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进  张方敏  胡正华 《灾害学》2022,(2):111-116
基于安徽省77个气象站点1973—2017年件暴雨事件的雨量、频次、强度、贡献率、持续性等特征,通过与实际灾情比对构建了的多指标综合降水指数,以此探求了研究区暴雨灾害的时空演变。主要结果表明:鉴于大暴雨累积量、暴雨最长持续日数、最大过程降水量与实际雨涝灾情统计数据的线性关联最好,由其构建了适用于研究区风险评估的暴雨灾害指数(RDI);基于RDI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安徽省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地区、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沿淮地区的西部;安徽省暴雨灾害呈现出一定的增强趋势,特别是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的站点主要集中在沿淮地区;暴雨灾害等级与环流指数呈现出显著的时滞相关性,特别是前冬期西半球暖池指数的数值偏高表征着来年汛期安徽省高危害的暴雨灾害。  相似文献   

2.
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通过分析陕北气象灾害与生态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发现,陕北干旱,暴雨,冰雹和大风沙尘暴灾害是在天气气候条件同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森林,草原,植被能够有效地抵御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致洪暴雨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从建国以来长江中游地区发生的所有暴雨事件中选出四个典型年,并从这些典型年的暴雨个例中得出暴雨和大暴雨和大暴雨的分布范围和暴雨特征,由此而造成的特大洪水情况,以及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后应用天气归纳方法分析了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及其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曾琮  谢炯光  谢定升 《灾害学》2003,18(3):54-60
广州市的大暴雨灾害与暴雨的强度、时空分布以及广州的地势等密切相关。大暴雨灾害主要出现在夏半年4~9月的汛期中,其中4~6月的大暴雨大部分是由冷空气南下与热带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引起的,只有少数几次是由热带气旋影响产生的;而7~9月大暴雨主要是热带气旋和热带辐合带等热带系统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灾度模型,对2004-2013年江苏省253次暴雨洪涝灾情进行了综合评估,给出了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分析了暴雨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与降雨量间的关系,确定了临界雨量,构建了灾度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江苏省的暴雨洪涝灾害以轻灾及中灾居多。灾害多发且较重的区域位于西北部、东部及长江沿江地区;灾害少发且较轻的区域位于沿淮及苏南地区。梅雨锋引发的灾害频次最多,热带系统引发的暴雨灾害的灾度最大,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所引发的灾害频次最少、灾度最小。引发暴雨洪涝灾害的临界雨强是18~20 mm/h,过程最大24 h降水量的临界值为35~40 mm。通过选用降水量因子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对轻灾及中灾的空报率偏高,但对大灾及重大灾害的预测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2012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为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干旱、高温、连阴雨、雪灾、风雹及沙尘暴.其中暴雨过程多,长江、黄河、海河等流域先后出现明显汛情,北京、甘肃、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出现山洪地质灾害,但暴雨洪涝灾情偏轻;热带气旋数量接近常年,但影响时间集中、范围广,灾情偏重;阶段性干旱明显,但干旱范围小,影响偏轻;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南方部分地区早稻遭受轻至中度高温热害;区域性、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降雪量明显偏少,雪灾偏轻;风雹日数少,灾害损失偏轻;春季北方沙尘日数为近52年最少;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对交通运输产生较大影响.总体而言,2012年为我国气象灾害偏轻年份.  相似文献   

8.
正大气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广.危害面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联合国的有关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30多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美元。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务件复杂,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雷电、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大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雾霾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气象灾害占我国自然灾害的71%以上.每年气象灾害要造成国民经济数千亿元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  相似文献   

9.
陕西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6-28日3d降水量均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说明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少,气候年景较好的年份,局地也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事件和灾害.此外,还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与灾情年景评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于文金  苏荣  谢涛 《灾害学》2016,(4):17-21,53
当前全球变暖趋势愈发明显,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以及强度都不断提升。诸多极端天气都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发展。以河北秦皇岛港口为例,采用综合干旱指数、EMD分解、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秦皇岛港区的极端天气灾害特征及其对港口锚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秦皇岛港区历年干旱发生频率约为48%,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在45%左右,四季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近60年以来,秦皇岛港区的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强度虽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但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2秦皇岛港区年降水量总体来说振幅逐渐变小,而平均周期由短变长。暴雨序列与年降水量序列周期对应关系较好,准6年周期是秦皇岛港区暴雨灾害的主周期。3极端天气因子中高温天数、年均降水量以及大雨天数为主要影响因子,会影响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且均与吞吐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峪 《灾害学》2002,17(3):65-70
2001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台风,暴雨,沙尘暴,高温,冻害,雪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干旱尤为严重,各种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损失,本文就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中国汛期暴雨旱涝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全国160个站点的汛期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展开并结合聚类相似方法分析了我国汛期旱涝的分布类型和暴雨雨量对每个雨型的多雨带位置和强度的贡献,还探讨了我国汛期主要雨型的500hPa大尺度环流背景。对暴雨和雨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多雨带中心区域与暴雨总量的显菩正距平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我国汛期8个主要多雨带类型的多雨中心主要是由频繁的暴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自Maddox[1]发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以来,我国对其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天气条件已有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在黑龙江省过去对暴雨天气的探讨很少涉及到MCC特征的分析.2006年8月10日,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与哈尔滨市的西部县(市)及吉林西北部出现了雷暴及区域性暴雨甚至大暴雨,其中泰来1h的降雨量达到了105.3mm.通过对FY-2卫星云图、极轨卫星云图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此次黑龙江省西南部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由两个较典‘型的MCC造成,其特征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相符:MCC发生在地面鞍形场中;MCC发生时对流层中低层有强烈的对流不稳定;MCC出现对流层中层500hPa的短波槽前;暴雨和雷暴天气发生区与MCC冷云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双柱  刘立成  姜海如 《灾害学》2004,19(Z1):14-17
本文根据史载气象灾害的记录(古代公元前186~1839年,近代1840~1949年)和现代气象灾害的详细记录(1950~2000年)的资料分析,概述了湖北省强对流天气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造成湖北省强对流灾害的天气尺度系统、中小尺度系统的特征等.  相似文献   

15.
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多普勒天气雷达是研究灾害性天气形成机理、结构特征的最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台风灾害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基于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技术及时获取台风过程中的降水量、降水强度、最大风速作为动态因子,选取相对高度、坡度、经济易损性作为静态因子,利用可拓理论建立台风灾害评估模型,以ARCGIS作为开发平台,开发了台风灾害评估系统,实现了台风灾害评估的可视化和实时评估,为台风防灾减灾提供及时的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云南7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和Micaps常规资料,对台风"威马逊"登陆后减弱生成的热带低压引发强降水进行分析,揭示了台风"威马逊"造成的强降水成因及对云南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威马逊"的外围云系于2014年7月19日下午开始影响云南,19日17时滇东南地区出现降雨,其中20-22日,云南省连续3d出现暴雨天气过程,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暴雨天气(其中屏边站和宁洱站日降水突破了历史极值),23日降雨过程结束。这次台风低压天气过程是近5年来影响云南造成降水最强的一次,热带低压西移与西南气流汇合,低压倒槽造成的强降水对云南西部造成持续影响。热带低压带来了强降水,造成了37人死亡、9人失踪的重大灾害。以文山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发现使用雷达对远距离低层云系的探测,能较好地判断"威马逊"台风外围云系的结构及演变情况,对改进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警有较好的价值;在现行体扫模式下增加超低仰角探测,应有助于更好预测风暴影响的强度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改进预警能力,从而对短时临近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就台风"威马逊"而言,发现较好的应用雷达资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改进短时临近预警业务有一些帮助,因此提出重视雷达探测可能对提高强天气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应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翁莉  马林  徐双凤 《灾害学》2015,(1):130-134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从气象灾害发生维度评估城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方面构建南京暴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2003-2012年统计数据对南京暴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等级划分,构建隶属函数判定评价因素与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估南京暴雨灾害风险,并选取2012年南京暴雨实例进行数据演算,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提出南京暴雨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冷 《灾害学》2000,15(4):61-65
1999年,我国先后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风雹、沙尘暴、雪灾和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特别是干旱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旱情重。除上述气象灾害外,本年度还出现了冬暖,夏凉、春寒、倒春寒、夏季高温和秋老虎等异常气候事件,本文主要是几种主要气旬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的发生特点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 年河南“7.20”暴雨中188 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异性特征,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在暴雨灾害中的损毁形式表现为暴雨冲刷、积水浸泡造成的缓慢侵蚀破坏和洪水冲击、泥石流破坏造成的急剧动力破坏形式。另外,选取过程降雨量来表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强度,构建了基于Lognormal 概率分布函数的受灾文物损失状态脆弱性曲线模型,分别从结构材料、建筑规模、保存状态三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砖土结构文物相比于砖木、砖石结构文物的脆弱性更强,当降雨量超过100 mm 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砖木、砖石结构文物在降雨量超过34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建筑面积在100 m2以下文物的脆弱性最高,极端暴雨灾害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相同降雨量下保存状态越差,文物脆弱性越强,其中保存状态较差的文物在极低降雨量(≤25 mm)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0.
影响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灾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71—2000年北上影响辽东半岛及黄渤海域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路径分类及灾害特点,结果表明,台风是造成黄渤海域风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辽东半岛地区,最大暴雨是由台风引起的;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害不同;热带气旋活动具有群集性,在产生风暴潮、暴雨的同时,常引发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加重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