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洁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51-1053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构建缺乏理论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对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构建提出初步构想,并对该系统的结构、特性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文章选取了青海省玛多县2005年、2009年和2013年Landsat卫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玛多县近九年来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结构与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Markov模型,预测玛多县未来十几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是玛多县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2005~2013年,玛多县草地和人工用地面积增加,人工用地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总变化面积为12 983.87km2。2005~2009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不断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加,景观团聚程度高,各类型斑块分布较集中;2009~2013年玛多县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团聚程度低;景观趋于多样化和丰富化。  相似文献   

3.
景观农业与旅游有效结合,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服务业和加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景观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碳汇价值.在研究景观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上,以江苏泰州兴化千岛菜花景观区为例,对景观农业旅游资源的碳汇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合理的开发路径,使景观农业的碳汇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系统回顾了中国关于湿地景观生态健康2000—2020年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研究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存在的差异;归纳了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湿地景观生态健康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及对比.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展望,认为今后应着重于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尺度优化、多学科多领域融合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和田河流域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1999年TM和2002年中巴假彩色合成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作主要信息源,经图像增强处理和解译,获得了和田河流域的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根据生态系统学基本理论,提出了综合利用水资源进行和田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近年来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而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主要支撑。以1994-2007年中国期刊网上所收录的公开出版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科学技术类、旅游类等中文期刊为主要范围,对国内乡村景观发展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从论文发表年度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国内在乡村景观研究中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泸定县1994年TM影像和2002年ETM+影像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和解译,得到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通过计算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定量研究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纵向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2002年间,研究区以林地的变动为主要特征,8年间林地面积增加7590.395hm^2,而草地、耕地和其它土地面积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其主要推动力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多样性和异质性提高,说明整个景观中斑块的分布趋于均匀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景观的变化和健康状况对湿地的过程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湿地景观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系统梳理我国湿地景观的研究尺度和研究现状,重点阐述湿地景观格局和景观健康相关的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对景观格局指数法、景观动态表征模型、指标体系法和景观强度法等相关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指出湿地景观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更加注重对湿地景观进行科学的分类。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研究太阳辐射和地表辐射平衡对深入研究气候形成、地表能量转换、生态系统结构特性以及国土整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四川省内近200个台站30年整编的气候资料,并结合自然地理景观,选用多种计算公式进行对比,然后采用统一的方法对全省辐射平衡各分量逐月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遥感影像,对研究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移民安置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移民安置区的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安置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也在变化,1995—2005年Ⅱ级区有向Ⅲ级区转化,2005—2015年Ⅰ级区和Ⅲ级区都向Ⅱ级区转化。土地利用政策、生态移民及人口增长是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