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北罡  马钦  刘培怡 《生态环境》2010,19(8):1901-1905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不同表层沉积物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吸附速率均在前8h内较快,以后逐渐趋缓,在48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均随P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沉积物含量增大而减小;(2)不同沉积物在不同P初始质量浓度下对P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及Weber-Morris扩散方程,求得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常数分别在11.9866~157.55g·mg^-1·h^-1和0.0005~0.0119mg·g^-1·h^-1/2之间,吸附过程由P在沉积物内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2.
敌敌畏在颗粒物上吸附的支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敌敌畏在颗粒物(呼和浩特土壤和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颗粒物性质如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描述,吸附常数K为5.8220和11.7388;颗粒物性质与吸附常数的相关分析发现:支配敌敌畏在颗粒物上吸附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pH值和离子强度,随着pH值的增加和离子强度的降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敌敌畏在颗粒物(呼和浩特土壤和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颗粒物性质如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描述,吸附常数Kd为5. 822 0和11. 738 8;颗粒物性质与吸附常数的相关分析发现:支配敌敌畏在颗粒物上吸附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pH值和离子强度,随着pH值的增加和离子强度的降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含水层介质对氯酚类污染物的吸附规律,以吉林市含水层介质--砂土为实验材料,采用批量吸附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2,4-二氯酚、2,4,6-三氯酚及五氯酚单独存在和共存条件下在砂土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对pH、离子强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砂土对三种氯酚的吸附-解吸符合Freundlieh等温模型,吸附常数Kd分别为5.659、2.507和2.104,解吸常数分别为22.642、8.222和4.488;吸附反应符合二级吸附速率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常数K分别为0.4851 kg·mg-1·h-1、0.0299 kg·mg-1·h-1和0.1225 kg·mg-1·h-1.氯酚在砂土上的吸附机理以疏水分配和配位体交换为主.在实验范围值内,吸附量随pH增加而减小,增加离子强度可以明显加强氯酚在砂土上的吸附.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广州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D)和南沙湿地公园(N)表层沉积物对典型重金属铊(Tl)和镉(Cd)吸附性能的研究,采用静态批处理实验,探讨了pH、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反应时间、Tl(Ⅰ)和Cd(Ⅱ)的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初始浓度为10 mg·L~(-1),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量增大,在pH 3.0—9.0时,沉积物D和N对Tl(Ⅰ)均达到较大的吸附量,分别为159.5 mg·kg~(-1)和156.7 mg·kg~(-1);在pH值为2.0—6.0时,对Cd(Ⅱ)的吸附急剧增大,沉积物D的吸附量达到了220.1 mg·kg~(-1),沉积物N的值则达到247.8 mg·kg~(-1),当pH6.0时,吸附量呈下降趋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对Cd(Ⅱ)的吸附有显著影响,对Tl(Ⅰ)吸附影响程度小于Cd(Ⅱ).动力学实验显示,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过程迅速,分别在4 h和1 h达到平衡;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与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程度高(R20.99),由此可知该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等温吸附实验表明,随Tl(Ⅰ)和Cd(Ⅱ)初始浓度增加,沉积物的吸附量也随之上升,当温度升高时,沉积物对Cd(Ⅱ)的吸附量增大,对Tl(Ⅰ)的吸附效果则相反;沉积物对Tl(Ⅰ)和Cd(Ⅱ)的吸附效果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黄河上中游水体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释放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黄河上中游8个沉积物磷酸盐的吸附/释放动力学,比较了不同沉积物吸附磷的差别,分析了沉积物磷形态对磷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均主要在前8 h内完成,在前0.5 h内对磷的吸附和释放速率均最快,在24 h内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沉积物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既符合线性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同时也较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据Langmuir模型计算得出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0.095~0.272 mg·g-1,且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总磷、可交换态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沉积物在相应的上覆水中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存在一个吸附/解吸平衡点,对应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09~0.031 mg·L-1,均大于相应上覆水体中磷浓度,说明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磷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模拟酸雨下H+-Ca2+在红壤表面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模拟酸雨下H Ca2 在红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 ,结果表明 :Ca2 的吸附动力学能很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抛物线扩散方程和Elovich方程 (R2 >0 97)拟合 .随溶液酸度的增加 ,Ca2 的最大吸附量显著降低 ,Ca2 吸附反应速率控制步骤是离子在颗粒内的扩散 ,扩散速率常数随酸度的增加而下降 .酸溶液pH值为 4 5和 5 6时 ,有H 的释放 ,H 的表观释放量能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扩散方程拟合 ,Elovich方程不宜拟合pH 5 6酸处理的动力学数据 ;酸溶液pH值为 3 5和 2 5时 ,有H 的消耗 ,H 消耗总量看作表观消耗量 ,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扩散方程进行拟合 .比较相关系数和标准误差的大小 ,除pH值为 2 5的酸处理用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较差外 ,这 3种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均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酸性条件下H+ - Cu2+在红壤表面反应的能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酸性条件下H -Cu2 在红壤表面反应动力学的能量特征,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Cu2 的吸附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两个阶段.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Cu2 的最大吸附量随酸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随温度的升高提前达到平衡.用双常数方程描述Cu2 在吸附点位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用扩散速率常数b计算,活化能(Eb*)随酸度的增加而增加,Cu2 扩散需要克服的能障变大;ΔH*值为正,温度升高可促进Cu2 的扩散;ΔS*均为负值,表明吸附反应使体系的有序度增加.原液pH值为3.8和3.3时,流出液的pH值高于原液,这是由于土壤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质子化和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反应初期H 消耗是快反应过程,反应后期H 对矿物的溶蚀为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9.
改性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孔雀绿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酸碱溶液处理竹炭,研究改性竹炭颗粒对水溶液中孔雀绿的吸附效果,再对筛选出的竹炭颗粒进行吸附动力学试验,并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扩散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吸附过程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用0.5 mol.L-1NaOH溶液处理过的竹炭颗粒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可达9.96 mg.g-1。颗粒扩散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过程。竹炭颗粒的质量增加会降低孔雀绿分子的扩散速率;孔雀绿溶液的初始浓度增加则提高孔雀绿分子的扩散速率;颗粒直径、搅拌速度以及溶液的初始pH值也会影响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铁在黄河底泥上吸附-絮凝-沉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黄河底泥对水体中总铁的吸附,并研究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铁铝共聚物)对吸附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底泥对总铁的吸附过程中,pH值和底泥的浓度均会对吸附量产生很大影响.在其特征pH值吸附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吸附量相应增加.同时,在特定的pH值和底泥浓度下,随着总铁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也相应增加;而在总铁初始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底泥浓度的增加,水体中平衡吸附量减少.结果还表明,絮凝剂的加入,可使黄河底泥对总铁的吸附量明显增加,从而提高水体中总铁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型海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作为可降解性生物吸附材料,对有害重金属镉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电位差滴定法,得到海带的酸性基数量为1.25mmol.g-1,其解离常数为0.18 mmol.l-1.对平衡吸附量与pH的关系进行了模型模拟.海带对于金属离子的吸附为Bidentate型,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5.72×103L.mol-1,6.28×104L.mol-1.同时,采用拟二次速度模型对镉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速度进行了模拟,得到的吸附速度常数分别为0.010 min-1,0.014min-1.结论,海带对二价镉、铝离子的吸附量大于很多其它藻类吸附剂,对它的研究可为重金属化湖泊水质的改善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杭锦2~#土复合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试验考察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对生活污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特性,研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从动力学角度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杭锦2#土/聚合硫酸铝复合吸附剂用量5 g.L-1、吸附时间60 min、废水pH值6.0、温度25℃、磷初始质量浓度小于16.72 mg.L-1条件下,磷酸根的去除率在96%以上;复合吸附剂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假二级方程,吸附速率在前10 min为内扩散控制,后期由膜扩散和内扩散共同控制,且膜扩散占主导地位;磷酸根的初始浓度越高,吸附质粒子的表观内扩散系数和表观传质系数越小;使用不同再生次数的再生吸附剂(添加量为5 g.L-1)处理16.72 mg.L-1含磷生活污水,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吸附能力有所下降,但磷酸根的去除率均大于89%。  相似文献   

13.
改性碳纳米管原始样品吸附亚甲基蓝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直接制备的碳纳米管原始样品作为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剂,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对于碳纳米管原始样品进行表面修饰改性,改性处理后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较好,本工艺简单有效,所获得的吸附剂具有磁性,吸附过后用磁铁易于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本吸附剂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在60 min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改性后的磁性碳纳米管吸附亚甲基蓝的平衡吸附量qe与亚甲基蓝溶液的平衡浓度Ce的关系满足Langmuir(R2>0.99)、Freundlich(R2>0.91)以及Dubinin-Radushkevich(D-R)(R2>0.92)等温吸附模型.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可知改性磁性碳纳米管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01.6 mg.g-1,由D-R模型计算结果可以推断,次氯酸钠改性后的磁性碳纳米管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以化学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14.
张再利  况群  贾晓珊 《生态环境》2010,19(12):2973-2977
以花生壳为生物吸附剂,通过序批式实验研究了吸附剂投量、吸附时间、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温度对吸附金属离子的影响,探讨了花生壳吸附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花生壳对Pb^2+、Cu^2+、Cr^3+、Cd^2+、Ni^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花生壳对5种重金属离子的等温吸附过程,而Langmuir模型拟合的线性更好。Pb2+、Cu2+、Cr3+、Cd2+、Ni2+5种金属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2.25、7.09、3.82、2.95、2.22 mg.g-1,花生壳可用于处理低质量浓度多种重金属混合的废水。热力学研究表明,花生壳对5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自发、吸热和熵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太湖湖滨湿地沉积物氮磷与2种挺水植物氮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磊  李冬林  丁晶晶  梁珍海 《生态环境》2011,(10):1523-1529
在无锡太湖湖滨带布设3条样带、36个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0~15 c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2种挺水植物w(N)、w(P)的变化,揭示了沉积物N、P的空间分布以及与2种挺水植物N、P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w(N)自上而下分别为7.89~4.24 mg.g-1(0~5 cm)、7.56~3.81 mg.g-1(0~10 cm)、7.61~3.77 mg.g-1(0~15 cm),w(P)分别为1.293~0.532 mg.g-1(0~5 cm)、1.112~0.497 mg.g-1(0~10 cm)、0.952~0.471 mg.g-1(0~15 cm)。(2)生态修复区表层沉积物N、P的水平变化规律一致,按陆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依次递减,而从垂直变化来看,w(N)、w(P)均以表层最高,并依次向下层递减;硬质护坡区P的变化与之一致,但N的水平分布却按陆向辐射区-水位变幅区-水向辐射区依次递增,垂直分布呈现表层最低,并依次向下层递增变化。(3)2种挺水植物w(N)、w(P)不同,芦苇对N、P的吸收明显高于茭白(芦苇地上部分w(N)31.75~42.61 mg.g-1,地下部分w(N)13.57~18.21 mg.g-1;茭白地上w(N)14.78~23.57 mg.g-1,地下部分w(N)13.57~18.21 mg.g-1,而芦苇地上部分w(P)3.62~5.08 mg.g-1,茭白地上部分w(P)1.42~1.93 mg.g-1,地下部分w(P)0.35~0.57 mg.g-1)。2种挺水植物地上部分N、P吸收量远远大于地下部分吸收量。(4)相关分析表明,2种植物地下部分w(TP)与沉积物w(TP)呈正相关,而芦苇地下部分w(TP)与沉积物w(TP)相关性显著(P〈0.05),说明芦苇根系对沉积物中的P具有强烈吸附作用。(5)2种植物对太湖中沉积物N、P分配有显著影响,生态恢复区沉积物中w(N)显著高于硬质护坡,而w(P)较硬质护坡显著降低,适度恢复水生植被可有效缓解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丽  张丽坤 《生态环境》2011,20(5):904-907
利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沉积物样品中磷的赋存形态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物中磷的来源和释放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总磷(TP)的含量为85.0~128.2 mg.kg-1,无机磷(IP)的含量范围在52.4~80.0 mg.kg-1,有机磷(OP)的含量范围在28.4~48.2 mg.kg-1。其中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而无机磷中以钙结合态磷为主。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aOH-P的含量与活性态Fe、Al含量总和有一定的线性关系。黄河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的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7.
以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微量Cd2+进行了吸附研究.实验考察了预处理方法、菌体用量、pH、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其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特性,并对酱油曲霉菌体吸附Cd2+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碱预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在菌体用量为0.08 g时,对Cd2+的吸附量达到最大,为0.095 mg.g-1.pH值在3.4—8之间,酱油曲霉菌体对Cd2+的吸附效果比较稳定,其最大吸附率出现在pH 3.4.温度在15℃—30℃之间时,菌体对Cd2+的吸附率差异很小,吸附率在88.3%—94.4%之间.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表征酱油曲霉吸附微量Cd2+的过程,R2在0.99以上,其吸附平衡时间大约2.5 h,线性模型更适于描述该吸附平衡过程.SEM、FTIR分析得出,Cd2+可能是与酱油曲霉菌体表面的羟基、酰胺基、羧基、磷酸基和胺基等基团相络合而被吸附,也可能是形成颗粒沉淀而附着在菌丝上.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生物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批处理实验研究了灭菌(T1)、5%秸秆生物炭+灭菌(T2)、未灭菌(T3)和5%秸秆生物炭+未灭菌(T4)条件下对土壤中阿特拉津吸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初0—12 h内,不同处理下阿特拉津吸附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而在12—96 h内增加较为缓慢并逐渐趋于平衡.在96 h时,T2和T4处理下阿特拉津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46.22 mg·kg-1和46.43 mg·kg-1,而未添加生物炭的T1和T3处理则有所降低,分别为44.20 mg·kg-1和43.09 mg·k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好地拟合不同处理下土壤对阿特拉津吸附特征,T2和T4处理下吸附速率常数K分别为0.257 kg·mg-1·h-1和0.339 kg·mg-1·h-1,显著高于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的T1和T3处理(K分别为-0.083 kg·mg-1·h-1和-0.261 kg·mg-1·h-1).内扩散模型显示添加生物炭后,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吸附是一个由边界扩散、内部孔隙扩散等多因素控制的复杂化学过程.添加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阿特拉津最大吸附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添加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对阿特拉津的固持能力,减少其淋溶迁移风险,从而达到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废柚子皮为原料,经ZnCl2浸泡-加热的化学改性手段制备改性柚子皮生物吸附剂,并通过模拟试验研究该吸附剂对废水中pb2+的去除.考察了模拟废水的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pb2+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柚子皮吸附剂去除pb2+的影响,并研究柚子皮吸附剂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特征.结果表明,模拟废水的pH、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pb2+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柚子皮吸附剂吸附废水中pb2+均有显著影响.适宜的吸附条件为pH5.3~6.5,吸附时间1.5h,吸附剂用量10g· L-1,pb2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1,温度30℃.在该条件下,废水中pb2+去除率在90%以上.柚子皮吸附剂对废水中pb2+的吸附符合动力学二级反应方程,等温吸附规律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模型进行较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