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W.S.Pitcher 根据他在加里东造山带、安第斯山脉和其他地区的工作经验,在《造山作用》(Moun-tain Building Processes,ed.K.Hsü,Aca-demic Press,1982)一书的一篇文章中,扩大了White 和 Chappell 的分类,提出了花岗岩的五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是一种活动带所特有的。在大洋岛弧发现的大多数钙碱性斜长花岗岩被叫作 M 型,是由地幔中产生的岩浆或这些岛弧下面的俯  相似文献   

2.
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广东佛冈岩体的初步研究表明 ,这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典型S型花岗岩的大岩基 ,其主体 (燕山第三期 )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SiO2 [W(SiO2 )为 69 2 1 %~ 77 72 % ]、准铝质 (A/NKC =0 97~ 1 0 6)。FeO /MgO比值较高 (平均 1 0 6) ,高于S型和I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岩体明显亏损Sr、Ba、Ti、P、Eu,富G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等 ,与我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和世界典型A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分布型式相似。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 5 8± 1 7Ma,(87Sr/86 Sr) i为 0 71 5 6。钕模式年龄为 1 2 8~ 1 64Ga。一般认为A型花岗岩来源于I型花岗岩或大量抽提了S型花岗岩物质后的地壳源区 ,本研究表明 ,佛冈岩体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但不排除有地幔物质的加入。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 南昆山A型花岗岩 恶鸡脑碱性正长岩这一造山后至非造山的构造岩浆组合的确定 ,揭示了区内乃至整个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束和大规模的拉张伸展运动应始于晚侏罗世 ,至白垩纪造山带山根构造完全消失、拉张 伸展作用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3.
许多Ⅰ型花岗岩类岩浆是由较老的变火成岩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的.这类熔体的组成大致是钙碱性和准铝质的。这些熔体是花岗质至英云闪长质熔体,是在其下地壳源区内的极端热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地壳岩石部分熔融的实验数据表明,高钾Ⅰ型花岗岩类岩浆只能由壳内含水的钙碱性岩石至高钾钙碱性岩石、镁铁质至中性的变质岩石经部分熔融而形成。由于各种变玄武岩的K2O含量低,所以它们不适合作源岩。幔源玄武岩浆和地壳熔体相混合的模式也是不适用的。Ⅰ型钙碱性岩浆作用无论如何都与俯冲作用有关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131块A型(碱性或非造山的)花岗岩标本的新的分析资料证实了以前确认的是SiO_2、Na_2O+K_2O、Fe/Mg、Ga/Al、Zr、Nb、Ga、Y和Ce高而CaO及Sr低的化学特点。利用Ga/Al、不同元素比值和Y、Ce、Nb、Zr的图解可以区别A型花岗岩和大多数造山花岗岩(M型、I型和S型)。对于中等蚀变,这些鉴定图解被认为是不灵敏的。A型花岗岩通常都没有显示强烈分异的证据。在个别岩套中,它可显示以强碱性变种向亚碱性成分的过渡。高度分异的长英质I型和S型花岗岩可具有与典型A型花岗岩部分一致的Ga/Al比值和某些主元素及微量元素值。A型花岗岩可能主要由在造山花岗岩分离后残留在下地壳的富F和Cl的干的变粒岩残余物部分熔融产生。交代作用或结晶分离可适度而局部地使这样的熔体发生变化。在各个地质时期、不同构造背景和世界范围内都有A型熔体产出,因此,不一定指示非造山或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总结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及侵入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微量元素以及Nd、Sr、O同位素资料,结合各构造岩浆活动区基底变质杂岩的性质,在Ⅰ型和S型分类的基础(依据源区岩石的性质)上,首次提出了I~S过渡类型的概念,它反映其源区岩石由火成岩和沉积岩以不同比例构成的一个“混合建造”。根据其性质与典型的I型和S型亲缘性的大小,进一步分出了IS和SI两种,并归纳了I型、过渡型(包括IS和SI)以及S型岩石在研究区内的一些综合标志特征,划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主要的分布区域。指出过渡类型岩石普遍发育是本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背景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北京、天津、济南、南京、广州和广东省采集了46个土壤样品,样品包括由花岗岩、片麻岩、辉长岩,橄榄辉长岩和石灰岩发育的褐土、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和石灰土。测定了样品中铜、锌、锰、铬,钴、镍、铅和砷的含量并进行了Q型因子分析和两组线性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可将46个土壤划分为由酸性岩发育的土壤和由基性岩发育的土壤两大类。酸性岩土壤又可再划分为高铅花岗岩和低铅花岗岩土壤两组.基性岩土壤也可再划分为火成岩土壤和沉积岩(石灰岩)土壤两组。结果又表明,46个土壤的8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与母岩类型之间的关系远比与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法国中央地块第三纪碱性火山岩中一麻粒岩相包体序列的Pb、O同位素数据。该序列包括超镁铁质堆积岩、镁铁质堆积岩、变辉长岩(可当作基性流体)、长英质变火成岩(紫苏花岗岩)和变沉积岩。镁铁质包体、长英质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δ~(18)O值范围分别为+6.9‰~+9.8‰、+9.3‰~10.2‰和+6.1‰~11.8‰。相比之下,该区地幔橄榄岩的δ~(18)O值为+5.1‰至+6.9‰,而区内海西花岗岩类的δ~(18)O值则为+8.6‰~12.1‰。麻粒岩相包体的~(206)Pb/~(204)Pb比值在17.77和19.19之间,~(207)Pb/~(204)Pb比值为15.51~15.69,~(208)Pb/~(204)Pb比值为38.07~40.07。通常,变沉积的麻粒岩中放射成因Pb的含量较高,而镁铁质变火成岩中放射成因Pb的含量较少。因此,这些同位素的特征可解释为镁铁质岩浆与其侵位的变沉积岩地壳相互作用的结果。热量的释放也引起了下地壳易熔部分的熔融和海西造山运动晚期花岗岩类的形成。但是,在花岗岩类的源区还需要有一个能提供少量放射成因Pb的额外组分;这个组分可能是长英质变火成岩包体或中/上地壳片麻岩。  相似文献   

8.
浙东燕山晚期侵入岩分为I型和A型,本文研究了两个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A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相比较,富硅、富碱、贫镁、贫钙、低铝,(Na+K)/Al(分子数)比值高,富Nb、Zr、Ga、F,而贫Sr、Ba、Cr、Ni、Co、V,Rb/Sr、Ga/Al比值高,LREE/HREE比值低,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V”型,δEu强烈亏损;是下地壳残留的麻粒岩相较低程度部分熔融或是早期部分熔融形成Ⅰ型岩浆之后残余的亏损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Ⅰ型花岗岩是由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与中上陆壳物质发生混染和分离结晶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 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拉奇兰褶皱带内,继早泥盆世比加岩基Ⅰ型花岗岩侵入之后有晚泥盆世 A 型花岗岩系的侵入。属于后者的是加博、穆布拉、蒙加和旺拉岩系(图1)。本文将简要地叙述其中的前两个。类似的花岗岩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曾描述过。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例子一样,它们在花岗岩的侵入序列中属最晚者。因为它们具有碱性(alkaline)、非造山(anoro-genic)及无水(anhydrous)的特征,根据其字头,Loislle 和 Wones(1979)将其称为 A 型花岗  相似文献   

10.
<正> 造山运动过程,包括褶皱、变质和花岗岩化等多个阶段,它的主要化学结果是某块大陆壳的形成。由于花岗岩类是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就和大陆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已提出两种极端的理论: (1)大陆壳是在整个地质时期里通过连续的分异作用由地幔形成的。 (2)大陆壳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由地幔一次分异形成的,以后这种物质便不断再循环到新的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11.
<正> 地层前苏台德单斜的结晶基底由石炭纪、志留纪和寒武纪的沉积物组成。岩石类型有:1)浅变质的砂岩、长石砂岩和页岩;2)含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蛭石、石榴石和石英的各种深变质的片岩,以及片麻岩、花岗岩类和花岗岩;3)喷出的流纹岩、英安岩、辉绿  相似文献   

12.
<正> 国内外对花岗岩类的研究,历史悠久且卓有成效。近十余年来人们广泛地开展了对花岗岩类的新研究,故其成果又有新的发展。以对花岗岩类的成因观点而论,至少有五种以上,即岩浆说或称岩浆分异说,也是传统的经典说,还有重熔说或断裂重熔说,花岗岩化说,沉积说以及火山说等等。而对于花岗岩类的各种划分方案,更是目不暇接,其中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熟知的,举其要者有:壳源型,幔源型,壳幔源型,S型,I型,A型,磁铁矿型和钛铁矿型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 不同种类的石棉矿床所处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它们所属的成因类型:温石棉—热液型,直闪石石棉—变质型,纤兰闪石石棉—远成热液型(层状、非岩浆成因)或变质型。 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温石棉矿床的形成同花岗岩类对超基性岩的接触影响有关,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其形成同超基性岩的自变质作用有关。有人认为直  相似文献   

14.
<正> Condie(1984)在“太古代地热梯度与上地壳岩组合”一文中指出,太古代地体通常可分为两类:1)高级变质沉积-深成绿岩;2)花岗岩-绿岩带。Condie认为,高级变质地体的特点是地热梯度为25—40℃/km,而低级变质地体的特点具有高得多的地热梯度,可达50—70℃/km。虽然这种最高级变质岩石具有最低的地热梯度,最低级变质岩石具有最  相似文献   

15.
大陆地壳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由来自地球深部的体积巨大的花岗岩岩浆引起的同化作用。地壳如何容纳这些岩浆便产生一个“空间问题”。传统上强调的两种侵位机制是:“强力”侵位——实际上利用浮力驱动的岩浆将地壳推开,产生花岗岩底辟和花岗岩“气球”,被动侵位——以交代机制(replacive mechanisms)为特点,如火山口塌陷作用(cauldron subsidence)和顶蚀作用(stoping)。虽然新近的研究表明,花岗岩侵位的空间可以形成于大的横推断层带弯曲部位和断错部位,但强力侵位或被动侵位这种简单的观点仍不能说明许多花岗岩的侵住体制。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发现的火成岩侵位机制。作者在暴露充分的南格陵兰元古宙大陆地壳中观测到,奥长环斑花岗岩是作为大规模的岩席沿着韧性引张剪切带侵入的,这些剪切带在侵位期间都是活动的。在这种作用中,空间问题似乎很容易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锆石的红外光谱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锆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普遍分布的一种矿物。作为一种标型矿物。利用它可以探讨岩石和矿床的形成条件,讨论花岗岩类(不同岩性或不同时代)的演化关系。锆石的标型特征既可作为矿化指示剂,指导找矿工作,也可用于火成岩的岩石对比。由于锆石在各种成分和各种成因的岩石中分布广泛,加之其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强,在各种外界条件作  相似文献   

17.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35-243
湘西南苗儿山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侵入于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苗儿山岩体主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发育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SiO_2为76.02%~80.26%、Al_2O_3为10.94%~12.88%、K2O为3.42%~5.34%、Na_2O+K_2O为5.37%~8.22%、ASI为1.04~1.31(平均1.14),总体属铁质、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中Ba、Sr、P、Ti表现为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总量较低(122.9~175.4μg/g),轻稀土略富集((La/Yb)N=2.55~3.79),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7~0.22)。岩体ISr值为0.99007和1.15860,εNd(t)值为-9.20和-8.80,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7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主要为变质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_2O_3/TiO_2比值部分<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花岗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浆形成与先期(中侏罗世)陆壳增厚升温及软流圈地幔的热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18.
岩石学中迄今除了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概念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假说。后者认为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过程是花岗岩类生成的决定因素。但是,“花岗岩化”假说的框子却容纳不下地球化学分析材料、实验材料,也解释不了地壳发育的一般问题。国内文献,大约20年前在Н.Г.苏多维科夫(1950)  相似文献   

19.
文摘选登     
<正> 过铝花岗岩(Peraluminous granites)——G.B.Clacke,《The Canadian mineralogist》,1981,Vol.19,Part Ⅰ,PP.1—2(英文) 过铝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类的一个化学分支,在这种岩石中,氧化铝与氧化钙、氧化钠和氧化钾的全岩摩尔比值[Al_2O_3/(CaO+Na_2O+K_2O),简写为A/CNK]大于1。具有这种成分的硅酸盐熔体必然要结晶出一组特征的矿物,它们可能包括白云母、高铝黑  相似文献   

20.
不同紫色母岩对景观水体氮磷及有机物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重庆地区分布面积较广的蓬莱镇组(S1)、沙溪庙组(S2)、飞仙关组(S3)和遂宁组(S4)这4种不同紫色母岩,将其灭菌后加到未灭菌的取自西南大学崇德湖的景观水体中,进行生态缸构建,研究不同紫色母岩理化性质对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S1组对水体总氮、总磷及氨氮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45.1%、62.3%、90.0%;S4组对水体中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4.5%;实验前后紫色母岩中氨氮含量变化均不明显,说明紫色母岩的吸附作用不是导致水体中氨氮下降的主要因素;砷对硫酸盐还原菌有抑制作用,铜、镁对革兰氏阴性菌有促进作用,水体中微生物多样性与总氮含量正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PCA分析得出母岩通过释放矿质元素影响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从而影响水体氮磷及有机物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