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风险普查,利国利民.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部分,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目前已经按...  相似文献   

2.
《防灾博览》2021,(4):5-5
2021年8月5日,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专题网页在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门户网正式上线。开设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专题网页,是震防中心履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管理办公室职责、拓宽信息发布传播渠道、增强普查工作宣传效果、促进普查项目扎实开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成果应用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依据上海市开展风险普查与成果应用的实践与经验,首先讨论了普查成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指出基于风险的决策有赖于有效的风险信息产生和应用。分析了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中风险信息的产生与应用,风险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评估-应用全链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构建了调查(数据)-评估-应用的框架体系。本次普查产生的大量数据可基本满足国务院普查办规定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任务,以及本地化的风险基线分析与风险热点识别,但要进一步开展本地区的专项风险评估与应用,仍需要补充更新相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本地化风险评估和普查成果应用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21,(3)
地震灾害风险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的"灾"强调的不仅是地震本身,还包括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而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场景引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不同。以山地地区为场景,基于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成果,考虑山地地质灾害的影响,给出以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地震灾害综合风险为标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并以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开展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Ⅷ度基本设防烈度下,灵关镇的地震灾害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永富乡和明礼乡处于低风险水平。该研究能掌握地震灾害风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为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修订版)》(国灾险普办发(2021]6号)任务分工,京津地区高震级潜在震源调查作为中央本级任务,由中国地震局统一组织相关单位实施.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5月18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司长陈胜,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于海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司长曲琦,中国气象局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志华,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常务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汪明,介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情况,并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5月12日,中国地震局系列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之一——"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图书之《减轻自然灾害》《滑坡灾害》出版发行,这是陈颙院士继《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海啸灾害》《空间灾害》之后最新创作的科普力作。"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图书由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8.
编辑寄语     
《防灾博览》2009,(3):2-2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而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地震灾害的防御方面,减轻灾害必须统筹考虑社会、经济、政策、科学和工程等方面的手段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王曦  周洪建 《灾害学》2015,(2):70-74
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是对未来一年区域灾害风险的分析与评价,目前此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以地震部门确定的年度地震危险区为基础,重点讨论区域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中的情景分析,包括地震要素情景分析、地震灾害区域情景分析和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表达等3个方面,旨在为规范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技术提供借鉴,同时为推动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业务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破坏性地震(Ms≥4.7)对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期望值。在搜集辽东半岛地震地质和震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角度,从地震强度,地震频率,人口,经济暴露性,断裂带敏感性等5项指标,对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大石桥、丹东-东港、普兰店-金州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杰 《防灾博览》2012,(1):46-53
《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地震自然灾害预防及相关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的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拓展地震灾害风险有效控制和国民减灾教育等公共服务,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  相似文献   

13.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普查数据质量是风险普查的“生命线”,直接决定普查工作的质量。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对象由传统的“数据表格”向“多维灾体”转变,数据质量控制不仅只是单点极值阈值的质控,还需考虑整个灾害事件致灾因子选取的准确性。针对数据本身属性以及站点空间比对属性异常和重复记录等问题,通过质检规则、管理约束、质量核查分析以及评估结果验证等,建立动态数据质控方法。该方法包括11个质控规则136个细化项,经过数据质控后,气象致灾因子的填报准确率明显提升,数据重复率显著下降,数据上报完成率和数据质量形式审核通过率均达100%,为评估区划和未来普查成果高效应用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称性的中国台湾地震趋势判断及物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对自然灾害进行准确的趋势判断,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以台湾地区地震空间对称性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了台湾地震空间对称轴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物理基础,结合可公度研究理论分析强震灾害趋势,从而为判断地震灾害未来发生的时间、空间趋势提供一些理论思考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台湾M≥7.2级地震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南北对称性特征,其对称性有一定的动力学基础,并且可以作为区域地震未来趋势判断的依据。其中2012、2014年台湾发生M≥7.2地震信号较强,须密切关注此地震趋势信息。综合空间对称性的信息分析,下次发生地震的可能地区是台湾中北部地区。该研究对认识重大灾害成因机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鹏飞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2):后插1-后插2
地震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且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重的危害性,不论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震还是轻微地震都会对人们产生严重的身心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建筑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由于地震灾害会对人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使人们处于被动状态中,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案去克服自然灾害.据研究统计,地震灾害造成死亡率占我国全部因 自然灾害死亡率的50%以上.在相同情境下,不同的逃生方式会直接决定最后的伤亡率,并且人类的身体素质、体能也会对逃生效率产生影响,正确的逃生方案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地震灾害逃脱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震是群灾之首,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有50%以上是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威胁经济社会发展。从汶川到玉树再到日本宫城县,强震频发的背后,一再警示着人们必须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据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8.
吴健 《防灾博览》2021,(4):28-31
地震灾害风险的内涵和现状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强调防震减灾工作重心由震后转变为震前、工作目标由减少损失转变为降低风险、工作手段由单灾种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的目标,这成为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针。  相似文献   

19.
地震灾害过程的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通过探讨基于仿真建模方法和再现技术进行地震灾害模拟的可行性,提出利用虚拟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动力学动画技术和场景渲染技术来再现地震灾害形成的全过程,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次生灾害。再现的虚拟地震灾害过程可以使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技术人员相对逼真地感受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增强其防震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有地震记载以来,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以上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灾害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1/2。地震灾害致人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类建筑物的倒塌,而减轻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是房屋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和风险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要求,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全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