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黄骅港生产运营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2017年4个月黄骅港附近海域的生态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同时,应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环境因子对黄骅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月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分隶于硅藻、甲藻以及蓝藻3个植物门、35个属;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4个月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存在明显的交叉与季节演替;4个月浮游植物丰度为(19.4~2095.6)×104 cells/m3,平均为762.2×104 cells/m3,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浮游植物丰度空间分布整体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4个季度浮游植物多样性均处于较好水平,多样性指数(H′)为2.23~2.88,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聚类分析(CA)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可以明显分为4个地理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悬浮物、温度、石油类以及溶解无机磷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除关注港口清淤、锚地船舶排污等生产过程外,黄骅港还应加强对附近入海河流的监测,及时预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剧变或赤潮等生态灾害。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11月(秋季)、2014年5月(春季)、2015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横琴岛海域浮游植物物种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0种,硅藻101种,占种类组成的72.14%;甲藻33种,占23.58%;绿藻3种,占2.14%;蓝藻3种,占2.14%。种类数秋季64种,春季和冬季均为52种,夏季36种。年均丰度范围为(2.7~20100.40)×104 ind/m3,均值为1613.43×104 ind/m3;该海域春夏季优势种较少,秋冬季优势种较多,春季仅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夏季为中肋骨条藻和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秋季为中肋骨条藻、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 centrali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冬季为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等7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阈值及丰富度指数均值冬季为2.52、0.63、1.67、0.80,秋季为2.46、0.63、1.64、0.80,夏季为1.78、0.52、0.98、0.53,春季为0.27、0.11、0.10、0.32。其中春季4项指数均很低,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异常,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坏。相关分析得出: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夏季浮游植物丰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O4-P呈负相关(P<0.05);秋季浮游植物丰度与DIN呈正相关(P<0.05);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与盐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DIN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水温和PO4-P呈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
2009年11月~2010年8月对北仑港水域的浮游植物类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优势种类、群落结构以及水平分布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97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约占81.4%。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 var.subtilis Ehrenberg)几乎在各个区域的不同季节都占据优势。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年平均值为3.75×103L-1,春季和夏季高值区集中在大榭(5.3×103/L、4.5×103/L);秋季和冬季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梅山(6.4×103/L、6.6×103/L)。多样性指数(H’)以秋季(3.73)最高,春季(3.08)最低。综合聚类分析结果与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排序,得出结论:5个调查水域水质优良程度为:梅山>郭巨>大榭>澥浦>镇海。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2016年5月和11月日照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78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66种,甲藻门(Pyrrophyta)10种,金藻门(Chrysophyta)2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和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春、秋两季平均丰度分别为69.38×104 cells/m3、24.61×104 cells/m3;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6、2.99;平均丰富度指数为2.21、4.00;平均均匀度指数为0.44、0.73。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BIOENV分析表明,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相关性最密切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水温、油类、总悬浮物和Zn。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春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铵盐、总悬浮物和重金属(Cu、Zn、Hg);影响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环境因子为水深、pH、盐度、DO和铵盐。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影响因子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调查,研究了河口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共记录了浮游植物162种(含变种、变型),包括硅藻门123种,甲藻门29种,绿藻门6种,金藻门3种,隐藻门1种,其中,春季104种,夏季86种,秋季93种,冬季79种。年均细胞丰度为41.34×104 cells/L,秋季(100.18×104 cells/L)>春季(48.04×104 cells/L)>夏季(16.03×104 cells/L)>冬季(1.11×104 cells/L),各季节高丰度区的主要分布海域不同。年度优势种是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中肋骨条藻在春季和夏季、拟弯角毛藻在秋季和冬季为最大优势种。种数变化范围为12~43种,多样性指数(H′)为0.326~3.918,丰富度指数(d)为0.782~3.789,均匀度指数(J)为0.086~0.784。群落优势种的季节更替率为50.0%~88.9%,群落更替指数为55.7%~97.4%,物种迁移指数为?12.2%~19.5%。聚类分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异质性较高。冗余分析显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 夏季是氨氮和水深,秋季是总磷,冬季是溶解氧、无机磷、水色和水深。  相似文献   

6.
曹妃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在围填海前后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13年8月和2014年5月在曹妃甸周边海域实施的两次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分析了围填海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49种和76种,均以硅藻为主,甲藻和金藻相对较少。春季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1.93~7.89)×104 cells/m3,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等,夏季浮游植物丰度范围为(5.85~5022.91)×104 cells/m3,优势种主要为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曹妃甸围填海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具有空间差异,与水动力环境变化引起的营养盐重新分布有关;内湾海域受围填海影响较大,河流输入的淡水和营养盐不易被交换至外海,从而促进了浮动弯角藻的快速增殖,其丰度高达3725.58×104 cells/m3,表明内湾海域赤潮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于2013年8月(夏)、10月(秋)和2014年5月(春)在辽河口海域开展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河口盐度变化、富营养化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的季节更替明显,从夏季到秋季更替率为40.91%;从秋季到春季更替率为35.29%;夏季第一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春、秋季为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明显高于春、秋季,由夏季阶段性浮游动物类群数增加所致,而桡足类的种类数季节间差异很小。春季浮游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夏、秋季,其数量高达(6.4±1.3)×104 ind./m3,秋季数量最低为(5.5±0.6)×103 ind./m3。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春、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负相关。河口指示性种类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的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机氮、磷酸盐浓度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河口海域的生态监测和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谢斌  张硕  李莉  张虎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21-129
为了解海州湾海洋牧场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3年进行了春(5月)、夏(8月)、秋(10月)3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97种,占总种数的84.3%,甲藻门次之,共16种,占总种数的13.9%,蓝藻门1种,绿藻门1种.人工鱼礁区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大于对照区(p0.05),而种类数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和香农-威纳指数均在秋季最大,夏季最小,而均匀度J为春季最大,夏季最小.海州湾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种类数秋季达到36种,丰度在秋季也达到最高为19.68×104cells·m-3,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5).应用Canoco5.0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TN、Si O2-3-Si和TP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其次BOD5和NH+4-N也对浮游植物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2005年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长江口及毗邻海域(29°30'32°00'N,123°E以西)进行了2个航次的综合调查.2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345种,包括赤潮种类43种,其中,赤潮种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海域绝对的优势种.浮游植物细胞平均丰度7月(5.48×104cells·L-1)低于11月(2.70×105 cells·L-1),而叶绿素a平均浓度7月(2.34 mg·m-3)高于11月(1.32 mg·m-3).多样性指数(H)均值7月(1.51)高于11月(0.86),均匀度(J)均值7月(0.59)也高于11月(0.34).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区域特征,其季节变化主要受海区的流系特征、季风、营养盐、悬浮物等因素的制约,周日变化主要与潮汐、温盐跃层等密切相关.同时,结合历史监测数据(1996~2005年)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改变.长期氮磷比失衡导致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甲藻类赤潮频繁发生.要改善海域环境现状,相对于控制西部陆源污染物的输入量,控制输入的营养盐比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对深圳湾的Chl a总量及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湾Chl a总量年平均值为10.95 mg/m3,变化范围为0.63 mg/m3~186.99 mg/m3,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25.45 mg/m3)>夏季(11.18 mg/m3)>春季(4.95 mg/m3)>冬季(2.21 mg/m3)。全年Chl a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递减的趋势。春季和夏季深圳湾以微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的贡献占绝对优势(>76%);秋冬两季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贡献均占有很大的比重(>84%);微微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的贡献全年都很低( < 1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l a总量和Micro-Chl a与DIN呈显著正相关(p < 0.05);Nano-Chl a与DIN、DIP和硅酸盐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深圳湾高Chl a总量,以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的粒级结构主要是由高营养盐水平引起的;在春季和冬季,光照和温度对粒级结构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比较分析渤、黄海夏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13年夏季在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31.19 °N-39.82 °N,118.89 °E-125.65 °E)设50个站位采集水样,研究各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种类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均为南黄海最高,北黄海次之,渤海最低,多样性高值区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南黄海中部和长江口毗邻海区。研究海域水柱浮游植物丰度为0.01×103~418.2×103 cells/L,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的平均值分别为(14.6±12.8)×103 cells/L、(11.5±14.9)×103 cells/L和(35.7±92.3)×103 cells/L。甲藻和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甲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52.7%、26.4%和77.9%;硅藻分别占渤海、北黄海和南黄海水柱总丰度的46.6%、73.1%和22.1%。渤海和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表层及次表层,北黄海浮游植物多分布于中层至底层。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江苏海涂(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征,于2014年8月对江苏海涂进行浮游植物现场采样调查。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73种,平均密度8.44×106 ind./m3,其中硅藻68种,为主要优势类群,平均密度5.65×106 ind./m3; 甲藻4种,平均密度4.75×104 ind./m3; 金藻与绿藻各1种,平均密度分别为92.36 ind./m3和51.31 ind./m3。按优势度高低,优势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48)、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Y=0.10)和蛇目圆筛藻(Coscinodiscus argus)(Y=0.02),平均密度分别为3.23×106 ind./m3、1.44×106 ind./m3和1.28×105 ind./m3。平均多样性指数1.48。浮游植物种数与密度总体沿岸高于近岸,南部高于北部,辐射沙脊群平均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长江口北部、废黄河三角洲和海州湾。随着入海营养物质的不断增加,海涂浮游植物群落种类数减少,多样性降低,优势种单一化,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等小型赤潮种成为主要优势种。赤潮优势种密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赤潮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长江口北部、辐射沙脊群南部、射阳河口、中山河口与灌河口,江苏海涂赤潮风险总体南部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气PM2.5中碳组分观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化学成分在灰霾期间的污染水平及可能来源,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集PM2.5样品,并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考察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分析了南京地区灰霾与非灰霾期间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南京大气中PM2.5、OC和E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12.1~287.1,2.6~47.0和1.0~33.6mg/m3,其中夏季PM2.5(109.6mg/m3)和OC(20.8mg/m3)的值在四个季度中最高,呈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季节变化特征;EC则具有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 霾日的OC、EC、总碳含量(TC)浓度及OC与EC比值分别是非霾日的2.0、1.8、1.9和1.7倍.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具有丰富水汽和污染物的混合气团最易使南京产生霾天气.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2—2013年于春、夏、秋、冬四季对小溪港进行4次水环境质量调查,利用种类组成、种群数量、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污生指数)等指标分析小溪港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并对小溪港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小溪港浮游植物共8门51种,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共26种,占总种数的50.98%;其次为硅藻门,共9种,占17.65%;蓝藻门5种,占9.80%. 浮游植物数量年均值为184.16×104 L-1,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峰值出现在夏季,为292.43×104 L-1,之后为春、秋和冬季. 小溪港的优势种共4门7种,分别为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p.),绿藻门的星芒衣藻(Chlamydomonas stellata)、丝藻(Planctonem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硅藻门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p.),隐藻门的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年均值分别为1.81、1.55、0.51;SI年均值为2.44. 总体上,小溪港水质污染状况为中污染.   相似文献   

17.
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9-2000年对滦河口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调查,描述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特征,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趋势。结果显示:4个航次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0种,以硅藻为主;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交叉演替现象;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夏、秋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冬季浮游植物分布呈近岸水域高、远岸水域低的特征;优势种明显,生物多样性指数(H’)及均匀度指数(J)偏低。  相似文献   

18.
广东沿岸不同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9月茂名、珠海及陆丰海域调查数据,对3个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组成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112种,其中硅藻87种,占种类数的77.68%;甲藻17种,占15.18%;绿藻5种,占4.46%;蓝藻3种,占2.68%。其中茂名海域出现了52种,珠海海域67种,陆丰海域63种。3个海域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茂名与珠海海域最高0.38。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茂名海域最高(356.21×104/L),其次为荷包岛海域(25.13×104/L),陆丰海域最低(1.66×104/L)。3个海域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了10种,仅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为共同种类;优势种优势度指数茂名海域极高,高达0.99,其次为陆丰海域0.5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珠海(2.98、0.60、1.13)、陆丰(1.57、0.35、1.03)高于茂名(0.11、0.03、0.73)。3个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显示,珠海海域水质状况最好,群落结构最稳定,茂名海域则最差。  相似文献   

19.
杞麓湖是云贵高原典型的重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为揭示杞麓湖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规律,阐明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的驱动因子,于2017-2018年对杞麓湖浮游生物及水质理化参数进行季节采样调查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并运用CCA(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杞麓湖夏季营养状态最高,达重度富营养水平,春秋冬三季均为中度富营养.水体SD(透明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ρ(Chla)、ρ(CODMn)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ρ(TN)冬季最高,秋季最低;ρ(TP)春夏最高,冬季最低.②杞麓湖浮游植物共6门163种(其中包括8个变种).浮游植物密度春季最低(0.66×108 L-1)而秋季最高(16.08×108 L-1),主要为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微细转板藻(Mougeotia parvula);夏季优势种为孟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mougeotii);秋冬季的优势种均为阿氏浮丝藻(Planktothrix agardhii).③杞麓湖浮游动物32种,浮游动物密度冬季最低(13.2 ind./L)而夏季最高(3 696.0 ind./L).其中,春季优势种为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夏季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秋季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而冬季优势种为桡足类幼体.研究显示,杞麓湖浮游动植物群落季节性演替明显,ρ(DTP)(DTP为溶解态磷)、ρ(TP)、ρ(NH3-N)、ρ(CODMn)和WT(水温)是影响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性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红枫水库浮游植物金属富集特征,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红枫水库浮游植物及其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高原红枫水库浮游植物金属富集含量大小为:Ca > Fe > Mg > Mn,Ca占金属含量总比重的73.9%,且金属含量四季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冬季浮游植物金属富集总量为273.13mg/g,春季浮游植物金属富集总量为183.82mg/g.②贵州高原红枫水库采样点浮游植物金属富集含量排列顺序为:三岔河 > 后湖 > 大坝 > 将军湾 > 后午 > 花渔洞,红枫水库三岔河和后湖浮游植物富集金属含量高,花渔洞浮游植物富集金属含量较低,且Fe和Mn相关性显著,Ca与Mg可能具有同源性.③RDA分析表明,4季的浮游植物金属含量与蓝绿藻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红枫水库中浮游植物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且在秋冬季浮游植物金属含量与优势藻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