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包装产业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包装之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分别从政府、企业及公众方面提出了我国包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包装产业集群作为包装产业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推动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为解决包装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循环经济模式嵌入包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中,通过研究包装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之间要素耦合,发掘我国包装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路径。包装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在规模、成本、信息和文化方面的耦合,能够带来规模效应,降低环境成本,促进信息交流,形成集群文化,推动包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包装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包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了我国包装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包装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迫使包装产业集群改变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入到集群发展,对包装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下,阐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分析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的关系,指出我国目前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难的形势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公众参与、科技和人才支撑"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模式,使绿色包装产业朝着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集群发展已成为我国包装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包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包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装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需要通过向绿色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知识链与物联网的包装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路径,对包装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包装产业发展迅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又直接影响了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发展视角下,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包装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区域发展失衡、传统产能过剩、新型产能不足等问题,以坚持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供给结构、绿色环保理念为原则,提出了优化升级其产业结构的创新驱动战略、关联战略、服务型发展战略。以期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优化升级包装产业结构,实现包装产业绿色健康、科学合理、循环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提升包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和共建现代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基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包装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包装产业发展不均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进而,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等拓展包装产业发展新模式,以期实现包装产业绿色、智能、安全、可持续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纳入规划、立法取得的进展、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理论研究和技术支撑作用的逐步增强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一批典型企业。  相似文献   

9.
资源有限,再生无限——盈创模式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是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重要载体,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要克服"技术"和"政策"两个瓶颈。通过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案例剖析,说明全社会要为再生资源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真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从天津市发改委获悉,为了提高城市功能和资源有效配置率,天津市将依托产业发展规划初步确立8个循环经济产业布局。有关部门将按照上下游产业对接的原则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循环经济技术和产业链条,并重点发展15项循环经济技术,从而深层次推动天津市建设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型城市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