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探索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20个植物群落样方,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增趋势,但在经度梯度上呈递减趋势;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在地理梯度上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地形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的比值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区系过渡性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和包括滇西南、滇东南与滇南在内的云南南部地区,而高值主要出现在云南中部地区和中海拔地区,这可能与区系迁移过程和海拔梯度有关。热带区系成分在云南地区基带植被中占主导地位;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占云南土地面积的60%左右,而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的北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本研究从基带植被的区系性质和温、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土地面积的构成证实了云南地区可能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区系过渡性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格局。当年均温在13.1℃左右时,出现区系平衡点。相对水平分布而言,云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可能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孟  朱有勇 《生态环境》2010,19(3):621-625
物种特有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区系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利用大尺度的植物物种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科、属组成,区系性质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云南地区拥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25属,分属于59科,共含种子植物246种,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含特有属较多的科主要为菊科Compositae、苦苣苔科Gesnef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禾本科Gramineae和唇形科Labiatae。从各属所包含的物种数来看,单型属占主体地位。根据科的分布区类型构成,云南地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主要起源于热带地区。从属的生活型构成来看,主要以草本植物属为主,而木本植物属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暗示着研究区域内特有属的区系兼有年轻成分和古老成分,但以年轻成分为主。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特有属主要分布在“田中线”以东地区。与过去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发现云南地区拥有3个重要的特有属分布中心和3个次级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3.
九顶山西坡汶川段维管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是"五·一二"特大地震的中心地带,也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本文基于震前3 a的实地调查资料,对龙门山脉主峰--九顶山西坡汶川段的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灾后生物多样性的监测评估提供依据.在对九顶山西坡汶川雁门沟的野外调查中共发现维管植物111科、363属、733种,其中有种子植物94科、333属、687种.科的物种丰富性很高,含10种以上的种子植物科有19个,含216属、455种植物,分别占该区维管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9.50%和62.07%,是该区植物区系构成的主导成分.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复杂,15种分布类型在该区均有分布;温带分布的属和种远远超过热带分布类型,体现了该植物区系明显的温带性质.在东亚分布类型中,属于中国-喜马拉雅类型的属和种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国-日本成分,说明九顶山虽处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交界线附近,但其西坡汶川段依然属于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范畴.有367个中国特有种分布于该区,占物种总数的53.42%,其中半数以上的物种属于中国西南特有种或横断山区特有种,进一步证明中国西南高山区特别是横断山地区是温带植物物种的分化中心这一事实.图1表5参11  相似文献   

4.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云南含笑群落有维管植物85科、181属、289种。据科、属区系成分的分析的结果,这种群落主要为热带性质;种的区系组成主要由华西南特有、中国-喜马拉雅、华夏特有、东亚特有以及东亚至南亚与东南亚等成分构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河谷地区(海拔2500m以下热带亚热带山地)属东喜马拉雅山地的一部分,在区系亲缘上属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喀西山和那加山以及尼泊尔等东喜马拉雅地区区系的一部分;其热带成分与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是第三纪以来印度-马来成分沿中南半岛迁移和交流的结果.也与同二者在地理上密切相连有关.在植物区系区划上,本地区山地基带植被是一种由热带植被向亚热带植被水平过渡的具有浓郁亚热带特色的半常绿雨林,但其典型的印度-马来成分仍然有限,而泛北极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优势,并拥有东亚或中国-喜马拉雅的特征科属;因此墨脱雅鲁藏布江大峡湾地区应归入泛北极植物区中的东喜马拉雅植物地区  相似文献   

7.
对德夯地区514个野生种子植物属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植物区系主要由中、小型属组成,属内种数贫乏,少型属与单型属占有一定比例;2.含我国15种地理成分的14种,其中以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东亚一北美分布及东亚分布5种成分为代表,尤其后四者最为重要;3.起源复杂,有自古南大陆和古北大陆南部起源后向北迁移而来的热带成分,也有我国亚热带本地起源的亚热带成分。这里的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并不明显,而亚热带性质十分突出,表明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8.
地理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南到北,研究区域内物种丰富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这可能与其它地理因子的影响有关;在排除其它因子影响的情况下,物种丰富度随着面积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在其它地理因子的综合影响下,面积的影响作用被掩盖或弱化.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变幅的增加,呈显著递增趋势;物种丰富度与纬度变幅、经度变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偏)相关性.总体上,纬度、面积和海拔变幅均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但相对而言,面积和纬度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相对海拔变幅而言,海拔变幅与纬度之比值能更好地反映"生境异质性"效应,说明,海拔梯度的"纬度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以云南楚雄地区为例探讨物种分布宽度对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中间膨胀效应"的影响.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数据库,同时结合地形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以及"中间膨胀效应"对该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物种分布宽度对楚雄地区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中间膨胀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下降,呈单峰分布格局.物种分布宽度的相互重叠,即"中间膨胀效应"对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物种分布宽度的增加,"中间膨胀效应"以及各物种组对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的影响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这说明"中间膨胀效应"和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更多地取决于分布宽度较大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
能源植物黄连木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新村  左海涛  牟洪香 《生态环境》2010,19(5):1160-116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生物柴油能源植物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对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连木的地理分布范围为北纬18°09′~40°09′、东经96°52′~123°14′,资源遍布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与西北地区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土壤母岩以石灰岩为主,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跨越我国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黄连木的水平分布区主要位于云南潞西—西藏察隅—四川甘孜—青海循化—甘肃天水—陕西富县—山西阳城—河北顺平—北京西山一线以东、以南,整体上呈现连续分布的特征,局部地区有一定的间断分布;从我国西部到东部,其垂直分布的上限与下限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南方到北方,这种降低趋势不太明显;黄连木在我国的资源分布区可以划分为集中分布区、次集中分布区、零星分布区和沿海地带零星分布区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冯建孟  朱有勇 《生态环境》2010,19(4):830-835
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探讨了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属和种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但在科的水平上无明显变化趋势。在科和属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较高的裸子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主要出现在北部地区。区系分化强度与表征地形复杂度的单位面积海拔高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区系分化强度明显影响研究区域内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这可能与地质历史上滇西北地区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和地形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贺俊平  贺振 《生态环境》2014,(1):95-100
利用黄河流域76个气象台站近53 a(1960-2012)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极端降水事件指数,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法、移动平均法和径向基函数空间插值法,研究了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在过去53 a下降趋势较为显著,降水倾向率为-7.2 mm/10a;极端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较为稳定,极端降水倾向率为-0.64 mm/10a,呈不断降低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倾向率为-0.078 mm/10a,呈不断下降趋势;极端降水比率总体表现为微弱增长趋势,倾向率为0.49 mm/10a。(2)空间上,降水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北至南呈阶梯式逐渐增多趋势,其中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以银川为代表的周边区域,最多的地区为黄河流域南部区域;极端降水量从北至南也具有逐渐增多态势,与降水量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点,且极端降水量越多的地区降水总量也相对较多;极端降水强度表现出由流域西部向东部逐渐增多的趋势,西部最低值为不到20 mm/d,逐渐向东过渡到最大值为76 mm/d;极端降水比率的分布呈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特点,并且出现了以银川为中心的极大值和以西安为中心的极小值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临沧地区公路两侧紫茎泽兰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省临沧地区是我国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传入最早和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文章在该地区选取典型路段并设置了10个样地,以等级、路宽、路面状况、路龄、人类活动干扰不同的7条公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紫茎泽兰生物量、株高和株数与距公路距离、公路宽度、景观类型、坡向及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公路对紫茎泽兰生物量和株高有显著影响的最远距离为24m,而对株数的影响达34m;6m宽的公路对紫茎泽兰生物量和株数影响最显著,且路龄越长、交通干扰越大的公路两侧的紫茎泽兰入侵危害越严重;紫茎泽兰在公路附近的撂荒地和次生林两个景观类型中入侵危害严重,景观类型对生物量与坡向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位于南坡公路附近的紫茎泽兰生物量和株数最高,研究发现公路附近紫茎泽兰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1700m达最大,随后则降低。  相似文献   

15.
The giant panda attracts disproportionate conservation resources. How well does this emphasis protect other endemic species? Detailed data on geographical rang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plants or invertebrates, so we restrict our analyses to 3 vertebrate taxa: birds, mammals, and amphibians. There are gaps in their protection, and we recommend practical actions to fill them. We identified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then identified which species are endemic to China, and then which, like the panda, live in forests. After refining each species' range by its known elevational range and remaining forest habitats as determined from remote sensing, we identified the top 5% richest areas as the centers of endemism. Southern mountains, especially the eastern Hengduan Mountains, were centers for all 3 taxa. Over 96% of the panda habitat overlapped the endemic centers. Thus, investing in almost any panda habitat will benefit many other endemics. Existing pand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cover all but one of the endemic species that overlap with the panda's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14 mammal, 20 bird, and 82 amphibian species that are inadequately protected. Most of these species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currently deems threatened. But 7 mammal, 3 bird, and 20 amphibian species are currently nonthreatened, yet their geographical ranges are <20,000 km2 after accounting for elevational restriction and remaining habitats. These species concentrate mainly in Sichuan, Yunnan, Nan Mountains, and Hainan. There is a high concentration in the east Daxiang and Xiaoxiang Mountains of Sichuan, where pandas are absent and where there are n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The others concentrate in Yunnan, Nan Mountains, and Hainan. Here, 10 prefectures might establish new protected areas or upgrade local nature reserves to national status.  相似文献   

16.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fish assemblages in Kuwait Bay was studied using the catch data acquired through monthly otter trawl sampling from June 2002 through July 2004. We compared species composition using relative species density and cluster analysis among different seasons (summer’02, summer’03, winter’03, and spring’04) and areas (center, south 1, south 2, west, north and 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species, species richness (SR), diversity (H′), and fish abundance were tested among (between) different seasons and areas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Duncan’s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ches consisted of 80 species representing 41 families with Leiognathus bindus and Plicofollis tenuispinis dominating numerically. Spatially, species composition fell into three main areas: (1) east; (2) south 1 and south 2; and (3) north, center, and west. Temporally, winter’03 and spring’04 were closely related, but we found low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summers and even lower similarity between the summers and other seasons, indicating high intra-annual variation. L. bindus was abundant in most of the areas except south 1, south 2 and the east area. Spatial changes of abundance of the two dominant species showed a complementary trend. Where L. bindus was numerically high, P. tenuispinis was low, and vice versa. Significant lower total species number and SR were observed in south 2 than all the other areas except the east, and significant higher fish abundance occurred in the summers than during the other seasons. Overall, it was concluded that variation in fish assemblages was area dependent, while fish abundance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season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湖南五味子科植物有2属11种2变种,分布于31个县,多生长在海拔600—1200m的山地灌丛或林中。本文依据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结合系统分类,植物区系和土壤资料,经分析和推论得知:1.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以中国特有种为主,它们与毗邻省区的关系密切。2.湖南五味子科植物区系表现为多种区系成分的过渡与汇集,即华南、华东、华中和滇黔桂4个区系成分的交汇、混杂和过渡。3.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多数种类是从湖南以西地区迁移扩散而来,有的种类是从本省西北或西南以外地区而来,极少数植物在本省西南地区及其周边省区分化形成。4.湘西北至湘西南地区是湖南五味子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是湘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