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塑料产品的广泛应用,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海洋中的MPs能够与有毒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纳米颗粒等)发生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效应。因此,MPs与环境中有毒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概括总结出MP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包括遮蔽效应、氧化应激、免疫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行为毒性等方面;随后分别讨论了MPs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人工纳米颗粒的联合毒性效应,从微塑料对污染物的吸附、富集和载体效应着手分析微塑料与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凝练得出MPs增强或抑制污染物毒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微塑料改变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微塑料改变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胁迫响应、微塑料与污染物发生交互作用等;最后对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联合毒作用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环境特征的次生微塑料与有毒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特别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以期为准确评估和深入理解微塑料的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环境微塑料可吸附有机污染物,并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毒性效应,增加微塑料的治理难度.本文就全球范围内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不同介质中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共存水平、吸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联合毒性效应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作为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六...  相似文献   

3.
由于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和处置不当,越来越多的微纳米塑料(micro-nano plastics, MNPs)颗粒被释放到环境中,造成全球范围严重的MNPs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检出MNPs,其比表面积较大,易吸附其他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以及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OPFRs)等有机污染物),通过载体效应产生复合毒性效应,引发更为复杂的生态风险。OPFRs的大量应用使之成为另一个遍及全球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与MNPs一样可汇入海洋生态系统,二者的相互作用复合后造成的联合毒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中MNPs和OPFRs的污染调查研究结果,分别总结了二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包括急性毒性、氧化应激、基因和遗传毒性,及其在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器官、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等方面的毒性等;并重点探讨了实际环境中MNPs和OPFRs相互作用构成复合体系后的联合毒性,从MNPs特性以及受试生物的性别差异等方面分析归纳了二者加剧或缓解(与单独暴露比较)毒性效应的机制;最后对MNPs和OPFRs联合毒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建议开展系统性研究,着重探究MNPs和OPFRs的致毒机制和环境特征,特别是二者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累积和放大作用。本文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价MNPs和OPFR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风险及其对人类构成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在全球环境介质中普遍存在,其存在可能会影响传统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迁移和环境归趋。微塑料本身具有强疏水特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有效地吸附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输送到生物体内,从而改变微塑料潜在的环境风险。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受二者自身的理化性质,及溶液pH、温度、盐度、溶解性有机质和老化作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微塑料的基本特性、与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机制、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二者复合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作为海洋中一种新型的污染物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塑料在全球多个海域均有检出,根据其来源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由人工直接制造所得,常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中;次生微塑料由大块塑料制品长期风化、磨损和光解形成。塑料自身含有多种有机添加剂,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污染海洋环境;微塑料表面还可吸附有机污染物,此吸附作用受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吸附污染物后的微塑料生物毒性增强。另外,聚合物复合光催化材料可加快有机污染物如染料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因而微塑料可能会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光解。针对目前微塑料对有机物光降解的贡献、机理鲜见研究的问题,未来应加强以下3方面的研究:(1)微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光降解是否存在影响?(2)微塑料类型、尺寸以及反应条件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如何影响?(3)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光降解影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环境样品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是尺寸介于0.2-5.0 mm不同形态塑料的统称.微塑料随海流漂流无国界,溯源追责困难.近年来,微塑料已成为全球海洋和海岸带环境中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微塑料分析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环境样品微塑料的采集、预处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针对现阶段微塑料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微纳米塑料(MNPs)在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MNPs因其数量多、粒径小,极易被鱼类误食对鱼体造成危害。本文综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首先阐述了鱼类对MNPs的摄食、富集和转运规律,分析了不同粒径的MNPs对鱼类造成的不同危害,其次重点评述了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介绍了MNPs和其他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效应,最后展望了MNPs对鱼类的研究趋势。研究MNPs对鱼类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有利于增进对MNPs的生态毒性的认识,为经济鱼类的安全生产和生态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微塑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其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可吸附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污染物,并改变它们在环境中的归趋;同时,这些污染物也会影响微塑料的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吸附、迁移、降解等行为,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潜在风险.开展微塑料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是进行微塑料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当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微塑料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污染物的吸附作用等方面,而污染物对微塑料性质的影响研究及吸附后它们性质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据此本文总结了微塑料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以吸附为例,梳理了相互作用过程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综述了微塑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最后基于此展望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未来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是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本研究探讨了老化前后的聚氯乙烯(PVC)微塑料(PVC微塑料)与镉(Cd)对小麦的联合毒性。自然光解老化后的PVC微塑料表面发生C—Cl键断裂并伴随C=O的生成,而C=O的出现提高了PVC微塑料表面的亲水性,进一步提高了老化PVC微塑料对Cd的吸附量。根据小麦生长发育期间叶和根生物量的差异,评估PVC微塑料对Cd毒性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原始和老化的PVC微塑料不影响Cd对小麦叶的毒性,但是老化后的PVC微塑料可以提高低浓度Cd对小麦根的生长抑制作用。老化PVC微塑料与Cd的协同效应可能归因于老化微塑料可以提高Cd在小麦体内的生物富集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微塑料的水生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毒害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水生态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形成与分布展开分析;对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毒性研究进展给予评述;并深入探讨了微塑料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多重载体角色。鉴于微塑料污染的严峻现实,我国应尽快开展有关微塑料环境污染和生态毒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并辅以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11.
珠三角地区POPs农药的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概述了中国及国际社会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关注情况。并通过对POPs农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 River Delta Area,PRD)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POPs农药在各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状的文献综述,结合环境污染数据以及POPs农药污染调查工作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该地区POPs污染的可能原因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新近污染源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在POPs农药削减与淘汰工作中所遭遇到的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困难,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污染物来源和去向,加强替代药物的研究,建立和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法规以及标准,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POPs农药污染的信息公开机制等一系列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短链氯化石蜡及其环境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亚 《环境化学》2009,28(1):1-9
短链氯化石蜡是碳链长度为10至13个碳原子的正构烷烃经氯化衍生而成的复杂混合物.作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增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中的一类化合物,2008年10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POPs审查委员会的第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微塑料不仅会对生物体造成物理损伤,而且微塑料会吸附环境中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也能释放其本身含有的添加型疏水性有机化合物至表面,从而形成复合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然而,有关微塑料在污染物生物富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还不清楚。本文从实验室暴露、野外富集和模型模拟研究3个方面对微塑料作用下HOCs的生物富集规律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微塑料作用下的生物富集机制。最后,针对微塑料对HOCs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21世纪公共健康的严重挑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具有生物富集性和持久性,可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究表明POPs能够改变基因表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而POPs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风险因素之一。MicroRNAs(miRNAs)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一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s的差异表达涉及一系列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证据显示,POPs能够引起生物体内miRNAs的表达紊乱,从而引起基因的差异表达。大量文献报道也显示mi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POPs可能通过miRNA的潜在调控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Intake of many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including dioxins, dibenzofurans and PCBs is almost exclusively from gastrointestinal ingestion of animal fats in the diet. With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 (PBDE)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 no consensus exists at present as to the extent of intake from food, from indoor dust or other routes of intake. Vegans, or pure vegetarians, were previously found to have low body burden of 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blood. Data repor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show a trend towards lower PBDE levels with longer time periods without ingestion of food of animal origin in 8 adult 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PBDE levels and time without meat, specifically, is consistent with substantial PBDE intake from meat relative to fish or dairy products in Americans. These vegans had somewhat lower PBDE levels with a range 12.4–127 and a median 23.9?ppb than published reports of US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s which had a range of 4–366 and median of 26?ppb.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od of animal origin may be a major but not the sole contributor to human body burden of PBDEs.  相似文献   

16.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口服摄入是其主要人体暴露途径。口服生物有效性是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因子。论文采用体外方法模拟食物在人体肠道中的消化过程,研究了食物粒径大小以及食物污染与混合方式对PBDE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150、150~212、212~250和>250 μm四个粒径范围的胡萝卜中,PBDEs同系物的平均生物有效性分别为48.8%±3.8%、45.2%±5.0%、38.6%±9.3%和37.3%±3.7%。测得菠菜和鲈鱼采用4种混合方式BY1、BY2、BY3和BY4中PBDEs同系物的平均生物有效性分别为17.1%±1.3%、48.3%±3.5%、36.4%±4.9%和44.4%±2.0%,比单纯菠菜(2.6%±0.2%)和鲈鱼(36.3%±4.3%)中的生物有效性高。结果表明,PBDEs的生物有效性随着胡萝卜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不同污染方式再混合食品,比单一食品被污染时,PBDEs的生物有效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短链氯化石蜡(short-chain chlorinated paraffins, SCCPs)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在环境介质中蓄积,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引起发育迟缓、生殖障碍和内分泌紊乱等不良效应,严重危害环境生物以及生态系统。本文综述了SCC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并分析了未来研究方向,对SCCPs的环境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对不同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发高效PFRs与POPs协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履约行动及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化学过程PFRs的生成及识别方法、PFRs与POPs的协同生成及协同控制行为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关于由其污染导致的环境和健康损害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的热点之一.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体负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