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AF空穴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制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罗浩 《环境工程》1997,15(5):3-5,16
介绍了一种皮革废水处理新工艺,即CAF空穴气浮—接触氧化工艺。经预处理的制革综合污水采用CAF系统混凝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CODCr、BOD5、TSS、FOG、硫化物以及总铬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可达到回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郭长虹  肖红 《环境科技》1997,10(2):27-28
为了处理牛仔布用靛兰染料染色后产生的废水,采用DQS系列印染废水电解处理设备,经预曝气—电解—气浮—砂滤工艺对该废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悬浮物、COD、BOD5及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2.8%、86.1%、86.1%及93.2%,所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可达到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薛攀  张刚  周童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0):113-116
对某染织厂原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提出了气浮/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过滤改造工艺,增加一套气浮一体化处理设备,并将初沉池改为水解酸化池,平流沉淀池改成斜管沉淀池。改造后的废水处理系统对COD、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2%、90.7%、87.5%,出水水质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4.
CASS工艺处理油漆生产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隔油——气浮—— CASS——过滤工艺处理高浓度油漆生产废水 ,工程运行稳定 ,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压力溶气浮选的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0年代我国自行开发研制了炼油废水处理的“老三套”流程(隔油—压力溶气浮选—生化)。迄今为止,压力溶气浮选仍是含油废水脱油的有效方法。但是该工艺目前还存在某些缺陷:(1)有针对性的絮凝药剂的开发研制很不配套;(2)水力条件不甚合理,导致死水区的存在,使得容积利用率较低。通常脱油效率只能达到70%~80%。这里,仅就后一问题做一简单分析。目前炼油厂采用的压力溶气浮选池,水从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排出,浮渣从出水端或进水端清除。首先从水的流动状况可以清楚地看到,池中存在着死角,造成实际停留时间和理论停留…  相似文献   

6.
工程针对中药制剂废水的特点,采用了"调节均质—气浮—水解酸化—好氧降解(接触氧化法)—清水排放"工艺,结果表明采用此工艺出水能够稳定达标。工程总投资682万元,吨水处理费用为1.16元。  相似文献   

7.
气浮净水工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热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气浮理论,对涡凹气浮、浅层气浮、超声波气浮、高效加压气浮、逆流共聚气浮等五种新型气浮工艺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评述,最后讨论了气浮净水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CAF涡凹气浮系统-CASS工艺处理 造纸中段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造纸中段废水短纤维含量高及可溶性COD占有较大比例的水质特征 ,提出了CAF涡凹气浮系统—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串联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具有占地少、投资省、运行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脱氮-混凝气浮-UASB-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填埋渗滤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脱氮—混凝气浮—UASB—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高浊度的垃圾渗滤液,使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新扩改标准。对废水处理系统的工艺作了简单介绍,并对系统的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10.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无动力油水分离器除浮油—破乳气浮—过滤、吸附工艺处理废乳化液 ,取得 COD去除率 99.88% ,实现p H6~ 9,COD<5 0 0 / mg·L- 1排放要求 ,运行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UASB+SBR处理皮革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UASB+SBR工艺处理皮革生产废水的设计实例。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BOD5、SS的去处率分别可达到96.1%、94.8%、95.1%,出水浓度分别为126,74,125 mg/L。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且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皮革类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制革废水生物处理前的预处理工艺及相关参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家泰 《环境科技》2001,14(1):11-13
简要介绍了制革废水的水质特征,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比较了各种预处理工艺及相关参数,提出了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3.
高级氧化技术强化皮革废水生化处理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革废水中含大量难降解有机物,导致常规好氧生化处理速率低、效果差.实验考察了在Us(超声波)、UV(紫外光)、US/Fenton、UV/Fenton等高级氧化技术强化作用下的生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质和实验条件下,废水经Us、UV处理30min后可使后续生化反应速率显著提高,分别反应8h、24h后的COD去除率即可达到直接经微生物处理48h后达到的48%,但延长反应时间至48h对COD去除率没有明显提高;Fenton试剂强化US、UV的处理效果要高于单独Us、UV工艺,经30min预处理,随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分别反应4h和8h即可达到45%和51%的COD去除率,同时延长反应时间也能使最终COD去除率明显提高,反应48h后,COD去除率可分别提高至64%和72%.  相似文献   

14.
纳污水体中铬的迁移规律及各形态分配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革厂高浓度含铬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通过测定某制革厂纳污水体中铬的质量浓度和形态,研究纳污水体中铬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确定铬在水相和悬浮相中的分配系数(k),并探讨水质参数对分配系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制革厂排污口处纳污水体中ρ(CrT)平均值为298.64 μg/L,而距离排污口1 km处,水体中ρ(CrT)平均值为17.81 μg/L,较排污口处下降了94%,在距离排污口1~7 km范围内,水体中ρ(CrT)无明显变化. 在水相和悬浮相中铬的分配系数(k)为0.041~0.059,并且随污染源距离的增大呈下降趋势;k值的变化与水体的ρ(CODMn)和ρ(SS)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制革厂采用铬鞣废液直接循环利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泠  李康林 《环境工程》1999,17(4):33-34
采用高 分子聚脂 P N S 药剂,有效 地去除 了革鞣废 液中的杂 质,使之 能够循 环使用,即 节约了化工原 料,又减 少了废铬 液对综 合污水处 理的负 担,避免了 含铬污 泥对环境 造成的二 次污染  相似文献   

16.
谭江月 《环境科技》2006,19(3):13-16
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P(DMC-AM)与5种无机絮凝剂进行复配,对制革水进行絮凝处理,优化出P(DMC-AM)与无机絮凝剂的最佳复配方案。采用最佳复配方案,进行了絮体回用效果实验,为P(DMC-AM)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废水治理设施设计标准方面对水处理工艺出水不达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废水治理设施可靠性的条件下,设计参数取值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才能满足水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活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处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自来水及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计算了水质判断指数,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腐蚀性水质。通过静态缓蚀实验筛选合理的药剂,结果表明HEDP,ATMP,PBTCA的最高缓蚀率均高达90%以匕,HEDP,PBTCA与Zn^2+复配的协同效果较好,复配后最高缓蚀率提高到98%以上。研究了考虑阻垢问题时的水处理药剂配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浓度配方为:T-325:PBTCA:Zn^2+=8:4:3。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城市污水处理厂对蛔虫卵的处理效果,利用改良的Bailenger方法,对常州市5家污水处理厂接纳污水和排放尾水蛔虫卵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以处理生活区污水为主污水处理厂接纳污水蛔虫卵含量最高,常州市武进城区污水处理厂,平均值93.33个/L;以处理工业区污水为主蛔虫卵含量最低,常州市戚墅堰污水处理厂,平均值13个/L;5家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蛔虫卵数量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蛔虫卵去除率基本可达100%.  相似文献   

20.
悬浮填料生物流化床在城镇污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填料生物流化床对城镇生活污水进行处理,通过调试掌握该工艺的技术控制要点,并对该工艺去除污染物的效果进行分析。实践应用表明,该装置能有效去除生活污水中的BOD、COD、NH3-N、TP、SS等污染物成分,出水水质达到《生活杂用水标准》的相关排放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