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深圳海域养殖牡蛎卫生质量状况(Ⅰ)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年1月~2004年2月深圳海域12个站位养殖的3种牡蛎体内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检测资料,分析了近期深圳海域养殖牡蛎的重金属含量与卫生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牡蛎体内的重金属含量Cu为ND~548,Zn为ND~14496,Pb为ND~2.40,Cd为ND~4.20,Hg为ND~0.16,As为ND~3.20和Cr为(ND~1.79)×10 6湿重,其中珠江口、深圳湾的近江牡蛎重金属含量普遍要高于大亚湾、大鹏湾的长牡蛎和褶牡蛎。参照NY5073 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对深圳海域养殖牡蛎重金属残留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海域养殖牡蛎体内超标的重金属主要有Cu、Zn、Pb、Cd、As,养殖牡蛎卫生质量欠佳。  相似文献   

2.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大连近岸海域双壳贝类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大连近岸海域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紫贻贝(Mytilus edu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赤贝(Arkshell)、牡蛎(Oyster)等双壳经济贝类体内Pb、Cd、Hg、Cr、Cu、Zn、Mn、Ni等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对其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虾夷扇贝中重金属存在组织间差异性,Cd、Cu在闭壳肌中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织,Cr、Ni在各组织间差异较小;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性,Zn、Cu在牡蛎中含量相对其他贝类较高;调查海区内双壳贝类中重金属大多符合我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等卫生要求,部分双壳贝类品种Cd、Pb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4.
宁波地区滩涂贝类养殖区环境及贝体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2009年宁波地区滩涂贝类养殖区养殖环境和贝类生物质量趋势性监测的资料,对象山港和三门湾几个主要贝类养殖区的表层沉积物、水质和三种养殖贝类(僧帽牡蛎、缢蛏、泥蚶)的五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海水重金属检测结果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但Pb含量超过《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一类标准。沉积物中Cu平均含量超过海样沉积物一类标准,其他重金属均低于海样沉积物一类标准,但基本上均高于背景值。通过对照水产品质量标准,宁波地区滩涂养殖贝类泥蚶Cd严重超标,僧帽牡蛎中Cu和Cd也超标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哑铃湾网箱养殖自身污染状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2002年4月、7月、10月和2003年1月对哑铃湾海域网箱养殖区的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域网箱养殖自身污染情况。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增加了水体中N、P的含量,改变了养殖水体中一些化学因子的垂直分布,加速了哑铃湾海域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随着养殖年限的增加,哑铃湾网箱养殖自身污染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和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Zn、Cu、Cr、Cd、Pb、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2、1.21、0.59、0.13、0.104、0.038 g/L、51.810-6、11.210-6、20.410-6、0.0710-6、13.510-6、0.02110-6,贝类体内Zn、Cr、Cd、Pb、Hg的平均含量为10810-6、0.3610-6、1.2510-6、0.1110-6、0.01610-6。沉积物重金属富集能力高于生物;沉积物、扇贝和牡蛎分别优先富集Pb、Cd和Zn元素。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连近岸海水中各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和贝类食用安全风险较低,但沉积物中Hg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粤东拓林湾海产动物的重金属污染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粤东拓林湾海域6个主要的海产品生产基地的14种养殖的贝类、甲壳类和鱼类样品体内的5种重金属(Zn、Cr、Cd、Cu、Pb)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对重金属含量进行单因子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结果显示,拓林湾海域海产品大多数未被重金属污染或微污染,拓林湾海域水体环境质量良好,适...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中重金属残留量水平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1990年7月~12月中国黄渤海沿岸经济贝类体内重金属分析数据为基础,探讨了黄渤海沿岸主要经济贝类体中5种重金属(Cu、Pb、Zn、Cd、Cr)含量水平及污染特征。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只有铜未超过双壳类软体动物评价标准。重金属残留量平均水平为黄海沿岸大于渤海沿岸。不同种类双壳类软体动物对5种重金属富集能力存在着差异,牡蛎对铜、锌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40~100倍,毛蚶对镉、铬的富集能力比其他贝类高5~58倍。此沿岸的紫贻贝、牡蛎、文蛤、毛蚶等可作海洋污染生物指示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广东大鹏澳海域产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藻类的分布状况和贝类染毒情况,于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广东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区、牡蛎养殖外区及湾口海域逐月采集水样以及牡蛎样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鹏澳海域的牡蛎养殖外区和湾口存在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is),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三种PSP产毒藻,但密度较低,时间分布不连续,牡蛎养殖区未发现产PSP毒素藻类。在季节分布上,产毒藻呈现冬季检出率低,春秋季高的特点。在大鹏澳牡蛎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PSP成分,分别是GTX1、GTX4、GTX5、dcGTX2、dcGTX3、NEO、C1和C2,贝类中PSP的检出率冬季最高,达66.7%,秋季、夏季次之,春季最低。PSP产毒藻和贝类染毒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贝类染毒率最高的时间晚于PSP产毒藻最高密度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四十里湾海域(设置马山寨和石沟屯两个取样点)海水及贻贝Mytilus edulis、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栉孔扇贝Chlamys gloriosa和牡蛎Ostrea gigas thunberg等贝类样品中氨基脲含量分别进行检测。本方法氨基脲的线性范围为0.5μg/L~20.0μg/L,相关系数大于0.99。该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为四十里湾海域贝类氨基脲污染的净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ianjin Bohai Bay,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s of 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and sediments from Tianjin Bohai Bay,China were examined.Pb and Zn were found as the main heavy metal pollutant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bay.High levels of Pb and Zn appeared especially near the estuary,indicating that river discharge was the main pollution source.Moreover,atmospheric deposition resulted in Pb contamina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embayment.Analysis of data for the period 1987-2004 indicated that Pb ...  相似文献   

12.
于2020年8月对福建省西南(闽西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调查海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Cd、As、Cr含量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而Pb、Cu和Zn含量较高,分别有11.8%、23.5%和17.6%的站位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但符合第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环境质量良好;7种重金属含量均与有机碳(TOC)含量、粒度呈显著相关性,而与硫化物含量无相关性;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Zn、Pb、As具有相似来源,呈现农业、交通和水土流失复合污染的特征,而Hg和Cd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3种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系数为Hg>Pb>As>Cd>Cu>Cr>Zn,调查海域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但仍然建议重点控制Hg和Pb污染。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牡蛎做监测生物,研究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Cd,Cu和Zn的地理分布。牡蛎体的Cd,Cu和Zn含量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的Cd,Cu和Zn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的梯度。由牡蛎显示出的广东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地理分布与广东沿岸海域受人为来源的重金属输入状况相一致,如实地反映了广东沿岸海域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掌握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对于落实分级分区的土壤污染管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最近20年发表的706篇核心文献数据,从省域尺度上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累积程度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在省域尺度上土壤重金属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耕地和建设用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且超标率高于草地和林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高于区域背景值,地累积指数为:Cd(1.80)>Pb(0.23)>Cu(0.17)>Zn(-0.05)>As(-0.56)>Cr(-0.69),超过85%省域土壤Cd达到中度污染水平.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江西等有色金属资源型省份土壤重金属普遍高于其他省份,当地儿童面临较高的致癌风险.福建、浙江、江苏和天津等沿海地区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高强度农业利用是河南、山东和安徽等地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磊  孙桂华  袁晓婕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2):167-172, 185
对福建近岸海域38个表层沉积物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Cr、Pb、Cu、Zn、As)和多氯联苯(PCB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可能的来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价。结果表明:(1)三沙湾和闽江口—妈祖海域的重金属富集较为严重,罗源湾及湾口外海域沉积物污染程度较低;(2)沉积物中PCBs没有新的来源,重金属主要来自岩石自然风化和侵蚀、工业排污、生活污水以及船只油品泄漏;(3)三沙湾具有中等偏高的潜在生态风险;闽江口—妈祖海域整体接近、局部已达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罗源湾及湾口外海域均属低潜在生态风险。Cd和Hg是主要的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各元素的平均生态风险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 Hg> As> Cu> PCBs> Pb> Cr> Zn。  相似文献   

16.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重金属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测定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探讨了水体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远高于该河段水中重金属含量;水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沿程变化规律一致,即在市区河段中的含量远高于非市区河段;沉积物重金属呈现中等至极强的生态风险,以Hg和Cd的生态风险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潜在来源,对粤东近岸海域153个表层沉积物样本中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含量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重金属排放特点解析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含量均不同程度超过了背景值,入海河口及其附近区域是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区。地累积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Pb>Cu>Hg>Zn>Cr>As>Cd。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整体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生态风险,Hg和Cd是主要的贡献因子,需加强监测。分析表明,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来自电子垃圾拆解、化石燃料燃烧、涉重金属企业排放、农业生产活动和船舶排污。  相似文献   

18.
华东沿海滩涂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华东(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滩涂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含量特征、来源及污染风险.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华东沿海滩涂区表层沉积物1 906件样品的As、Cd、Cr、Cu、Hg、Pb、Zn等7种重金属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华东沿海滩涂区表层沉积物中As、Cd、Cr、Cu、Hg、Pb、Zn等7种重金属总体含量不高,其中江苏省沿海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含量较低,上海、浙江沿海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含量较高;上海、浙江沿海滩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除了自然成因,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江苏沿海表层滩涂沉积物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轻,其中Hg在上海、浙江、福建滩涂受人为活动影响尤为严重,Cd、Cu在上海、浙江滩涂受人为活动影响尤为严重.采用海洋沉积物污染指数和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华东沿海滩涂区沉积物总体污染物生态风险较低,江苏省和福建省滩涂生态风险较低,上海市和浙江省滩涂生态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渤海中部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与国内外其他海域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重金属来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发现,该区重金属元素Cu、Pb、Zn、Cr、V、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50, 24.26, 64.27, 59.66, 67.91, 30.57mg/g,重金属在海河口附近、渤海湾中部、渤海中部泥质区及辽东半岛沿岸的含量较高,而在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和渤海湾北部的含量较低.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重金属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生态危害评价法对研究区底质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表明:渤海湾北部和研究区东部的渤中浅滩污染程度较轻或者无污染;辽东半岛沿岸为轻度污染;海河口及天津沿岸、渤海湾中部、研究区中部泥质区为中度污染.污染元素主要是Pb,其次为Cr、Zn和V,而Cu和Ni的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