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中国的M B 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  相似文献   

2.
"国色朝酣洒,天香夜袭衣",洛阳的牡丹花闻名天下。在古都洛阳,有一道有着中国名菜之誉,被称之为"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生出牡丹花"的"牡丹燕菜"更是闻名遐迩。原因是牡丹燕菜与牡丹无  相似文献   

3.
上个月到浙江省龙泉县出差,在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吃饭,有一道"烧香菇"的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这道菜看似简单,却与我平时吃的味道大不一样。回来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烧香菇"早在我国古代就是一道有名的"长寿菜"。相传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时,正遇天下大旱,灾情严重。明太祖朱元璋祈神求雨,带头吃素数月,胃口不佳。这时,军师刘伯温正好从浙江龙泉回到南京城,特地将从他家乡带来的特产  相似文献   

4.
《安全与健康》2015,(11):6-7
<正>遍布于城市街头巷尾的餐馆,是消费者光顾最多的地方,其中很多暗藏危险。从媒体报道来看,近年来小餐馆的爆炸事故频发。虽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可知,每年全国发生多少起餐馆爆炸事故,死伤多少人,但餐馆爆炸事故频频发生,不免让人在对餐馆就餐产生一定恐惧感。一般来说,很多消费者对餐饮业的安全担忧,是自己所吃的食品是否安全?但频发的餐馆爆炸事故,不免也让消费者担心另一种"吃饭风险",即餐馆会不会发生液  相似文献   

5.
戴爽 《安全与健康》2011,(15):52-53
在这个忙碌的社会,越来越多人选择远离充满油烟的厨房,在餐馆里解决"口腹之欲"。可是,食物光鲜的外表下,又隐藏着哪些不能说的秘密?业内人士为我们一一揭开。秘密一:滋补汤基本没营养"说现在餐馆里的滋补汤九成九都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127次会议上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简称"双控"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在2016年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都明确提出要构建"双控"机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把"双控"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忙碌的社会,越来越多人选择远离充满油烟的厨房,在餐馆里解决"口腹之欲".可是,食物光鲜的外表下,又隐藏着哪些不能说的秘密?业内人士为我们--揭开. 秘密一:滋补汤基本没营养 "说现在餐馆里的滋补汤九成九都是假的,一点儿也不夸张."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以甲醇或乙醇为主要成分的醇基燃料油作为一种新型的危险化学品在湖南省各地兴起,它主要作为燃料用于餐馆,因为其价格低廉且热值高,所以餐馆使用非常普遍。由于市场需求的存在,为追逐利益,部分黑心商人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就偷偷经营醇基燃料油,导致事故隐患激增,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  相似文献   

9.
据媒体报道,某地交警大队2006年上半年印制了3000张安全警示卡,送到辖区各大酒店、餐馆的餐桌上,以此来劝阻司机们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违法行为.自警示卡推出后,该辖区司机们酒后驾驶车辆的现象明显减少.这种成本费用低、而教育又到"切入点"的做法,是值得相关部门、酒店餐馆借鉴的.  相似文献   

10.
懒床     
<正>窗中日满,市上人喧,该是起床的时候了,我犹自拥被安枕,一任隔夜的余温烘托着自己的一番胡思乱想。想起王尔德的妙语,不禁窃笑:"他们起得早,因为有许多事情要做;睡得也早,因为没什么事好想。"这话,既是损人,也在骄人。如果给约翰逊博士听见,一定会怒斥其懒。在他看来,懒汉正是"夸耀自己什么事都不做,而且庆幸自己没什么事可做",所以每天要睡到不能再睡的时候才起床。大凡王尔德这号聪明人,总  相似文献   

11.
有很多公职人员休息日在家里干这干那,周一去上班,因疲劳而困得难受,一定会打呵欠。上司在的时候,还要硬把呵欠憋回去。 为什么倦怠或疲劳时要打呵欠呢?其中自有医学方面的原因。呵欠是在供氧不足大脑运转迟钝时嘴自然张开的深呼吸。也就是说,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使脑细胞的运转活跃。众所周知脑细胞需要大量吸收氧气。它的重量约为体重的1/50,但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身能源的约1/4。  相似文献   

12.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09,(5):110-113
在全世界,每15s就有1名工人死于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有160名工人遭受工作事故的伤害。这意味着每天约有100万名工人遭受工作事故的伤害,5500名工人死于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如果每天有5500人死于飞机坠毁事故,一定会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  相似文献   

13.
易安民声     
《劳动保护》2012,(8):53-53
"安全投入就像花钱买保险柜,不能因为保险柜可能被撬、被抢,就说买保险柜是不必要的投入吧。"——关于安全投入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易安网友形象地比喻说。安全生产投入就像企业的保险柜,投入了不见得就一定不会发生事故,但一定会降低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认为,导致不接受"提醒"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缺乏安全意识,存在不安全心理。因此,企业应通过识别员工的各种不安全心理,对症"下药",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接受"提醒"。第一,侥幸心理。主要"症状"为,在被"提醒"时,总爱说"按操作规程做太麻烦,变通一下不一定会出事"等。这类人员在生产作业中,感到有危险性,但又认为问题不大时,往往图省事,继续作业。对于这类人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中国的MBA留学生,在纽约华尔街附近一间餐馆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对着餐馆大厨说:“你等着看吧,我总有一天会打进华尔街的。”大厨好奇地问道:“年轻人,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学业一完成,最好马上进入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不但收入丰厚,而且前途无量。”大厨摇摇头:“我不是问你的前途,我是问你将来的工作志趣和人生兴趣。”MBA一时无语。显然他不懂大厨的意思。大厨却长叹道:“如果经济继续低迷下去,餐馆不景气,那我就只好去做银行家了。”MBA惊得目瞪口呆,几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这个一…  相似文献   

16.
牛蒡是这几年比较"火"的食物,据说最长寿的日本人很喜欢吃它,把它当作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保健菜。有人由此以为牛蒡是日本的舶来品,其实,牛蒡的老家在中国。话说在古代,有一个旁姓老农,家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美国杜邦公司从细节入手抓安全管理的文章,深受启发。文章说,杜邦公司召开任何会议都有一个惯例:正式开会之前,主持人一定会先向与会者介绍安全出口,而且在会议室里还有一张特殊的椅子,上面罩着一个红布套,布套上写着"如有紧急情况请跟我来"。这张椅子只有非常熟悉所在楼道情况的人才有资格坐。另外,公司还规定:上下楼梯必须扶扶手,喝水时手里不许把玩东西,在办公室里不准奔跑,笔尖要朝下插在笔筒内。这些规定看起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得出的著名论断——墨菲定律,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是指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法则在技术界很快得以传播,因为它道出了技术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墨非定律对安全管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比如,只要有职工违章操作,无论之前违章几次没有发生,最终一定会发生事故,此时避免事故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纠正此种违  相似文献   

19.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0):17-19
既然"花车"只是形式上的装饰,那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还会那样重视它,认真到斤斤计较的地步呢?现在就要回到上一章开头提到的话:"它还是有另外作用的,而且很重要。"她的重要作用就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由于统治阶级看中的是这一点,所以使得车子的这种象征功能大于它的使用功能,最后把它  相似文献   

20.
夏季来临,甜美的西瓜又开始大批应市了.如果你买了个"半生不熟"的白子瓜,或是不脆不甜的厚皮瓜,一定会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我教你几招补救的办法,你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