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律宾是南海的主要争端国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菲律宾以民间窃岛先行,再由政府接管,进而挑起美济礁、黄岩岛等事端而逐渐成为南海争端国。今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强硬言论迭出、危险动作不断,给南海局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8月29日至9月3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与中国就解决海上争端达成共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南海局势,但是南海局势的前景仍然不明。  相似文献   

2.
南海渔业资源具有"公共池塘资源"的基本属性是导致其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内生困境,为此有必要从南海渔业在低敏度领域的现实表征为立足点,与南海领土主权与海域划界争端等高敏度领域相互结合的角度考察与评判南海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主权变动动向:应该注重传统捕鱼权在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管辖权边界的应用.以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和新建立南海渔业管理组织联合协同组织新的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必定有助于南海渔业资源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冯宇威 《环境》2012,(4):6-9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史书早已有定论。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却无视这些事实,频频挑起争端。  相似文献   

4.
江镕 《环境》2012,(4):10-12
从2011年开始,南海主权争端开始升温,石油开发问题更是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 2011年5月27日,越南声称中国海监船对其在南海的油气勘探活动进行干扰;9月15日,印度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尽管遭到非议,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还是准备与越南进行合作,开发位于南海的两块油气田;2012年2月27日,菲律宾官员称,巴拉望岛西北部两块中方提出领土要求的油气区块属于菲律宾领土,外资可以在南海水域勘探石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5.
冯宇威 《环境》2012,(4):7-9
南海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面积大约350多万平方公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对南海的主权地位.但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对南沙群岛主权和相关海域管辖权提出争议,并侵占我岛礁,挑起所谓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或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由于环境问题而引发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本文重点阐述WTO关于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并对WTO成立以来几起重大环境-贸易争端的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WTO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贸易的联系日趋紧密,与环境有关的国际贸易争端将越来越多.WTO为解决这类争端做出了有益尝试和不懈努力,并初见成效.该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法律渊源、参与争端解决的机构、解决纠纷的程序三个方面,其中解决纠纷的程序包括磋商、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工作、专家小组报告、上诉、复审、仲裁,已有明显的司法化特点.这一机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应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但它使国际贸易法史上有了一个能有效进行国际环境、贸易争端处理的超国家机构,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入世后,更要研究这一机制,利用其规则维护国家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GCECD检测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河流、珠江河口及南海近海岸带共计50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检测出DDTs、HCHs和七氯等农药.有机氯农药含量范围为0.176~12.85ng·g-1,分布特征为珠江、东江>西江>珠江口>南海近海;南海样品的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下降.与1997年的样品相比较,珠江三角洲河流中有机氯农药含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有机物的降解作用.但DDTs农药仍然对该区生物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DDTs农药的组成特征表明,除西江有新近使用的DDT外,其余区域以农药残留为主.DDTs主要以还原产物为主,但随传输距离的增加,氧化产物逐渐成为主要组分.有机质含量与有机氯农药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在控制有机氯农药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32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670.3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下降.西江、伶仃洋及珠江部分站点石油污染比重大,南海近海则受燃烧来源比重大.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珠江三角河流及伶仃洋更多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南海近海区则主要受木柴、煤燃烧的影响.与1997年样品的对比表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无明显下降,但区域内PAHs来源从以煤燃烧为主转变为以油燃烧为主,这种近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沉积速率较快的珠三角河流及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0.
南海是中国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目前海洋国土管控问题最多的区域。首先从海洋国土的概念、内涵和属性分析入手,归纳海洋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同时溯及南海国土资源的开发历程,确定当前存在的主要国土空间安全问题。以此为基础,梳理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相关议题,将其分为资源—生态维度和人文—制度维度两大问题群,并结合当前研究动态,对相关议题进行评述和讨论。本文认为: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的核心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南海开发与管控的基础理论研究、南海区域开发及规划的应用政策研究以及南海国土开发与管控问题的多尺度实证研究。希冀本文对厘清中国海洋国土开发与管控的研究课题,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洋国土管控机制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文基于1961-2015年洞庭湖流域96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数据和英国哈德莱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利用EOF、Morlet小波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和周期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流域冬季降水的关键海区及其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洞庭湖流域冬季降水主要存在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和中部-南北部反向型3个模态,各模态分别具有12 a、16 a和7 a左右的长周期以及3 a左右的短周期。在与全球海温的关系方面,流域冬季降水与ENSO和南海海温均存在显著相关,平均而言,在ENSO处于暖位相或南海海温偏高时,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多,反之,则流域冬季降水易偏少;但ENSO和南海海温对流域冬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及其关键时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ENSO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其在前期10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最好,而南海海温的影响范围集中在流域东部,其在次年2月与流域冬季降水相关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建立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旨在推动国家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建立资源友好型的同盟体系。在我国缔结《巴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投资进程所面临各类环境问题与投资争端随之增多,需要构建新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方式来服务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保护海外投资者的正当权益,维护"一带一路"中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通过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或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由于环境问题而引发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本文重点阐述WTO关于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并对WTO成立以来几起重大环境-贸易急端的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羽 《沿海环境》2000,(5):23-23
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物 种最丰富的领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但近几年来,随着沿海人们对南海无休止的捕捞和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南海的渔业资源也在急剧下降已临枯竭边缘。 据国家有关部门对拥有漫长海岸边的广东、广西沿海的调查表明,如今南海渔讯行情一年不如一年。近10来,在渔船捕捞作业能力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海船单产却呈直线下降,面对海洋出现的资源危机,我国渔业究竞何去何从? 据了解,以鱿鱼为例,近几年来产量从39.4公斤急剧降至4.8公斤。海蛇也从20.7公斤降到 12.3公斤。由于近些年我国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南海岛礁环境浪花飞溅区中典型不锈钢的腐蚀规律.方法 在南海岛礁进行现场腐蚀试验,利用表面微观形貌观测、腐蚀产物分析及失重测试等手段,对比分析了304、316L和2205不锈钢在浪花飞溅区中的腐蚀形貌、腐蚀速率和腐蚀深度.结果 在浪花飞溅区,304不锈钢的腐蚀速率最大,316L不锈钢次之,2205不锈钢最小;在浪花飞溅区304不锈钢和316L不锈钢局部腐蚀主要以点蚀和缝隙腐蚀为主,2205不锈钢耐腐蚀性良好,局部腐蚀不明显;三种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包括 α-FeOOH、γ-FeOOH、γ-Fe2O3.结论 三种不锈钢的腐蚀产物基本相同,但2205不锈钢腐蚀速率变化趋势与另外两种不锈钢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6.
国际淡水资源争端解决的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铮 《世界环境》2002,(4):17-19
世界性的缺水危机和各国发展对水的需求使国际淡水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由于国家对国际水域有着直接的重大利益,因此国际水道常是当今国与国水资源矛盾冲突的发源地。在国际淡水资源争端解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以及判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然而,解决争端的强制方法却与国际法的传统相悖,有侵犯国家主权和扭曲《联合国宪章》之嫌。  相似文献   

17.
E420在南海岛礁海水环境腐蚀行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E420低合金钢材料在南海岛礁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规律。方法 通过外场暴露试验,分析E420钢在南海岛礁飞溅、潮差和全浸区带暴露0.5、1、1.5、2 a后的腐蚀形貌与动力学规律,并建立腐蚀速率灰色预测模型GM(1,1)。结果 随暴露周期的延长,南海岛礁不同海水区带环境下,E420的腐蚀速率呈下降趋势,点蚀深度则整体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飞溅区腐蚀速率数值最大,远大于一般海域,潮差次之,全浸最小。灰色模型GM(1,1)的腐蚀速率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低于25%。结论 南海岛礁不同海水区带E420腐蚀严重,以飞溅尤为严酷,锈层防护作用有限。腐蚀随时间倾向于不均匀发展。灰色模型GM(1,1)用于预测岛礁海水环境腐蚀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对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珠江口、南海北部总溶解无机As(TDIAs,[TDIAs]=[As5+]+[As3+])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TDIAs在珠江口和南海北部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夏季和秋季珠江口TDIAs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t检验,置信度为95%)。夏、秋季珠江口TDIAs均呈现不保守混合行为,尤其在河海混合初期清除现象较明显,其清除百分数均在30%左右。珠江口向南海TDIAs的年输送通量约为(4.0~4.6)×105 kg。珠江口邻近海域表层TDIAs浓度较高,南海北部陆坡底层由于受到黑潮次表层水影响TDIAs浓度有所升高。夏、秋季南海北部陆坡TDIAs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季节差异。夏季南海北部主要受水团混合影响,表现出保守混合行为。珠江口和南海北部TDIAs浓度与世界其他河流以及大洋相比均处于自然水平。  相似文献   

19.
鞠静 《环境》2009,(6):88-89
当记者走进南海中学时,崭新的校舍,优美的校园,朝气蓬勃的学生,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在上世纪30年代,有人称誉学校“楼外书声连北极,域中文采耀南天”;2006年在风景如画的南岸路西焦公园旁,南海中学扩建了高中校区,在校学生人数近2400人,占地面积达27000平方米:今天,学校为了永葆活力与生机,主动为自己增加了一抹绿色,走上了绿色创建之路。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5,21(2):53-53
国土资源部近日对外宣布.我国在南海发现一个约430平方公里的天然气水合物碳酸盐岩区。这片碳酸盐岩区是在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德国基尔大学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科学时发现的。这片岩区到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是南海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