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人为干扰对新疆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受人类干扰较明显的区域,通过实验分析人为垦荒、放牧、旅游方式对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开垦的棉田耕地与基本无人开垦的梭梭灌木林地、盐化草甸土地、放牧区与无放牧区、人车践踏区与基本无人车践踏区进行对比,认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氧酶、酶蔗糖酶活性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降低了脲酶活性,而土壤中蛋白酶的酶活性受到人为影响变化幅度小.与梭梭灌木林地、盐化草甸土相比,棉田耕地表层土(0~5 cm)四种酶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都较高,棉田耕地土壤酶活性垂直变化不明显.与无放牧区相比,放牧区对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比较显著,使得表层土壤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土壤中蛋白酶的酶活性受到放牧的影响变化幅度小.与无人践踏区相比,践踏对土壤表层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影响显著,特别脲酶活性降幅显著;在垂直方向上,人为践踏使得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酶活性有较明显的增加.说明甘家湖湿地边缘带土壤酶活性受人为干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原退化湿地纳帕海植物多样性格局特征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滇西北纳帕海湿地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纳帕海共有植物115种,隶属38科、82属,植物群落15个,包括3个沉水植物群落、2个浮叶植物群落、6个挺水植物群落、4个草甸群落。其中原生沼泽有湿地植物25种,隶属16科、17属,3个沉水植物群落、2个浮叶植物群落;沼泽化草甸有湿地植物35种,隶属19科、26属,6个挺水植物群落;草甸有湿地植物64种,隶属28科、55属,4个草甸群落;垦后湿地仅有农作物4种,隶属4科、4属。随着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向草甸、垦后湿地的退化演替,植物群落伴生种增多,优势种的优势度明显下降,群落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植物群落分布面积萎缩,草甸、垦后湿地面积不断增大;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随原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的退化演替而逐渐增加,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最大,而垦后湿地为最低值。纳帕海植物多样性格局特征是对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与类型的响应,当前影响植物多样格局的驱动力主要是排水垦殖、无序旅游、过度放牧和周边森林的破坏等人为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3.
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质量的响应,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板稀释法和氯仿熏蒸法分析了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组成、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土默川平原土壤微生物总量较少,变化范围在2.89×105~38.77×106个g-1干土之间,其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93.14%~99.53%。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其中细菌数量在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程度下的比值为1∶0.83∶0.60,真菌为1∶0.70∶0.30,放线菌为1∶0.66∶0.56,微生物总数为1∶0.84∶0.61;除真菌外,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细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数呈极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土壤种群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大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表现为: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的季节动态呈单峰上凸式曲线变化,在8月份达最高值,其值为0.15 g kg-1、3.44%。因此,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差异显著,土壤盐分含量是影响该地区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在植被养分积累和释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的差异,选取三江平原甜茅(Glyceriaacutiflorasubsp.japonica)、薹草(Carex lasiocarpa)、小叶章(Deyeuxiapurpurea)、水稻(Oryzasativ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5种不同植被类型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Biolog-Eco技术,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在48 h内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较弱,48—168 h期间微生物代谢活性快速增加,168h后步入平稳期。其中甜茅湿地0—15cm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最高,AWCD值达到0.82。土壤微生物Shannon丰富度指数(H′)、Shannon-evenness均匀度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U)均表现为甜茅湿地最高,芦苇湿地最低。三江平原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微生物对...  相似文献   

5.
不同放牧梯度下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实验,研究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总数不放牧处理大于放牧处理,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轻牧区较高,在中牧区较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高于不放牧和重度放牧。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相互之间密切相关,土壤微生物量N与细菌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真菌和放线菌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C与真菌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放线菌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N与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与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忠梅  宋长春 《生态环境》2010,19(5):1215-1220
选取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于5—9月采集0~20cm土壤样品,分析了小叶章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并探讨了其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变异系数分别为13.1%、7.9%、13.6%、9.8%、5.0%、27.0%。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具有相似的动态规律,均在6月份出现一个波峰值,但最大值出现的月份不同,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在9月份时的酶活性最高,而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在6月份时酶活性最高。淀粉酶活性动态规律表现为5—7月酶活性降低,而后酶活性升高,9月份酶活性最高,此时淀粉酶的水解能力最大。并且,随着季节变化,小叶章湿地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淀粉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沈宏  徐本生 《农村生态环境》1997,13(4):29-35,54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研究了施肥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水稻土和潮土中,土壤微生物量,土壤活性大小顺序均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但对脲酶来说,其活性大小中顺序为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无机肥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  相似文献   

8.
纳米银与银离子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纳米银和银离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方式,对不同剂量纳米银(10、50、100 mg·kg~(-1))和银离子(1、5、10 mg·kg~(-1))暴露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脲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进行研究,并采用纯培养方法对纳米银和银离子暴露下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凋亡情况进行检测,对纳米银释放的银离子毒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银剂量的增加,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FDA酶)活性没有显著变化;银离子处理中微生物数量明显减少,但土壤酶活性被激活。10 mg·L~(-1)纳米银暴露1 h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凋亡率、死亡率增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纳米银缓慢释放银离子,并促进大肠杆菌的凋亡。综上分析,纳米银能够抑制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其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对纳米银较为敏感,蔗糖酶、FDA酶受纳米银的影响较小;纳米银的毒性一方面是其本身的特异抗菌性,也有部分来自缓慢释放的银离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黄土塬区塬面不同套种作物的幼树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分布和酶活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在果树行与套种行中是不均匀的,细菌和真菌多为果树行多于套种行;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在套种小麦的果园中以套作行高于果树行,而套种烤烟则使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所降低。套种豆类有利于土壤肥力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土壤酶活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的特征,选取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为对象,采用滴定法、比色法研究了0~40 cm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4种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盐渍化程度加剧,4种酶活性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蔗糖酶活性变化在0.65~36.55 mg·g-1、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在2.76~3.35 mL·g-1、脲酶活性变化在0.003~0.018 mg·g-1、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在0.10~0.98 mg·g-1;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随土层加深酶活性降低,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不同,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再下降的趋势,碱性磷酸酶随时间的推移酶活性逐渐上升,且土壤酶活性出现峰值也不同,蔗糖酶和脲酶出现在8月,过氧化氢酶出现在7月,碱性磷酸酶出现在9月;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在一个生长季内变化幅度表现为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不同盐渍化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脲酶、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土默川平原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及其季节性变化差异显著,土壤盐分含量影响着该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生物学指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配比化肥及微生物菌剂对水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N、P、K及微生物菌剂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尿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7.5%~68.8%、32.3%~61.5%和48.8%~102%,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95.3%~174%、286%~351%,放线菌数量减少了34.5%~39.4%,差异显著。统计分析显示,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尿酶活性之间及其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之间关系密切。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数量主要控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真菌数量是转化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尿酶活性主要受细菌数量影响。秸秆还田配施微生物菌剂及平衡施肥可以促进酶活性的增强,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个体数增加更多,分布更为均匀。过量施用氮肥会抑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2.
The activities of extracellular enzyme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wetlands subjecting to drying. The activity of soil extracellular enzymes (β-glucosidase, N-acetylglucosaminidase, and phosphatase), and related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monitored in constructed freshwater wetlands during a one-month drying manipulation. Drying increased redox potential and decreased soil water content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P<0.05)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inorganic N (nitrate, P<0.01; and ammonia, P<0.001) were also observed significantly under drying condition. Soil hydrolase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imulated significantly (β-glucosidase, P<0.05; N-acetylglucosaminidase, P<0.01; and phosphatase, P<0.001), and a two-phase pattern of enzyme activities was revealed under drying condition. The increase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under drying condi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soil redox potential (P<0.001). Drying strongly affecte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only when soil water content remained above an optimal level for enzymatic catalysis (higher than 23% w/w), corresponding to redox potentials below 250–300 mV.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nder drying condition, potential enzyme activities may be regulated by redox potential, in respect to soil moisture, and consequently alter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wetlands.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响应过程,并对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壤酶的活性,三种酶活性能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三种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三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三种酶在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共生关系,且能够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衡量沙漠化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性指标,并可为进一步揭示沙漠化的生物学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作为我国富营养化湖泊湿地的典型代表,湿地中的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直接影响水质演变趋势,湿地系统中的酶在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生源要素的迁移转化特性。于2007年3-11月在白洋淀设置固定监测点,研究土壤磷酸酶含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土壤营养元素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为污染源等因素影响下,湿地中土壤酶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垂直层面上,湿地土壤表层0-10cm是酶活性最高区域,同时表层土壤磷酸酶活性普遍大于中下层土壤。水平空间分布上,从府河河口区域至白洋淀中心区域磷酸酶活性基本呈现减小趋势。结果表明在污染较严重的河口区域,磷酸酶活性小于污染较轻区域,使得河口区域土壤中磷含量将进一步累积,有可能导致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裂叶蟛蜞菊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采样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入侵对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野外采样的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长期入侵后土壤pH值与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相比显著降低,两者生长的土壤环境中pH值分别约为6.30和6.71左右;三裂叶蟛蜞菊的生长提高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蟛蜞菊相比分别显著提高了71.74%、78.89%、188.57%和46.36%,说明三裂叶蟛蜞菊长期入侵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短期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经三裂叶蟛蜞菊和蟛蜞菊生长后的土壤环境中pH值与空土对照(CK)相比均显著降低,三者的pH值分别约为6.31、6.40和6.51左右;与CK相比,三裂叶蟛蜞菊生长后土壤中的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下降了9.94%和33.21%,速效钾含量上升了55.27%,而有机质、铵态氮、速效磷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三裂叶蟛蜞菊和蟛蜞菊生长后的土壤中脲酶活性与CK相比均显著降低,而过氧化氢酶在三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蟛蜞菊的生长还提高了磷酸酶的活性.由此,我们认为入侵种三裂叶蟛蜞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两个阶段,在入侵前期可能通过快速消耗土壤养分进行群落结构的构建,在群落建成的中后期则通过改变其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形成对自身生长发育和种群扩张有利的土壤微环境,达到成功入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市沿海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6种不同树种的防护林带,采集0~10、10~20、20~40、40~60cm四层土样为研究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防护林地土壤养分因子、微生物因子和酶活性因子中每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组变量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的典型相关变量存在,而且基本能够代表变量总体相关信息;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关主要由全氮、速效磷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引起;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主要由全氮、有效磷、水解氮含量与脲酶、蛋白酶活性的相关性引起;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与脲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引起;不同林地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型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防护林建设过程中的树种选择与土壤健康诊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对吊兰生长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丹  王友保  李伟  韦晶晶  朱志鹏 《环境化学》2012,31(10):1562-1568
选用观赏植物吊兰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吊兰对Cd的耐性、高浓度Cd胁迫对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的不断提高,脲酶活性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在Cd浓度为10 mg.kg-1的时候均达到了顶峰,而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在Cd浓度为50 mg.kg-1的时候最大.4种土壤酶对重金属的敏感顺序为: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吊兰对Cd具有很强的耐性,在1500 mg.kg-1Cd胁迫浓度范围内,吊兰对Cd的耐性指数均大于50%.土壤有效态Cd与土壤Cd添加量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可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这两类指标作为镉污染土壤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冶矿区土壤重金属积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学玉  孙宏发  陈德林 《生态环境》2007,16(5):1421-1423
大冶矿区位于湖北省的东南部,是我国的青铜之乡,长期的采矿和冶炼活动已使该矿区土地生产力和农产品品质严重下降。为了探明相关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应用野外调查与采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冶矿区土壤酶活性和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特性。结果表明:矿区土壤Cu、Pb、Zn、Cd、As全量的平均值分别是该区土壤背景值的35.1倍、16.0倍、3.0倍、29.8倍、1.1倍。不同样点土壤酶活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土壤重金属胁迫对土壤酶活性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土壤重金属响应较敏感的酶为脲酶和过氧化氢酶,这两种酶与重金属Cu、Pb、Zn、Cd、As的全量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冶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生态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污泥施用对林地土壤基本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艮梅  杨丽 《生态环境》2010,19(8):1988-1993
以无锡卢村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的脱水污泥为有机肥源,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污泥施用后土壤基本性质的变化及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种处理,污泥施用量和占土质量的比例分别为0(不施污泥的对照处理,CK),30(3%),60(6%),120(12%)和240(24%)g·kg^-1。结果表明,污泥使用提高了土壤中养分元素和有机质的含量;黄棕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平均比潮土中的高5.2%,随污泥用量的增加潮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而黄棕壤中的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土壤脲酶活性在两种土壤上分别增加55.6%~122%(黄棕壤)和46.2%~67.5%(潮土),且与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黄棕壤)和土壤全氮、水解氮和有机质(潮土)呈正相关;结果还显示污泥使用增加了土壤蔗糖酶活性,但不同污泥用量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