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回顾了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有效性的影响因子,例如主观因素、传统背景、时效因素及执行技巧等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根据公众参与计划的设计构思、公众参与计划的关键两方面的讨论,提出增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有效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环境公众参与制度在目前中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笔者从“公众参与“的范畴界定及理论分析着手,分析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对建立我国未来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几点框架性建议,旨在通过推进环境民主化进程来实现真正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在实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给受影响的公众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通过公众参与,提高环境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Dahl.  BE 《产业与环境》1996,18(2):35-39
最近对挪威主要铝厂进行一项综合环境影响评价,这个项目是迄今为止该行业最大的跨学科环境研究计划,它激励了工业界,科学界,当局和公众之间一场关于环境表现的新的和有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策略:于桥水库水质改善项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的发展与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决任何一个环境问题都将涉及到若干部门和公众 ,决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全胜任的。因此 ,采用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的模式解决环境问题 ,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途径 ,是一个政府环境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阐述了公共管理与公众参与的内涵、目标、目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程序等。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定义及特点,对中西方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起源、法律规定、形式、内容与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G 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发展、概念和研究进展,以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一些探讨,提出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将G IS技术逐步应用于我国的公众参与工作,具体可在确定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优选两个阶段应用.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参与性访谈对苍南县214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了公众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价值的认知与参与意愿,并根据受访者所从事行业将其分为非农和农业两组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以及农业收益高低是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和投资的主要因素.公众耕地保护意识较强,超过85%的受访者认为保护耕地很重要.但公众对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不高,这点在农业受访者中表现尤为突出.公众对于耕地多功能性的认知存在较大的不足和误区,尤其是对耕地的生态功能方面的认识.通过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公众的文化程度、年龄和所从事的行业是影响他们对耕地保护及其多功能性认知与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分析了天津市环保产业的现状及特点,预测了天津市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了天津市环保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天津市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环境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所调查地区的环境现状、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环保素质和环保行为,能够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文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宁波市公众在地区环境问题、公民环境责任、环保支付意愿、绿色消费和固体废物收集处理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并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Planning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is highlighted in the conservation literature but is not explored in much detail. Many researchers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involving the public in MPA planning, but there is limited guidance on how to do this in an effective manner. I present a framework for involving the public in planning of U.S. MPAs. Derived from empir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based research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S.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this framework is composed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active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complete information exchange, fair decision making, efficient administration, and positive participant interactions. Processes incorporating these factors will produce decision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be supported by stakeholders, meet management objectives, and fulfill conservation goals. This framework contributes to the MPA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and responds to calls in the conservation literature to increase the us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inform conservation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