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厌氧装置的设计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春 《环境科技》1989,2(4):41-44,40
一、前言厌氧发酵产生甲烷是一个古老的反应。无论在沼泽、稻田、河底淤泥中,或是在牛、猪及人体等生物体内,都存在着微生物作用释放气体的过程。英国在1881年首次把厌氧消化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在那里建立了处理城市污泥的厌氧消化池。1906年,有人发现经厌氧作用也可直接把CO_2及H_2合成甲烷。随着先进技术设备的出现和使用,厌氧微生物的研究得到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近几年里,人们对厌氧技术,尤其是对  相似文献   

2.
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厂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厌氧消化是一种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存在许多不足,而污泥热碱处理能使之改善。综述了近年来污泥热碱处理的研究,从热碱处理的机理出发,总结了热碱处理对污泥性质和厌氧消化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污泥热碱处理效果的因素,并通过能耗分析讨论了热碱处理强化污泥厌氧消化的可行性,最后指出污泥热碱处理及其强化污泥厌氧消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厨余垃圾产量大、有机物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对其进行适当处理后资源化利用是厨余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厌氧消化可实现生物质能的高效利用,是厨余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提升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效率获得清洁能源及对消化产物的综合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厨余垃圾的基本特性、厌氧消化的机理,总结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各阶段面临的问题,分析对应的国内外调控策略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厨余垃圾厌氧消化的调控新策略及产物再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琳  朱光灿 《环境科技》2008,21(6):56-59
从厌氧消化工艺选择、产甲烷性能优化和联合消化等3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差异,提出我国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产甲烷性能优化及工业化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处理场的剩余污泥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小试,考察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消化处理后,COD、有机成分去除率均达到80%左右,同时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减少了污泥脱水的药剂用量,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可实现剩余污泥的稳定化和减量化。  相似文献   

6.
厌氧消化是一种高效的废物处理方法,接种是影响厌氧消化能否成功启动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接种物的种类、接种量两方面讨论了接种对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包括对厌氧产气量、产气速率和产甲烷速率的影响,指出以猪粪为底物时,一定接种量范围内,厌氧消化的产气率和甲烷产率随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大,而当接种量过大时,产气率和甲烷产率反而随着接种量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对接种对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杨春平 《环境科技》1993,(4):40-44,48
本文论述了近来研究出来的应用于有机废水处理中的新型厌氧消化技术及其应用特性和优缺点,并评述了各种新型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思路,指出了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结合多篇参考文献,从原理和工艺的角度,综述了餐厨垃圾现有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比较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指出厌氧消化法处理的优势;重点论述了厌氧消化处理的方法和具体应用,并且展望其厌氧消化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与其他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更具有优嚏,因为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省染,还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简要介绍了厌氧消化技术的机理、影响因素、类型,以及在有机废物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发展形成的典型厌氧消化工艺,同时分析了厌氧消化技术在有机废物资源化处理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内已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分析,提出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有关厌氧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在综合分析厌氧消化技术工艺特点以及我国不同区域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推荐广东地区城市污泥处理选择"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利用+土地利用"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1.
厌氧消化数学模型ADM1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02年国际水协厌氧消化工艺数学模型课题组推出厌氧消化模型ADM1以来,随着研究与应用的深入,该模型不断发展完善,已经被证明是指导厌氧消化工艺设计与模拟、预测厌氧消化过程及结果的可靠工具。总结了近年ADM1在生化反应动力学、不同反应器类型、不同发酵底物、厌氧消化微生物种群等方面的拓展与改进研究,简单介绍了该模型在厌氧消化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模型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有机固体废物固态厌氧消化处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机固体废物的固态厌氧消化处理是一种在固体含量很高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同时产生沼气的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的目标.文中介绍了有机固体废物固态厌氧消化的研究状况,并且展望了其固态厌氧消化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厂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减少污、废水处理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量,同时,实现对生物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为了提高厌氧消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溶胞技术被用于厌氧消化的预处理.介绍了当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各种化学、物理、生物溶胞技术,分析了污泥溶胞预处理的原理、特点和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餐厨垃圾进行厌氧消化处理可以有效规避填埋和焚烧等传统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水解步骤通常被认为是整个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一些物理、化学、生物和复合的预处理手段,可以达到减小餐厨垃圾颗粒粒径和增强可溶性的目的,进而促进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通过阐述各种餐厨垃圾预处理原理,总结其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餐厨垃圾厌氧消化预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含固厌氧消化是有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的重点方向,是当前形势下中国实现固废资源高效回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系统介绍了有机固体废弃物高含固厌氧消化的发展过程、处理物料的分类和特征、主要的工艺形式及优缺点,并总结了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高含固厌氧消化在中国国内的应用现状,对中国高含固厌氧消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厌氧消化工艺启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厌氧消化稳定的情况下,对比不同投配率下,投加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和原泥的产气量,分析超声波处理对厌氧消化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超声波污泥投配率对产气量的影响.同时试验亦研究了稳定条件下对照组和试验组NH3-N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污泥厌氧消化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污水在污泥厌氧消化时,时间长,且产气量较低。污泥的厌氧消化包括水解、酸化、产乙酸、产甲烷等过程。研究发现,在污泥的厌氧消化中固态物的水解、液化是主要的控制过程。本文介绍了几种预处理方法:机械预处理、超声波预处理、臭氧氧化顸处理和加碱预处理。改变污泥的特性,利于后续厌氧消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厌氧消化产物急性毒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季军远  邢雅娟  郑平 《环境科学》2012,33(12):4367-4372
为判断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厌氧消化产物对功能菌群自身的毒害作用,采用发光细菌法研究了制药废水中残留抗生素及厌氧消化中间产物的单独及联合毒性(15 min-IC50).试验表明,厌氧消化中间产物乙醇、乙酸、丙酸和丁酸对发光杆菌的半抑制浓度(15 min-IC50)分别为19.40、20.71、10.47和12.17 g·L-1,其毒性大小顺序为:丙酸〉丁酸〉乙醇〉乙酸.不同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和环丙沙星对发光杆菌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3.99、5.11、4.32和5.63 g·L-1,其毒性大小顺序为: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厌氧消化中间产物,氨苄青霉素-厌氧消化中间产物,环丙沙星-厌氧消化产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相加作用;卡那霉素-厌氧消化中间产物、林可霉素-厌氧消化中间产物、4类抗生素与厌氧消化中间产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可使用发光细菌评价抗生素类制药废水厌氧消化处理的可行性,并为工程开发提供操作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超声技术分别对武汉市龙王嘴和汤逊湖两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进行破解处理.采用半连续流中温厌氧消化实验,研究超声预处理对不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污泥消化工艺相比,超声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日产气量和消化效率,使污泥产气更加稳定.并且相对于传统消化污泥,超声消化污泥的沉降性更好,...  相似文献   

20.
厌氧消化过程氨抑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厌氧消化作为一种可获得能源的可持续生物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抑制被认为是影响其整体效能的重要因素。虽然氮是厌氧消化系统中微生物新陈代谢所必须的元素,但是厌氧消化体系中过高的氨氮往往会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尤其是产甲烷菌。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厌氧消化氨抑制最新的机理研究,详细阐述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和消除措施,包括微生物驯化、p H值调节、温度控制及C/N比调节等,为厌氧消化技术工程应用的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