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3种土地整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丘陵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科学选址,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避让;地处山区的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搞好山区小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突出生态效益,搞好损毁耕地的复垦、恢复,重建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应用遥感技术,对“5·12”地震都江堰区域地表覆盖状况进行分析评价。选取都江堰市基于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和2010年HJ-1卫星CCD影像,通过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草地、河流、旱地、水田、建设用地等9类生态类型环境覆盖信息。结果表明:“5·12”汶川地震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变化较大,北...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广元由于重视生态修复和建设,与10年前相比,这里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从之前不足600元/年上涨到现在6000元/年,"10年翻了10倍。"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进步。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人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过去10年,当年的地震灾区,如今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元,当地党委、政府将灾后重建工作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有机结合,灾区实现浴火重生的实践成果。如今的广元,比震前更绿色、更生态、更秀丽。产业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灾后重建之路,既是恢复之路,更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汶川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尤其对该区域分布的大量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威胁,给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本文在对受灾省份自然保护区损失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灾区自然保护区基础状况,分析比较震前和震后生态环境变化,调查地震造成的自然保护区损失情况,分析了面临的生态风险,并相应提出了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此次地震发生在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而地震短短几分钟,地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惊人地改变了川西北的地貌,一眼望去,满目疮痍,就在这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天府之国"很可能失去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帮助灾区恢复生态,重现天府之魅,是环境保护部近期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1~2010年都江堰市大气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都江堰市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的现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分析比较2008年地震前后空气污染物的变化。结果表明:都江堰市的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较低(1  相似文献   

7.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将为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时应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法律依据,在灾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此外,还应处理好异地重建、移民安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罗鸿兵 《四川环境》2005,24(3):98-100,103
GIS在环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采用GIS专业软件(Maplnfo Professional 6.5)和快速软件开发平台(Delphi 7.0),并利用MapX控件技术,研制了都江堰市GIS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对都江堰地表水环境、环境空气、环境噪声、工业废水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管理,同时具有都江堰市环境监测信息的空问查询、表达、统计和绘图等功能,可使都江堰市环境监测站直观、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9.
此次地震发生在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而地震短短几分钟,地球释放出的巨大能量惊人地改变了川西北的地貌,一眼望去,满目疮痍,就在这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天府之国”很可能失去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帮助灾区恢复生态,重现天府之魅,是环境保护部近期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2008年5月20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地震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技术指南>、 <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技术方案>和<地震灾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与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指南>,用于指导灾区保护、监控饮用水安全,应对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  相似文献   

11.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大增强,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江堰市虹口乡红色干沟泥石流灾害隐患点是其中之一。根据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以及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对泥石流活动进行了危险性评估,指出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应采用以排为主,适当拦挡的原则,建拦挡坝用以消能、调节泥石流流量;建防护堤用以限制泥石流漫流,对居民区进行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8,(6):30-30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6月19日向媒体通报了地震灾区最新环境质量状况。他说,截至目前,地震灾区中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重庆市所有饮用水源地均通过了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检测,符合使用要求;地表水、空气质量均属正常,地震灾害没有造成环境质量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2008,(5):5-8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地震波及到全国大部分省市,灾区人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血浓于水,生死相随,全国上下立刻行动起来,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一切为了灾区人民的安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至党中央,下至社会民众,社会各界立刻开始组织救援行动,关注的目光顷刻向灾区聚集。此次地震灾情严重,如果引发次生环境事件,会给灾区社会稳定和灾后群众重建家园带来危害,灾区环境问题牵动着环保部门的心,整个环保系统上下一心,为全力保障灾区环境安全紧密配合,精诚合作,为灾后重建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4.
侯平  孙卫  李霞 《新疆环境保护》2004,26(Z1):125-131
在宏观生态系统的恢复中,通常关注的层面至多达到个体水平,即只计测个体的存在和测定所关注的可视特征,而忽略了个体的生理反应,特别是在实施恢复生态工程时,大规模地重新构造生物生活资源结构,常常难以估测这种变化对生物的有效性,加之可视生态效果表达的滞后性和可测试的复杂性,常常造成效果遗漏.因此,增加微观(细胞)层面的反应指示指标,可捕捉细微的个体反应,更准确的指征生态效果在个体上实现反应的可能性,这对于丰富恢复生态学理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工程为载体,探索了以内源保护酶系活力变化为指征的个体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不仅对累积输水效果具有指示性,而且对短期水干扰具有敏感的指示性,相关关系也因受水而强化.  相似文献   

15.
高寒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效应及其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道路施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对高寒地区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生态恢复问题亟待解决.围绕目前的焦点问题:"道路施工对高海拔生态系统造成的显著变化将对区域环境产生何种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潜力如何?",本文介绍了道路施工建设对原生植被、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沿线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国内外学者关于高原道路生态环境效益的研究,对生态效应评价方法和水土流失研究规律进行阐述,分析了道路生态恢复治理措施的构建规律,指出目前需要加强的研究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基础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力在道路工程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和实地调研,发现黄河三角洲的很多区域因胜利油田地震勘探而引起植被棋盘式分布。地震勘探引起植被群落斑块扩展,就其生态作用来说,与当前黄河三角洲生态恢复、保护和重建植被这一目标相吻合。此种植被群落的扩展,无须额外经费投入,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使其从自发状态转变为通过人工协调可在适宜区域最大限度扩展的对策,将有助于更好地协调油田开发和湿地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地震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红露  刘冬梅  孙辉 《四川环境》2009,28(4):97-101
本文从地震对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地震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政策及技术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在地震灾害对生态系统危害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理中采取的政策和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震后生态恢复重建的策略和建议,以及今后对震后生态系统快速重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中需要加强的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震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为灾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灾区进入了发展重建阶段,灾区经济面临着从恢复向发展的转变、从投资拉动向市场机制回归的转变。但是,灾区物质建设的高起点对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克服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必须理顺工作思路,按照减少贫困,提高经济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长期目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现代山区农业和旅游产业,形成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旅游产业为核心,带动实现工业结构多元化,将灾区建成社会、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9.
海拉尔盆地地震勘探环境影响分析及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海拉尔盆地草原地震勘探为例,结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作的开展,找出地震勘探主要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因素,通过分析其在地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危害,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工作建议。文章侧重于草原生态环境影响恢复与地震勘探环境保护控制技术的研究,探讨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绿色勘探的可行性,阐明实施清洁生产、营造和谐生态油田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郫县的水系图、行政区划和生态环境现状为基础,将郫县农村划分为柏条河流域、沱江河流域和清水河流域3个评估单元,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各评估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水生生态健康指数(EHI)大小依次为清水河流域(70.95分,为"良好"级)>柏条河流域(66.95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64.34分,为"良好"级);陆域生态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柏条河流域(58.47分,为"一般"级)>清水河流域(51.40分,为"一般"级)>沱江河流域(49.40分,为"较差"级);综合生态健康指数为柏条河流域(63.56分,为"良好"级)>清水河流域(63.13分,为"良好"级)>沱江河流域(58.37分,为"一般"级)。郫县水域水质达标率、水生生物状况(大型底栖动物保持率、鱼类保持率以及特有性或指示性物种保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陆域的生态格局(重要生境保持率)等指标的得分和生态健康指数相关系数较高(r均大于0.84)。郫县农村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流域内水质连年下降、陆域生态健康状况较差和日益严重的生活污染。本研究工作对科学制定郫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方案,保护和改善郫县农村生态环境,推动郫县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