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滇池捞鱼河湿地公园(Laoyuhe Wetland Park,WPlyh)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不同功能单元设置监测点,研究湿地试运行期间(2015年4月15日—5月14日)不同功能单元对水体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 H 4 + -N)和总磷(TP)的去除效果,并在湿地进水口与出水口设置监测点,对湿地2015年4月—2017年3月的长期运行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WPlyh试运行期间出水口CODCr、N H 4 + -N与TP浓度相较进水口明显下降,去除率分别为40.07%、48.48%和40.38%,但处理效果仍不稳定。各功能单元中,入湖口表流湿地对CODCr去除效果(10.36%)最佳,林间浅水湿地前部对N H 4 + -N去除效果(17.59%)最佳,林间浅水湿地后部对TP去除效果(9.44%)最佳;林间浅水湿地对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占WPlyh的53.15%,是湿地的优势净化功能单元。WPlyh长期运行对CODCr、N H 4 + -N和TP的月均削减量和去除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尤以运行1 a后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可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水质评价是建立在水质监测基础之上的。首先结合我国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标准,合理地选择监测项目与监测仪器,建立水质监测系统。然后在水质监测所获数据基础上,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通过BP网络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归纳出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建立水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系统。经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学习、联想和容错功能。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内陆水体水质监测与评价中的遥感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综述了水质监测与评价中遥感应用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主要讨论了水质遥感监测的原理,遥感手段,常用方法和向种具有水质参数的遥感研究方法与进展,最后提出了此领域的发展方向展望。  相似文献   

4.
根据社河年度例行监测结果,对社河水质状况进行回顾性评价方法,针对目前社河水质,状况及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提出了保护社河水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浅层地下水水质,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对近20年(2002~2020)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浅层地下水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2和2020年滇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总面积20.91%和17.43%、43.21%和37.99%、22.11%和17.08%,2002~2020年间耕地向建筑用地和林地、林地向草地和耕地、草地向林地和建筑用地转移概率分别为22.59%和20.72%、13.16%和10.49%、26.30%和15.65%,耕地面积减少146km2,建筑用地面积增加279km2.2002~2020年滇池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2--Mg2+型转变为HCO3-·SO42--Ca<...  相似文献   

6.
干季滇池水质与盘龙江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池水域和盘龙江下游水质进行采样,分析了水中pH值、浊度、溶解氧(DO)、电导率、叶绿素、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氨态氮(NH3-N)等8个指标。研究表明,滇池近岸水域中pH值偏碱性、浊度大、叶绿素含量和化学需氧量高、总磷量高、溶解氧过饱和;在滇池外海水域,除溶解氧、叶绿素较高外,其余指标大多在水质标准(Ⅲ类)范围内;而在盘龙江下游区域内,水质差,各项指标都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这一事实可能会加重滇池的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齐齐哈尔市地下水水质特征,并应用综合指数法进行了地下水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玉凤  刘红玉  曹晓  郑囡  郝敬锋 《环境科学》2010,31(9):2036-2041
西溪湿地公园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的代表,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征.利用2009年春夏两季对西溪湿地水质的月监测数据,揭示城市湿地公园水质时空分异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①湿地水质空间分异与公园功能特征密切相关.其中,自然水塘的TN、TP平均值分别为0.78 mg/L和0.07 mg/L;观赏水塘TN、TP平均值分别为1.37 mg/L和0.17 mg/L;自然河溪水质TN、TP的平均值分别为2.91 mg/L和0.18 mg/L;游览水道TN、TP平均值分别为1.91 mg/L和0.09 mg/L;②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变化显著.西溪湿地水质的春季富营养化程度小于夏季,总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③不同功能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差异明显.水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低于河溪富营养化程度,其中,自然水塘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低于观赏水塘的水质,相反,游览河溪水质富营养化程度低于自然河溪的水质.因此,加强对观赏水塘和自然河溪的管理,是提高西溪湿地水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湿地公园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湿地为主要景观,以湿地生态系统维护为基础,兼具了湿地展示与湿地应用功能,可以提供观赏与文化的生态旅游地。而湿地公园也是湿地保护体系中的一员,所以开展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本文以高台县湿地公园为例,分析了高台县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不足之处,并对此提出未来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滇池常规的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滇池1999-2008年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水质综合评价得分作为监测点位的空间属性值,采用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10年间滇池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内,滇池水质总体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氮磷污染一直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类型。滇池南部区域水质一直优于北部和中部区域,尤其是草海和外海交界区域的水质在全湖是最差的。南部片区水质在整个滇池最好,但也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流域湖泊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水质污染指标与耕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与城乡用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对昆明滇池东南岸流域而言,耕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城乡用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浅谈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公园建设是利用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再造的一种良好方式,潘安湖湿地公园为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先行示范区。保护湿地公园的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湿地公园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湿地公园目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从对周边农田施肥进行合理控制、生活污水截流、加强湖泊自净功能、加强旅游污染控制、加强环境监测等几个方面浅谈了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的保护对策。以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湿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辽北地区水生昆虫与水质监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北地区水生昆虫与水质监测的试验是采用美国昆虫学家莫尔斯.约翰提出的监测模式进行的。文中重点阐明了水生昆虫的采样方法、生境观察指标、污染指数值确定方法、评价标准,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昆虫监测方法适用于快速监测和评价河流水质。  相似文献   

14.
2017年滇池外海水质由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降为劣Ⅴ类,特别是6—8月主要水质指标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Cr)及叶绿素a(Chla)浓度异常上升。引起滇池外海水质异常下降的根本原因:首先,2017年6—8月流域降水量较上年同期增加81%,为199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之最,异常降水使外海北部3条主要入湖河流宝象河、盘龙江、金汁河输入TN、TP污染负荷量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50%和59%,导致外海北部水质指标异常升高。其次,因为截污体系雨季混合污水溢流严重,造成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下降,昆明市第二、第三、第四、第九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CODCr、TN及TP平均浓度分别比旱季降低15%、15%和20%;第十污水处理厂雨季进水CODCr、TN和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16%、19%和8%。此外,2017年牛栏江补水量较上年减少50%,而补水水质NH3-N、TP、TN浓度分别上升75.2%、51.1%、40.2%,补水对外海水质改善作用降低。由此提出滇池外海水质稳定提升的对策:推进截污系统效能核查,进一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着力提高污水收集效率;优化流域已建调蓄池的运行,提高对雨污混合水的调蓄作用;通过优化运行、加强监管及雨季联合调度,提高污水厂处理效率,促进污染负荷削减与减排;加强牛栏江补水水源区的保护与治理,提升补水的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5.
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金华  曹晓峰  黄艺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2052-2057
利用滇池流域2008年TM影像数据和入湖河流67个监测点的水质数据,以子流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子流域综合分析和子流域分类分析两个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国家分类标准)对入湖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1个子流域单元的水质污染指标(CODMn、TP、TN、NH3-N)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呈显著正相关,与耕地、林地、草地呈负相关.对整个流域而言,城镇及工矿用地是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其污染贡献掩盖了耕地的贡献;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将滇池流域的21个子流域分为3类(城镇及工矿用地为主、耕地为主、林地为主).分类分析表明,水质污染指标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呈现正相关,与林地始终呈现负相关.同时,讨论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差异对水质的影响,说明土地利用比例结构和分布格局对水质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索不同时空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采样点的水质综合指数,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表征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效应的景观开发强度指数(landscape development intensity,LDI),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整体相关性.结果表明,水质随着湿地公园空间分布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研究区西部水质较好,东部水质较差;建设用地与水质综合指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自然水体则与水质综合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缓冲区半径为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和500 m的LDI综合指数与水质综合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678、0.691、0.685、0.691、0.695、0.680、0.653和0.649(P0.01),它们之间存在显著而稳定的相关性,可以体现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对湿地水质的整体影响,部分克服了单项土地利用类型表达不完整、难以解释水质变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以1991、2000、2010和2016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和目视解译的分类方法,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同时,利用空间分析、动态度模型、非等间距序列灰色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讨论了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1~2016年间,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逐渐减少,约91.39 km2。其中,以2000~2010年期间面积变化最为剧烈,自然湿地面积以30.21 km2/a的速度减少,而人工湿地以32.77 km2/a的速度增加。在各类型湿地中,草甸湿地面积减少最多,为312.83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大幅增长,且以养殖池和盐田的增加最为迅速,增加了544.63 km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研究区人工湿地面积有逐渐向滨海区扩张的趋势。湿地养殖、农业开垦、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分析2014年四个季节罗时江河口湿地常规水质指标p H、DO、TP、MPO4、TN、NH+4-N、NO3-N、NO2-N、COD和Chl-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并用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罗时江河口湿地水质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1)该湿地水质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2)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为春季水质最差,达到重污染级别,秋季和冬季次之,水质级别为较好,夏季水质属于良好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四个季节大小顺序为春季(65.53)秋季(59.46)冬季(57.90)夏季(50.70),即春季富营养化水平最高,达到中度富营养,夏秋季水质次之,为轻度富营养,冬季水质较好,但也达到了富营养化水平。3)不同季节CN/CP比值变化较大,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春季(60)、冬季(59)、秋季(26)、夏季(8)。4)罗时江河口湿地营养盐主要来自陆源,并以氮营养盐为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9.
浅谈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对国外先进的水质监测网络设计的经验和体会 ,针对我国现行的流域水质监测站网越来越不能满足水质监测的目的和水质信息需要的现状 ,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流域水质监测网络优化设计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丹江口水库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丹江口水库库区2000~2004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丹江口站、凉水河站和清泉沟站的水质能够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白河站为Ⅲ类水质;襄樊站为地表水V类水体,取水口陶岔站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和生活饮用水水源一级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