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概述1957年,Sheline和Hooper预言铁陨石中存在着由宇宙射线作用所产生的核素~(53)Mn。这一预言在1961年被Honda等证实。此后,许多人对陨石中的~(53)Mn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测定。~(63)Mn之所以如此受重视,主要是由于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计算陨石的暴露年龄“暴露年龄”是陨石暴露在宇宙射线中的时间(以年为单位)。测定陨石的暴露年龄对于了解陨石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证实行星演化等天文学假设的重要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2.
一、绪言通过测定地球、陨石或其他天体来源样品的同位素丰度,获得了有关稳定核和天然放射性核的宇宙丰度的大量资料,这将有助于探索化学元素起源的问题。关于地球和天体物质中微量元素同位素组成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宇宙线与陨石均系地外宇宙的来客,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大大有助于对二者本身性质的了解。陨石在空间运行过程中长期地暴露于宇宙线照射之中,陨石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产生了各种高能和低能的核反应,生成了许多核反  相似文献   

4.
《环境》2015,(1):60-61
<正>"核雾染"为什么是无稽之谈近期,有文章称华北雾霾与内蒙古伴有铀类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以及内蒙古大营地区新发现的大型铀矿资源有关。文章称终日不散的雾霾是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铀粉尘电离出大量的空气分子和粉尘颗粒所致,从而引出了"核雾染"的说法。这种说法可信吗?自古以来,地球上的辐射无处不在。天然辐射来源于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和地壳本身。我国公众所受辐射照射平均约3.1毫希/年,其中0.36毫希/年来自宇宙射线,其他  相似文献   

5.
人类所受照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天然辐射,另一个是人工辐射。其中天然辐射是主要辐射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天然辐射的增加等。人工辐射源主要包括医疗照射和核动力生产等。还有一些用于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放射性装置也对公众造成一定剂量的照射。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在人体内每秒种都会有几千个原子发生衰变,有几十个宇宙射线粒子和几十万个γ光子射向人体表面。  相似文献   

6.
人类从来就一直受着地球自然环境中天然贯穿辐射的照射。天然贯穿辐射的主要来源是:陆地岩石和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铀、钍、镭、~(40)钾等产生的γ辐射和宇宙射线。为了解云南省环境放射性水平现状,并为  相似文献   

7.
(一)放射性是指某些物质具有不断放射出α、β粒子和γ、X 等射线的特性,这种不稳定特性的元素就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和人工射线出现以前,自然界中就存在着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矿物。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铀、钍、镭、氡、钾~(40)、碳~(14)、硼~7等;而地面水中铀的浓度为10~(-6)~10~(-7)克/升,镭的浓度为10~(-12)~10~(-13)。  相似文献   

8.
从不断发表的放射性年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多数地质学家和地质年代学家至今一直不太重视地质年龄数据的严格含义。严格地讲,矿物和岩石的放射性年龄是指冷却过程中放射成因核停止向系统外扩散的时间和温度,而不是指矿物和岩石结晶的时间。在深成火成岩层和变质岩层中,结晶到扩散过程结束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间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地假定:十分精确  相似文献   

9.
1 前言氚(~3H)是一种天然放射性核素,放射能量为18keV的低能β射线,半衰期12.43年。在自然环境中,氚主要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在大气降水中氚有二个来源:宇宙射线和人工核试验。宇宙射线产生的天然氚比较稳定,一般认为大气降水中宇宙成因氚含量在5TU左右。从1953年开始人工核试验后,大气降水中人工氚含量急剧地增加,到1963年达到高峰,比宇宙成因氚高了三个数量级。之后,随着人工核试验的减少,大气降水中氚含量开始下降,70年代后趋于稳定。大气降水形成地表水,再渗透、转移成地下水。利用  相似文献   

10.
核取证的关键工作是识别核材料的来源,改进其物理保护措施,防止发生不可预见的核材料盗窃和转移。放射性气溶胶是核材料在大气环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探索一套适用于放射性气溶胶的溯源技术是核取证的关键问题之一。综述了在核取证工作中放射性气溶胶,尤其是钚气溶胶的取证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数值模拟技术、取样技术、分析与测量技术等方面,并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放射性气溶胶核取证的案例,以期为放射性气溶胶的核取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问:房屋中有哪些放射性?答:房屋是由各种建筑材料构成的,如花岗石、泥土、砖瓦、混凝土和木材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放射性物质.其中以花岗石的放射性活度浓度最高,红砖次之,青砖较低,木材最低,而混凝土则随其原料而异.房屋内的放射性主要表现为内?辐射和氡气,另外,宇宙射线也会穿过屋顶(即使是多层建筑)射入到我们的室内.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12.
<正> 1. 目的 制定本准则是为了给新陨石发现者提供一个合理的命名系统,防止在发表已有陨石的文章中出现混淆和含糊,以便平常在野外或实验室中使用,并有助于及时宣布新陨石的发现。 2. 陨石名称的应用和要求 2.1 一个有特色的陨石名称适用于: a)在一次观察到的陨石降落中发现的所有陨石个体; b)找到的柴个陨石,肯定与同一地点附近发现的看  相似文献   

13.
在论文(Ⅰ)中所述陨石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小行易区的太阳星云凝聚模型;星云的不同氧逸度区的中间层是各类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各区的中心层是各类非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小行星区的最外部是C1陨石的形成区。各氧逸度区的边缘层则是类C1陨石的形成区。从而推断与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成分最接近的陨石(包括铁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和类C1球粒陨石)的成分,并依据这些陨石的成分和地球核幔质量比等计算出近似于原始地球的成分。  相似文献   

14.
福岛核泄漏事件对中国海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放射性物质泄漏事件.利用ROMS区域海洋模式对北太平洋环流进行模拟,并在此流场中加入核放射性污染物进行测试核放射性污染物是否能够输运到中国海域.在不考虑背景场浓度的情况下,福岛泄漏的核放射性物质在泄漏后4年能基本侵入整个中国海区,并且在10年内布满整个北太平洋区域,最大值区在北美的西岸外海.相较而言,将国际原子能的观测资料进行资料同化作为背景场使模拟更接近于观测事实.考虑了背景场的模拟显示,2019年进入东中国海的核放射性物质总量达到峰值.除此之外,还计算了各个海峡核放射性污染物通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核放射性污染物主要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为侵入东中国海的主要通道;核放射性污染物通过托克拉海峡、对马海峡流出东中国海.同时计算表明在未考虑径流的情况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核放射性污染物浓度有着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南沿海冬春核污染物浓度高于夏秋两季,而华东沿海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前 言 自然界各种物质中都存在有天然放射性核素,海洋亦不例外。海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是40K、87Rb及U系元素,其它放射性核索(包括Th系核素在内)在海洋中也有一定含量。另外,近几十年来,核爆炸的放射性落下灰及核动力装置(如核电站、核潜艇、核舰艇)产生的废水排入海洋,使海洋中出现了人工放射性核素。为了了解辽宁近岸海域的放射性水平,1981年至1982年,辽宁省渤、黄海放射性水平调查科研协作组对渤、黄海海域中的海水、底质及生物中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本文仅就这些物质中的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的分布状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哈尔桑那大学的核物理学家罗依:发现了一种处理放射性废物的新方法,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其降低到无害程度。罗依在一篇报告中说;简言之就是与核裂变连锁反应中存在现象的一个相反过程。他说:这项研究已在技术上得到证明,对于任何水平的放射性,从高到低,都是高效率的。该方法对于要埋藏处理的危险废物,可以迅速地使放射性降低到足以实际应用的水平。目前,核废物仍在  相似文献   

17.
一般环境样品和可综合利用的废物中的放射性水平是很低的,且大部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中,均有α粒子的发射。核热电站所排放的“三废”中,α放射性的比例不大。但在核电站环境放射卫生监测规范中,规定了对环境样品作总α放射性的测量。因此,低水平α放射性的测量,是监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放射性核素在海水中的浓度很低,分析一个样品,需采集几十升的水样,尤其进行较大规模放射性水平调查时,工作量相当大。如果能在野外现场将放射性核索就地浓集,则可大大节省水样直接采集后运往实验室进行沉淀浓集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 陨石系指从宇宙空间降落到地球表面并保持其原始结构的固态物体。陨石的降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陨石约有2200个。据统计,每年约有500个陨石降落到地球上,其中有350个陨石降落到海洋,仅有150个降落到陆地上。实际上,每年降落的陨石比回收的陨石多得多,而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陨石又比穿过大气层而残留下来的陨石要多,但能够被人们目睹降落或发现的陨石总是很少的,因而陨石是非常珍  相似文献   

20.
前言氚(~3H)是地球环境中一种重要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能量为18KeV的低能β射射线,半衰期为12.35年。氚在环境中主要以水分子形式存在。在大气降水中的环境氚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气层上层宇宙射线形成的中子和氮原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宇生氚,~(14)N n→~3H ~(12)C。大气降水中宇宙成因氚浓度据估计介于5—20TU之间,视地理位置而定。二是来源于1952年以来的人工氚,主要是来自热核爆炸。1963年达到高峰,在北半球氚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