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以翔实的调研资料,对各种殡葬模式进行了评价,并针对这些评价和我国殡葬改革工作步履维艰的状况,大胆的用发展的眼光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殡葬模式──《绿色土葬》,以期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经济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人类生存时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在死后能回归自然并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健康、福利和环境,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煤矿企业也意识到要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将环保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和长期的计划之中。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基础条件和经济效益在煤炭行业相对较好。2001年确立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构建了煤、气电、化综合发展,建设质量安全环保型绿色矿山的宏伟蓝图。利用2001年质  相似文献   

3.
青岛再生资源集团公司,这个曾在全国再生资源行业第一个扛起企业集团大旗的知名企业,近几年,面对无情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沉重的负担,象其它的国有企业一样,也被逼到了生与死的边缘,一九九六年,全系统亏损面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年亏损巧加多万元。面对持续下滑的经营局面,日趋恶化的财务状况和老企业僵死的机制,公司新任总经理孙和建同志在客观地分析了企业面临的形势后,大胆地提出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大力推进改革,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战略,大…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21日,李鹏总理发布第225号国务院令,即日起施行《殡葬管理条例》。《条例》明确提出,“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约办丧事。”距今三四万年前,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中国的周口店山顶洞人,都懂得埋葬死者,他们把红色矿粉撒在尸骸上,象征人死后还有鲜血和生命。此事同时出现在欧、亚两洲,殊非偶然,表明各民族的文明均须经历相同的阶段。从古至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风俗习惯,有各式各样的殡葬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即土葬、火葬…  相似文献   

5.
环境的恶化,使人类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却遭到严重破坏,笔者结合我国保护湿地的有关政策和破坏湿地的现状,提出在我国刑法典中设定破坏重要湿地罪,以更好地保护湿地和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梁苹  马波 《沿海环境》2002,(7):16-16
又到清明,祭拜祖先,追忆先人。墓地此时是连接生者与逝者最亲近的地方。生与死,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人把墓地称为“人生后花园”,所以,非常重视墓地的选择和要求,宏伟的墓碑、气派的墓穴是很多人为自己安排的理想“后花园”。可是,看着那些墓碑林立的公墓,云南大学教授、2000年地球奖获得者、生态学家周鸿急在心里。这位中国第一个研究公墓生态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女教授告诉我们,她对墓地的关注是从20多年前开始的。那时,她在为自己过世的母亲寻找一个安息之地时注意到,可供百姓存放骨灰盒的地方已经拥挤不堪。出于一个人类生态学家…  相似文献   

7.
试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前途与命运。进一步探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双赢”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杨振威 《环境》2009,(7):32-32
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行殡葬改革,以避免土葬带来的“死人和活人争地”的困境。而云南镇雄县,一方面政府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林地又在不停地被坟墓“蚕食”——圈占林地,建造坟墓,更有甚者还在林地里建起了“活人墓”。(5月31日《云南信息报》)  相似文献   

9.
土葬、火葬等传统殡葬方式对城市土地构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体现节地、绿色等现代环保理念的新型冻干生态殡葬应运而生。冻干法殡葬(又称为Promession)最初是由瑞典人Wiigh-Msak开发出的一种遗体处理方法:遗体经液氮冷冻、粉化、干燥后,浅埋于地下,进入生态循环。本文比较了土葬、火葬、生态葬的优劣,综述了国内外冻干法生态殡葬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冻干葬法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本文为改革和创新遗体处理方式,推行生态葬法,倡导绿色、人文、科技殡葬,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大气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类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虽然近些年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相关部门提高了重视,使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力度和工作质量十分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人类的活动唤醒了一座座沉睡的高山,打破了一片片原始森林的宁静,甚至在浩瀚的海洋深处也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人类从这些活动中获取利益改善了生活,但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却直到今天才被意识到。如今世界各地关于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科学界最近就提出一种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新理论,叫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种生物对人类提供的有益服务。自然生态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提供了众多关键的保障,例如:大自然净化空气和水源,分解人类排出的各种废料及其毒素,调节气候,保…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不再只是政府、民间团体、科研机构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责任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人们选购和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产品,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扩大环境保护在公众中的影响的好方式,也是拉近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环境保护在人们心目中烙印的好措施。 在较早实施环境标志的国家中,通过环境意识教育,使公众清楚地意识到当前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意识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带来的恶果,理解了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使公众对环境…  相似文献   

13.
许卓 《中国再生资源》1998,(4):23-24,34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与资源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危机。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依仗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争服大自然。人类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对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于是,地球上的人口飞速增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倾泄于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公害不断,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和…  相似文献   

14.
我是科学之神,我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起初,我的到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喜悦,甚至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与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1.背景本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公众的关注,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日渐高涨的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运动,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将反过来影响经济,未来经济贸易和环保的关系将日益密切,意识到21世纪的工业生产必将发生一场以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为核心的革命,这就是在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绿色革命浪潮。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就长远发展的需要,一致通过了关于国际环境保护的纲要。与此同时,“清洁生产”、“绿色标志”、“…  相似文献   

16.
生命,既坚强无比又脆弱不堪。用距离来衡量,生与死只有一步之遥;用时间来衡量,生与死只在瞬息之间。人人都应该珍惜生命,重视安全,对生命负责,对安全负责。  相似文献   

17.
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认为自己在大自然万物中,处在主宰和支配的地位。随着环保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的不断增长,人类意识到野生动物的不断减少,某些物种的灭绝,最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因此,近几十年来,人类采取各种措施保护野生动物,人类还设法将野生动物请进大城市小城镇,或自已走出城镇  相似文献   

18.
杨洋 《环境》2008,(10)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各国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和发明家也都致力于进一步促进绿色地球的目标.下面这十项最有想象力、最迷人的环保发明为改善人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条件,可谓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公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序言缔约国,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 还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性, 确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关切事项, 重申各国对它自己的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 也重申各国有责任保护它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并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它自己的生物资源, 关切一些人类活动正在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减少, 意识到普遍缺乏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资料和知识,亟需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近几年来我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意识到应经济市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