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软锰矿烟气脱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脱硫机理、脱硫装置、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软锰矿烟气脱硫(FGD)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深入剖析了已有研究工作的不足,展望了该方法的研究前景,为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工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软锰矿烟气脱硫资源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喷射鼓泡反应器中,研究了工艺条件对软锰矿脱硫副产硫酸锰及稀酸两种工艺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两工艺均能达到较高的脱硫率。搅拌转速是影响软锰矿脱硫反应体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增大固液比,减小空塔气速和进口SO2浓度对提高脱硫率有利,提高搅拌转速起初有利于提高脱硫率,当增加到一定的值时,再增加转速对脱硫率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中国锰矿资源的特点,简析了锰矿中的杂质对软锰矿烟气脱硫体系的影响,并在矿石中杂质对体系pH缓冲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将软锰矿分为高碱性矿石、中碱性矿石和低碱性矿石。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保产业》2009,(1):68-68
由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装置,适用于电力、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等行业SO2、SO3、HF、HCl等有害气体治理以及烟气粉尘捕集。  相似文献   

5.
张凡 《环境教育》2008,(10):71-73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S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每年因酸雨和SO2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以上。削减二氧化硫成为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烟气脱硫。  相似文献   

6.
《中国环保产业》2009,(9):62-63
由中环(中国)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技术(OI^2-WFGD),适用于大中型燃煤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工程。包括:火电厂烟气SO2减排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工程总承包全过程的技术支撑、FGD关键设备的开发和国产化制造。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某钢厂198平米烧结机氨法脱硫系统的工艺流程、DCS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主要模拟量控制、顺序控制及烟气监测系统,分析了控制系统配置的优缺点,提出系统改造的建议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烟气脱硫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控制二氧化硫的成熟技术,其中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在电厂烟气脱硫装置中占到20%~30%。该工艺的核心是将燃煤烟气绝热增湿,以促进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硫反应而进行的。其衡量指标之一为烟气相对湿度,烟气湿度大,烟气脱硫效果好,但不利于烟气排放。为此,本文分析了相对湿度的概念、对脱硫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相对湿度对烟气监测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影响石灰/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石灰/石灰石湿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原烟气中参数的变化和工艺过程主要控制参数的改变对烟气脱硫效率的影响规律,对运行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模式(BOOM)发展的必要性和特点,该方式可使国家、火电厂、脱硫公司三方受益。文章还介绍了烟气海水脱硫在国内外的技术进展,列举了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采用BOOM模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微生物烟气脱硫方法的介绍,综述了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工艺和技术。叙述了烟气吸收和吸收尾液的处理工艺所利用的脱硫微生物种类,并阐述了氧化亚轶硫杆菌、硫酸盐还原茵、丝状硫细菌、光合硫细菌、无色硫细菌和脱氮硫杆菌的代谢途径、作用效果和关键影响因素,并且指出其优缺点。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微生物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今后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啸 《油气田环境保护》2013,23(1):30-33,45,61
针对国内首家采用镁法烟气脱硫技术的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对其烟气脱硫项目的工艺技术、运行参数及脱硫效果、装置运行成本及长周期运行的社会效益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技术改进等方面做出综合介绍和评价。该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很好的控制了各个关键参数,并解决了多项操作难题,对改善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有利,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例,介绍了如何通过设计优化,使湿法烟气脱硫系统(FGD)在我国北方极端严寒地区的脱硫工程中得到稳定、可靠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烟气脱硫喷淋塔气体旋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在烟气脱硫喷淋塔烟气进口设置导流板或采用切向进口,使烟气在塔内螺旋流动,以延长停留时间,加强气液湍动接触,并可改善系统的负荷调节适应能力。对不同进口结构的塔内流速分布、压力损失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旋流强度、压力损失等随导流板角度的变化关系,并将旋流情况与常规的直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