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收的纸和纸板有利于环境清洁,还可以缓解森林资源的压力、降低废物处理量.目前,进入回收环节的纸和纸板类型具有一定的限用管制.回收的纸和纸板最终可以用于要求较低的应用领域,如报纸和杂志、纸板箱和纸板盒,也可用于要求一些较高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包装.近年来,回收纸和纸板用于食品包装时经常出问题,食品中检测到来自回收纸和纸板的污染物,印刷报纸和杂志的油墨中发现了矿物烃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盐,目录和手册所用粘合剂中存在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以纸和纸板外表面存在光引发剂和其它成分.这些类型的化学物在经过回收处理后仍会存在.  相似文献   

2.
塑料废弃物污染的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废旧塑料大幅增加,塑料废弃物所造成污染已经成为了破坏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塑料废弃物污染即所谓的白色污染,主要是由废旧塑料高分子的不可降解性和添加剂的毒害性引起的.文章在对白色污染产生的背景及其污染危害的基础上,讨论了治理白色污染的治理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可降解塑料和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再生两个主要的技术研究开发方向进行了综述和展望,详细介绍了光降解塑料、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进展,并对填埋、焚烧和再生三种塑料废弃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就立足循环经济理论,加强政策法规的运用,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废弃塑料包装物的管理及资源、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重酉  李志国 《生态环境》2007,16(5):1574-1577
由于塑料包装材料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而获得广泛应用。但塑料材料的原料——石油,目前面临枯竭窘境。同时,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存在巨大的环境压力。焚烧包括塑料包装废弃物在内的生活垃圾,用于发电,是日本曾经采取的方法。近年来,因存在难以逾越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逐渐废止。工业生态学的材料流的循环利用模式,是解决资源耗尽、废物充斥的理想方法。源头分离是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前提条件。按塑料品种分类回收,以材料形式重复利用,保留了塑料的材料价值,还需要解决,再加工过程造成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将单一品种塑料转化成单体,不同塑料品种的单体转化率有很大差距,缩合聚合物较高,而PP、PE等则不然。混合塑料的热裂解可获得化工原料和燃料,又达到减少垃圾总量和石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具有开发潜力。填埋方式占用土地又人为阻碍了有机垃圾回归生物圈。控制性堆肥对避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生态环境灾难,再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模式,发挥重要作用。生物降解塑料袋对堆肥的实施,具有特殊价值。PET和E-CO在食品包装某些应用领域有优势,而PVC食品包装物的使用和废弃后再利用都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田生态系的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1)工业废弃物的排放,(2)城市生活垃圾,(3)农用塑料薄膜残余物。塑料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的污染状况相当普遍,个别地区由于农田残膜量大幅度增加或城市生活垃圾直接进入农田给农业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白色灾害”,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土壤耕层中的塑料可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土壤中水肥的运移,而使作物减产。此外,塑料中各种添加剂尤其是酞酸酯类增塑剂对作物的生长有明显影响,这种影响随作物生长时期和品种不同而异。为了防治塑料对农田生态系的污染,应该大力研制各类可降解性塑料制品,并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注重废弃塑料的回收,使其再生资源化。  相似文献   

5.
塑料包装废弃物当今已成为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处理这些塑料废物,是环境管理部门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当前正在研究开发的可生物降解塑料及包装薄膜技术大致如下:(1)用谷物或谷物淀粉基制作;(2)用小麦淀粉基或大米淀粉基材料;(3)用贝壳加工成脱乙酰壳多糖作原料;(4)采用糖类发酵来生产;(5)将谷物投入乳酸中发酵,聚合成聚乳酸聚酯树脂作原料;(6)用角叉菜胶多糖结合;(7)用棕榈油萃取物制作;(8)以可食用水溶性聚合物水溶性多糖制作;(9)采用上述技术的混杂方式制造.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某大型生活垃圾焚烧厂炉渣样品为研究对象,XRF分析测试结果显示,炉渣样品中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包括:Ba、Zn、Mn、Cu、Cr和Ni等.ICP-MS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炉渣中重金属含量为:Ba 1627.74 mg·kg~(-1)、Zn 2016.03 mg·kg~(-1)、Mn 622.39 mg·kg~(-1)、Cu 319.25 mg·kg~(-1)、Cr 287.14 mg·kg~(-1)、Pb 105.10 mg·kg~(-1)、Ni66.81 mg·kg~(-1).厨余、纸、塑料、木竹和织物TG(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在800℃时可被充分焚烧掉.纸、塑料和织物被焚烧后,剩余残渣重量百分比分别为13.38%、13.45%和13.22%;木竹焚烧后,剩余残渣重量百分比为7.14%;厨余焚烧后,剩余残渣重量百分比为3.30%.5种原生垃圾焚烧残渣样品重金属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塑料类垃圾焚烧对炉渣中镍元素和铬元素含量贡献很大,由其来源的镍和铬分别占72.22%和68.70%;织物类垃圾焚烧对炉渣中锰元素含量贡献很大,由其来源的锰所占比重为57.01%;木竹、厨余和纸焚烧后对炉渣中的重金属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环境土壤中4种微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化微塑料的测试流程与定性定量分析流程.环境土壤通过密度分离法来分离微塑料,分离富集的微塑料样品通过热裂解气质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塑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高温裂解条件下会产生相应的特征热裂解产物.利用高温裂解产生的特征碎片信息经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能够有效鉴别塑料成分和进行定量测定.本方法对4种微塑料的检出限为0.1—0.3μg·g-1,线性范围为1.0—20.0μg·g-1;1.0μg·g-1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6%—89.7%,定量重复性为8.9%—15.2%.本方案可以适用于环境中痕量微塑料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探讨了不同过柱流速、过柱后除水方式等对水样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同时还比较了3种C18填料的商品柱对分析方法的空白和回收率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00mg/3ml的常规小柱足以分析水环境的酞酸酯含量.水样过柱流速最好保持在3ml.min-1左右,过完水样后不可抽干小柱,用6m.lmin-1氮气吹小柱20min后,洗脱液再过无水硫酸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回收率.萃取柱的材质对分析方法空白有一定影响,玻璃小柱要比塑料小柱的空白低,但从可操作性和满足回收率的要求角度出发,小容积的塑料小柱基本能满足酞酸酯的痕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个项目正在促进采用一些替代方法从电镀和金属表面处理中回收金属。这些方法一般需要在现场分离废物,由“中间人”公司或集团把废物收集起来并将其以可接受的形式运到金属回收或提炼公司。本文给出了从处理过的滤饼和电镀污泥中回收锌、镍、铜及铬的实例,以及成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美国纽约州朗康科马市的TriMax公司把牛奶瓶,洗涤剂瓶、制造工程塑料过程中的边角料等混合加工成木材.该公司总裁称这是目前唯一的挤压机中加工混合的高聚物废物的装置.全面运转后该装置可达到10000多万木料呎年生产量.每年可利用约300万磅的塑料废物.该装置可接收处理各种高聚物,范围可从高密度的聚乙烯到含苯乙烯的工程塑料.整个加工过程在一特殊设计的挤  相似文献   

11.
堆肥修复土壤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堆肥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的产物,利用堆肥修复土壤的金属污染有着重大意义.堆肥可通过直接与金属产生氧化还原作用、沉淀作用、吸附作用或间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如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降低土壤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但具体修复效果因土壤、金属、堆肥三者性质的不同而差异甚大.本文对国内外利用堆肥修复土壤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理论研究和实际修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合成洗涤剂生物降解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初步生物降解;环境允许的生物降解;最终生物降解.本文试图探索和建立以综合指标测试洗涤剂环境允许生物降解度的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合成洗涤剂样品首先经过“半连续活性污泥法”的生物降解,再对降解产物进行大型蚤毒性实验.本研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做了实验验证,并应用该方法对14种洗涤用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环境允许生物降解度筛选测试.  相似文献   

13.
欧共体理事会1990年4月3日一项关 于废弃物的决议。虽然这样一项决议没有任 何的约束力,但它呼吁欧共体委员会和各成 员国立即在废弃物领域采取措施。 除其它事项外,该决议尤其强调下列行 动: —在源上防止废弃物; —回收、回用和安全处置废弃物; —推广清洁技术和清洁产品;  相似文献   

14.
分别采用安捷伦Bond Elut Plexa和Bond Elut Nexus固相萃取小柱对自来水中灭草松、莠去津和2,4-D进行萃取,并结合采用常规HPLC方法和UHPLC方法在225 nm波长下同时进行检测.用加标回收的方法对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灭草松、莠去津、2,4-D的仪器检测限为3μg.L-1,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2%—105%、68%—89%、84%—99%.采用两种SPE固相萃取小柱均可满足回收率要求.该方法较样品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简便,并且结果满足分析要求,可应用于实际饮用水水质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在低温条件下的效率,实现实验装置放大化.本实验将连续搅拌反应系统(CSTR)与双极室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相结合,连续流处理糖蜜废水,并间接回收金属单质,处理模拟电镀废水,考察系统的产电性能和废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系统稳定运行后,最高电压及功率密度分别可达到340 m V和58.65 m W·m-2.20 d后,系统COD去除率明显增加,最高COD去除率可达到81%.实验运行10 d后,银离子开始析出,最高去除率可达到90%左右.  相似文献   

16.
枸杞种植废弃物(Lycium barbarum planting waste,LBPW)饲料化是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枸杞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发酵是饲料化处理枸杞种植废弃物的核心技术,为提高枸杞种植废弃物的发酵品质和饲用价值,开展固态发酵枸杞种植废弃物为生物饲料的条件优化试验,并探索枸杞种植废弃物发酵产物品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联系,以期获得枸杞种植废弃物饲料化技术的关键信息.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显示,固态发酵枸杞种植废弃物的最佳条件为50%的含水量、25℃的发酵温度、比例为15%的枸杞加工废弃物添加量、80 u/g的纤维素酶添加量,且发酵菌株接种量为3%、酵母菌和乳酸菌的体积比例为3:7,发酵周期为20 d.发酵条件优化后,枸杞种植废弃物发酵产物的品质较未优化前显著提升(P <0.05).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枸杞种植废弃物发酵产物的品质与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发酵产物品质好,样品中Lactobacillus丰度高而Devosia丰度低;反之发酵产物品质差,样品中Lactobacillus丰度低而Devosia丰度高.此外,发酵产物的品质越好,发...  相似文献   

17.
以金属与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成的金属配合物Co(salen)作为均相催化剂,用空气氧化安息香合成苯偶酰,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温度、催化剂用量、KOH添加量和反应时间)的设计,探索Co(salen)催化氧化安息香的最佳条件,并以Co(salen)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最佳条件下NaY分子筛负载催化剂和不对称Schiff碱配合物对安息香的催化氧化效果,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XRD)、~1H NMR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手段对制得的席夫碱和氧化产物进行分析表征,同时考察催化剂的回收套用效果.结果表明,在35℃下反应80 min,添加1 g催化剂和1.5 g KOH时,Co(salen)催化剂产率最高可达96%以上,回收套用催化剂2次最佳,产率仍可达到77.8%.NaY分子筛和不对称希夫碱金属催化剂在最优条件下产率低于Co(salen)催化剂,Na Y分子筛作为载体能在重结晶过滤的阶段直接有效地将产物和催化剂分离,能更有效地重复利用.合成产物经HPLC和~1H NMR核磁共振波谱分析,验证了其为较高纯度的苯偶酰.  相似文献   

18.
铁锋  王英彦 《环境化学》1994,13(1):80-86
本文报告了用线扫极谱法测定鱼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的分析方法,其主要步骤是将鱼将成匀浆,加热变性除去杂蛋白,离心后取上清液直接加入钴氨液中,记录-1.46V(us SCE)处峰形,由峰高求得MT浓度。本文给出MT标准波形,凝胶过滤分离-峰电流图谱,干扰因素及其浓度,检出量和回收率,最后求得鲫鱼六种组织中MT的本底值和经Cd(Ⅱ),Hg(Ⅱ)和Cr(Ⅵ)诱导后的实测值。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19.
《环境化学》2009,28(5)
RoHs是欧盟对某些有害物质限制的指令,禁止2006年7月以后在电器和电子设备中使用某些物质.WEEE是关于电器和电子设备废弃物的,讨论2005年8月以后对不符合指令要求的产品的回收,分类和处理有关的元素和化合物,其目的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张慧良  谭龙 《环境化学》1990,9(4):71-75
本文通过对麦草碱性亚硫酸钠制纸浆的废液进行湿裂化处理,把废液中的硅化合物变为SiO_2固体分离除去,以排除硅化合物在碱回收过程中造成的传热性能差、液体不易流送等干扰.对处理后的液体(黄液)进行汽提.燃烧、吸收等试验,找出了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汽提可除去绝大部分S~(2-),燃烧可防止有机化合物的循环积累.黄液中的NaHCO_3及Na_2CO_3在吸收SO_2过程中可顺利地转化为Na_2SO_3直接用于蒸煮,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