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因为这不仅是利益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受损不大,完全有能力承担碳减排责任。实现碳减排,比行政手段更有效的手段就是征碳税、环境税,即通过市场这个无形的机制,一环扣一环地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2.
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始终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2℃环境约束与公平感受视角,利用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法,对全球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展开研究,其结论如下:(1)在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年均排放空间为177.42亿t;满足公平感受要求的全球年均配额为207.59亿t;以2015年实际排放为例,全球年均贡献减排与责任减排分别为30.17亿t、120.42亿t。(2)应用六大单一原则的排放权配额分配,其结果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偏好等产出原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偏好排放责任原则;基于公平感受的综合加权分配方案降低了单一原则分配的规则"刚性",能缓解分配中的"南北"失衡现象。(3)减排分担结果显示,分担集中于少数Ⅰ类地区的国家和地区,而大多数Ⅴ类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减排分担不高,当前全球仍处于责任减排阶段。因此,排放权分配要在公平与可行、总量目标与个体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减排分担应坚持两个区分,减排目标实现按三阶段渐进。  相似文献   

3.
钟钢  曹丽君  贾玮 《四川环境》2010,29(5):82-86
通过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评估,分析其低碳发展的能源特征、经济特征与人力特征,并确定工业园区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能源。基于能源-碳减排(EC)、经济-能源-碳减排(EEC)和人力-经济-能源-碳减排(HEEC)三种不同情景,在未来发展的一定规划期内,对工业园区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能源进行规划分析,确定其年递减率,从而实现工业园区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评估与规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条件包括碳减排边际成本差异与强制性节能目标,必要条件为有效的制度设计。分析国内的现实状况,由于受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省份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成本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必须借助碳交易方式才能完成减排任务。由此得出,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将成为部分地区实现约束指标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1950—2021年间全球钢铁产量及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变化情况,阐述了钢铁行业减排对实现增温控制在1.5℃的目标的重要意义。以辽宁省钢铁企业为对象,选择企业产值、碳排放总量、粗钢产量、碳排放强度、煤炭占总能源比重等13个指标作为变量,设定减排责任、减排能力和减排潜力3个集合,对辽宁省18家钢铁企业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的能源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各不相同,为了确保行业发展与减排目标协同推进,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和净零排放路线图。对于减排责任与减排能力较大的企业,政府部门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其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方面;对于规模较小且减排能力有限的企业,应更多考虑企业和产品转型方面。  相似文献   

6.
陈迎 《绿叶》2010,(4):112-115
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还在增长.而且增长的驱动力均为长期因素,要达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并非易事。为实现目标.除了建立低碳发展的综合战略之外.更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进行制度创新: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碳减排目标分解,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报告、评估、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火电行业是碳排放量的主体,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电力行业势必将成为CO2减排的主力军。目前,火电行业通过"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提高电力工业的烟气脱硫,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例,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使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途径。指出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和措施,分析了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中所面临的新形势,并对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与运用进行了展望,阐述了通过利用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2年微观层面的社会核算矩阵(SAM)表,本文构建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GE)模型,分别设计碳交易和碳税情景加入该模型,模拟中国2012—2030年的宏观经济效应和部门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就宏观效应来看,2030年碳交易和碳税情景的碳强度分别比基准情景下降了24.24%和26.487%,分别完成碳减排目标的55.052%和59.349%;碳交易情景下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出现较大波动,碳税情景下这些指标小幅上涨。就部门经济效应来看,能源部门受政策情景影响最大,其次是制造业部门,其他部门受到的影响较小;碳交易情景对各部门增加值有抑制作用,并对原油和天然气部门的消费产生较大冲击。就部门减排效应来看,制造业部门的减排效应较显著;碳税情景的减排效应优于碳交易情景。总体而言,单一实施碳交易或碳税政策,不能完全实现碳减排目标,碳税政策相对温和,可以考虑两种减排政策配合实施,以减缓对经济系统冲击,并实现碳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最重要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地区,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政策目标下,实现降低碳排放总量和提高碳排放效率,对于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产业疏解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背景下,客观正确地评估碳排放效率的真实值对指导碳减排工作有重要参考意义。根据2015—2019年统计数据,利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京津冀地区碳排放效率,研究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效率差异化的原因,并将京津冀地区与碳排放高效率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碳排放效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技术管理水平的区别;通过与碳排放高效率地区的对比后发现,京津冀地区在碳排放效率方面的不足主要源于其区域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生产方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路径,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0.
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30/60目标”对政府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政府治理压力和治理能力的视角探寻其与碳减排的关系,为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选取中国 30个省(区、市) 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系统考察了政府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对碳减排的协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外部治理压力和内部治理能力均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且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减排效应,在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时,该结论依然成立。此外,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碳减排的驱动作用因地区分布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内外部治理双重维度对邻近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