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方碳试点到全国碳交易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旭  宾晖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75-176
2021年,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原主管气候变化的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做出了修改,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早在2017年,当时气候变化的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确立了由武汉和上海分别牵头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关注的日益增多,配合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中国掀起了关注气候变化的高潮。媒体和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中参与气候变  相似文献   

3.
前沿动态     
全球变暖严重威胁世界经济日前,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发布的《斯特恩评估报告》向全球发出警告:气候变化是对全球的严重威胁,急需做出全球反应。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将使全球GDP每年损失5%;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估计损失将上升到GDP的20%或  相似文献   

4.
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我国的战略环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而达  ;高庆先 《绿叶》2007,(12):10-11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评估报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行动措施适应气候变化,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中。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到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目前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得到政府决策部门和科学研究机构的  相似文献   

5.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08,(1):62-63
国际资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6种途径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2050展望》(中文版)报告,指出遏制气候  相似文献   

6.
绿色书架     
《绿叶》2005,(2)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38.00元日前,《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引起媒体、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一书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科学角度解释了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讨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着重描述了气候变化对自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碳市场争取2017年启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2015年11月19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了《报告》的有关情况,表明了中国参加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8.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5,(1):70
全球适应气候变化成本倍增联合国环境署日前发布首份《适应差距报告》警告称,尽管全球气候会谈努力将温度升高控制在危险水平以内,但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将高达上千亿美元,是之前预计成本的三倍。由于海平面上升已经威胁到一些岛屿国家的生存,发达国家已经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97亿美元,但该数字远低于到2020年每年至少1000亿美元的注资目标。  相似文献   

9.
环境资讯     
【环境新闻】我国发布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40个部门制定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6月1日对外发布。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这份5.5万字的报告阐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分析了存  相似文献   

10.
康晓 《绿叶》2018,(Z1)
气候变化与北极构成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全球变暖消融了北极冰冻圈,融化的海冰不仅加剧了全球海平面上升,而且破坏了北极的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新近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其中明确写入了通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对北极环境改变的挑战,体现了中国北极政策与气候政策的相互融合。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可以成为连接中国与欧盟在北极地区气候合作的纽带,加强二者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简称《战略》)11月18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战略》要求,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纳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到2020年,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目标是:适应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考虑到碳排放交易体系比碳税更具有政治可行性,不少国家或地区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以最低的减排成本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然而,采用碳排放交易体系,其排放总量是固定的,而减排成本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出现由于政策或外部冲击而产生的配额价格异常波动的现象。因此,为确保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成本有效性,政策灵活性十分重要。在理想情况下,碳排放市场具有完全的时间灵活性(包括长期的履约期、自由的配额储存与预借)和空间灵活性(即建立全球碳市场),这将对增强市场流动性、降低减排成本、缓解价格波动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政策设计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实际上理想状态很难达到。本文将对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政策灵活性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尤其关注履约期的长短、配额的跨期使用、配额的抵消、区域碳市场连接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设计,这对我国在7个省市进行碳排放交易试点以及今后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要闻     
正中美达成减排协议11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美国首次提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整体下降26%~28%,刷新美国之前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17%。中国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中国碳排放有望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中美分别是全球最大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因而对全球减排至关重要。(观察者网)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总面积40%从农业部获悉,目前,中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  相似文献   

14.
<正>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地区、组织/机构、企业/公司、行业/部门乃至个人共同为之努力。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2011年,中国在“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减排的总趋势下,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碳排放行业覆盖范围的确定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研究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对全国碳市场制定纳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欧盟等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的范围和我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行业覆盖范围的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纳入标准。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碳排放量、行业碳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等因素,确定全国统一碳市场行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纳入行业模型。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1月9日发布的《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显示,2012年全球环境竞争力排名.瑞士、德国、挪威分列前三甲。中国排名第87位。作为中国智库对全球环境竞争力进行的首次评估.该绿皮书根据全球各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构建了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作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旨在支持各国识别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优先行动事项,明确重要的执行挑战,对目标实施进展进行评估,并进行国家间的比较分析,保证各国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从而推动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年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是全球落实SDGs进展较好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领域仍是制约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2030战略目标的短板,中国亟须加快推进补齐补强指标短板,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环保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为世界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文通过分析《202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评估结果,探讨评估方法学及指标体系变化情况,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领域SDGs评估结果,发现在国际评估框架下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问题,并提出推进SDGs指标体系本土化、补齐SDGs短板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切实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的重要步骤。其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哪些挑战?该方案列举了包括"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等在内的七大挑战,却没有提到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其实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外交构成的巨大挑战,不容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关注的热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中的内涵CO2排放是导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显著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凸现"国外消费,国内污染"的典型特征;美、日、欧盟等OECD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主要集中区;非OECD中的亚洲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次集中区.据此提出: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考虑国际贸易导致的内涵碳排放;②中国出口产品的消费国应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有一定的责任;③构建消费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④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措施.这一研究为重新界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充分争取公平性提供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管理》2014,(4):47-47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名为《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成本与对策》的报告称,如果全球各国不能尽力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使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降低9个百分点。 南亚地区生活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该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容易遭受季节性洪水、台风以及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威胁的地方,大量农田因此被毁,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