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一些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环境质量评价,对于正确了解水环境现状,合理利用与开发水环境资源,科学预测未来水环境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在模糊集合论基础上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评价水环境质量的一种新方法.与常规评价方法相比,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因此,日益受到环境评价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已有工作发表.我们就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水环境质量考核方法——水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法。方法对综合水质指数、水质改善率和水质达标率三个参数进行标准化及加权平均,其中综合水质指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水质改善率反映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水质达标率反映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设置适当的权重系数,评价结果可较为全面和科学的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和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水环境绩效评价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航江宁校区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判断水质级别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以南航江宁校区水环境为目标进行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通过采样点的布设、取样分析和评价参数的选取,最后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给出江宁校区砚湖湖水富营养化及江宁校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认为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区间概念,将评价标准处理成点的传统灰色关联分析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克服这种缺陷,提出一种水环境质量区间隶属度评价法,该方法借鉴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距离计算原理,但比模糊综合评价法更为简单、直观,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径向基函数网络在水环境质量评价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客观方法 ,以江西抚州地下潜水水质资料为例 ,建立了该区地下潜水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RBF ANN网络模型。通过与其它方法对比 ,结果表明 ,利用用RBF ANN方法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方法简便 ,而且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6.
在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及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构建了湿地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然后以贵州省草海高原湿地为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草海实际。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陈武  李凡修  梅平 《环境工程》2002,20(3):64-65
应用多目标决策 理想点法的基本原理 ,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的数学模型 ,并将评价结果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 ,表明用理想点法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简单、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科学》2015,(5):99-102
为了对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了解更直观,且使区域间的水环境质量能够横向比较,文章以水环境质量监测为基础,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确定了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指标和权重,并用此方法对四川省6个地区的水环境进行了评价,计算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简单、方便,为考核区域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泊水环境质量评价早期以综合指数法为主,此方法今后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将进一步完善;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模糊评价,灰色预测,层次分析等系统方法及其耦合近年来发展较快;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应用于湖泊水环境评价及预测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丁桂冰 《福建环境》1995,12(3):9-10
根据8年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对雁石溪及其支流的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水质基准是制定水质标准限值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的水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水体污染形势严峻,区域环境差异明显,亟需建立适合我国水环境特征的水质基准作为水质控制和管理的理论依据。文章对我国水质基准的概况、水质基准方法学、水质基准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支撑。  相似文献   

12.
北方某城市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选址方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建立和量化适于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选址的评价体系,以北方某城市A的水源地选址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从法律制约、环境质量、水资源保障和环境风险角度构建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共设立8个否定因子和20个评价因子,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依据环境标准和技术导则确定评分标准,可对多个选址方案进行评价与优选.研究表明,城市A的选址方案Ⅰ与方案Ⅱ均可做为水源地选址方案进行工程论证;城市A所处流域综合水质状况不佳,在后续的给水厂建设中应考虑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城市A的选址方案Ⅰ与方案Ⅱ的环境风险系数均较高,管理部门应依据选址方案的风险特征加强上游风险源管理.  相似文献   

13.
密云库区1991~2011年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密云库区1991~2011年17个指标3个监测点的水质时间变异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划分年际尺度上的年际Ⅰ(1991~1993,1995年),年际Ⅱ(1994,1996~2000,2002~2006年),年际Ⅲ(2001,2007~2011年)和季节尺度上的非汛期(11~12月、1~4月),汛期(5-10月).基于此,运用判别分析阐释影响年际及季节水质变异的环境因素,最后运用因子分析识别不同年际段的污染来源和组成.密云水库21年间TP均值(0.03mg/L)略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TN均值(0.98mg/L)超过国家Ⅱ类标准的0.96倍,NO3--N是TN均值超标的主要原因,氮磷污染问题仍需要重点监测和治理;库区植物生长状况和密度不均等及人为排放的不固定性使得TP变异系数较大;NO3--N的较大变异系数体现在年际及季节变异性,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水土保持、化肥使用量减少、生活污水减少)和网箱养鱼的取消改善了库区21年水质,NO3--N浓度降低,其季节变异发生在特定季节;另外,年际尺度上,气候变化引起了库区T增加;酸性点源减少使p H升高;工业活动、化肥使用等人为影响的SO42-显著上升促进了碳酸盐岩溶解,使EC、Ca2+、Mg2+、SO42-、T-Hard、T-Alk浓度增加;内源污染减少致使BOD5浓度下降;季节尺度上,季节性气温变动促使非汛期T低于汛期;非汛期碳酸盐岩溶解使Mg2+浓度高于汛期.对比不同年际段的水体污染来源,点源-非点源复合污染转化为以非点源污染为主,21年间非汛期地下水补给过程中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一直影响水体化学特性,汛期降水径流携带的污染物直接影响水质状况,氮素污染组成简化,以NO3--N为主.控制流域水土流失、畜禽养殖、化肥使用等非点源污染,增强水利流通性,及时清理底泥及沉积物,能够有效减少库区氮磷,有机物及离子污染.  相似文献   

14.
国家水环境红线是国家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这一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概念、内涵和特征,重点阐述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划定流程和技术方法,并从“质量-排放-风险”全面介绍了国家水环境红线的管控措施,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水环境红线管理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芦林 《上海环境科学》1998,17(1):15-17,20
对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的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动态的水质模型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和线性规划来进行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该文着重介绍计算感潮河段水环境容量的技术方法,通过简化的计算实例对具体过程进行了说明,其原理成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黄浦江上游是上海市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虽然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水源水质并未得到显著改善。该文通过对近17年黄浦江上游水质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系统探讨了松浦大桥取水口及其上游来水水系水质的空间分异和年际变化规律;并从周边区域发展与江浙来水水质、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规模、当地经济发展与点源污染、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角度诊断当前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土地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政策调控、流域环境管理等方面初步构建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人体健康,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别在地表水水质健康基准和生活饮用水水质基准方面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整套方法体系。2015年,我国新的《环境保护法》也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因此,有必要从项目筛选及限值的制修订方法学等方面梳理国际先进基准,从而借鉴发达国家水质基准的制修订原则及方法,为自主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水质基准及标准提供参考并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Water quality modelling is an effective tool to investigate, describe and predict the ecological state of an aquatic ecosystem. Vari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ay simultaneously affect water quality.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a limited number of key-variables facilitates cost-effectiv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paper aims to determine (and analyse the effect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predicting ecological water qualit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odels. In this study, a fuzzy logic methodology, previously applied to predict species distributions, was extended to model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a whole community. In a second step, the developed models were applied in a more general water management context to support decision and policy making. A hill-climbing optimisation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relate ecological water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 the community indicator. The optimal model was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edictive performance (Cohen’s Kappa), ecological relevance and model’s interpretability. Moreove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s an extra element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the optimal model. The optimal model included the variables land use, chlorophyll and flow velocity. The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land use influences ecological water quality the most and that it affects the effect of other variables on water quality to a high extent. The model outcome can support spatial planning related to land use in river basins and policy making related to flows and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Fuzzy models are transparent to a wide range of users and therefore may stimul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dellers, river managers, policy makers and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focused on a multi-indicator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auditing of water protection programs. The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Wuli Lake in China was assessed using the global indicators (driver-status-response) developed by the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ur additional indicators proposed by the author: water quality, pollution load, aquatic ecosystem status, and lake sediment deposition. Various hydrolog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values of the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lake based on time series data sets for twenty years. The indicators proposed can be customized to meeting the needs for particular assessment of water protection programs.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s and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auditors.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开阔海域围填海的特殊性,已有的水质影响评价定量方法较难直接应用。本文通过水动力因子分析确定污染物扩散条件,根据水质现状、围填面积和规划利用方式确定水质压力。基于上述污染物扩散条件和水质压力参数,以水质影响程度等级作为评价结果,设计了半定量评价矩阵对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的10个围填区进行了水质影响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其中有1个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较大,其余围填区水质影响程度均在中等以下。此外,水质影响程度评价结果可同时为湾外围填海规划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案例应用表明:该半定量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决策型的、影响机制复杂、不确定性较强的人类活动的水质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