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评有效性问题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环评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我国环评在环评启动时间、建设项目分类环境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环评报告内容和结论、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环评启动时间、环评报告审批与稽查分离、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市场化、提高公众参与的专业化程度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环评师"挂靠"、环评资质出借、转包等问题是当前环评市场不规范的一大顽疾。为进一步规范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严肃查处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出租出借环评资质等违规行为,促进环评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日前,安徽省环保厅先后下发两道"加急令"——《关于开展环评机构从业行为专项检查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应着力回归环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评倍受关注,主要因为其作为环保部门的最大权力,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污染发生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输送的通道。本文从回顾环评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剖析环保部门、建设单位或规划编制机关、环评机构在环评中的相互关系入手,试图回答“作为环保部门最大权力为什么预防不住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认为,应以促进环评回归其本质作为环评制度改革的目标,按“环评脱钩→环评审批→环境违法严惩→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优先顺序,全面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环评脱钩是环评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或起点;环评制度改革须抓住“如何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任性权力”这一关键点,即环评制度改革的“牛鼻子”应是环评审批;以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确保事中有效监督,确保公众环境权益、强化污染者的损害担责,倒逼环评回归其本质;以法治和社会监督防止环评及干预环评的权力任性。  相似文献   

4.
环评市场面对快速转型的新形势,尚缺乏一个适应过程,由此而产生的能力低下、急功近利、无证经营、人为造假、不正当竞争等很多消极因素,对当今的环评市场乃至整个环评事业的蚕食作用是巨大的。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环评法规与监管机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环评技术导则,把握环保工作新动向,改革不合理的环评制度,才能使环评事业适应新的形势保持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环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环评的评价内容、方法与评估体系面临着转型的挑战。为积极探索环保新形势下环评工作的发展方向,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环评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现有评价与评估方法,建立有效的环评监管体系,厘清责任以"瘦身"环评,强化规划环评引领作用和利用大数据提高环评工作现代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文件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英国环评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剖析,并从环评产生背景与使用目的、制度基本特征、相关制度间衔接、制度演进方式、灵活多样性五个方面与中国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建议,中国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契机推动环评制度改革,推动环评去审批化回归环评本质,构建内嵌式和结合式环评制度,推动环评制度与规划体系融合,完善反馈路径和机制,加强环评导则和指导文件编制。  相似文献   

7.
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春玲 《青海环境》2008,18(2):62-66
文章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在评价目的、决策作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探讨,分析寻求建设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探求未来环评工作开展的思路,提出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产业园区类型和规划类型、园区扩区后的规划环评范围、规划环评审查主体和审查权限、规划环评主体责任,以及规划环评与“三线一单”和项目环评联动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当前园区规划环评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并分析了这些问题和对园区规划环评工作造成的影响。结合当前规划环评面临的形势和要求,针对当前规划环评管理存在的问题,从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和衔接要求等方面逐一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推进解决当前规划环评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实园区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细化园区规划环评相关要求、动态调整“三线一单”成果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以下简称中环评分会)2014年会员代表大会日前在西安隆重召开。环境保护部环评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环评分会、陕西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以及环评分会会员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以环评公众参与为主题,对美国、日韩、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环评公众参与及信息公开制度情况及案例进行了研讨交流,通过案例交流我国环评公众参与实践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比  相似文献   

10.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两大任务,本文就如何发挥环评"控制闸"、"调节阀"、"助推器"三大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环评管理、环评审核、环评监管及环评技术支撑四大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审查的通过率和环评技术评估的质量、效率,以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9~2013年间组织技术审查中172个未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为分析对象,指出制约建设项目通过环评技术审查的6大因素:不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不符合规划及规划环评相关要求;选址、选线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不符合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要求;环评报告编制质量不合格;公众参与不满足相关要求。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和管理部门3个层面,提出强化建设单位责任意识、及时引入环保咨询、强化环评单位与环保主管部门的沟通、建立环评机构退出机制、制定环评技术审查要点、建立数据库等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青莉 《青海环境》2008,18(1):16-21
文章在阐述我国规划环评发展以及规划环评作用和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青海省规划环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青海省开展规划环评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环评机构管理办法的实施,打破了现有环评机构的管理模式,为行业整改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正确解读新办法推行的环评机构发展方向,才能为机构长远发展带来可能。环评机构对专业化与规模化的解读需要从制度与队伍建设两方面入手;环保部门需要重视环评审批过程与环评机构管理之间的联系,以诚信管理为手段,以推动环评机构提高质量为目标,促进环评市场规范完善,为行业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环评法涉及的环评主管部门、规划建设单位和环评机构三个主要对象之间的关系,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后评价、公众参与,以及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二十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制度共同筑牢了生态环境准入的防线,但也出现了管理边界不清晰、管理成效体现不足、制度联动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典型规划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三项制度各自发挥的作用,调研部分地区管理实践,提出优化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发挥宏观引领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导性规划同步研究、同期发布;二是规划环评应进一步筑牢“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上收部分规划环评的审查权限,提升规划环评文件质量,强化环评要求落实情况监督;三是项目环评应在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体系中进一步优化简化,对环境影响可控、环保措施成熟的建设项目,可推动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进一步强化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整合发挥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法律只规定了规划环评而没有规定政策和法规层次的环评,因此,现在的环评工作只能以规划环评作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如何有效引导环评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环评机构在行政审批中的作用,是当前亟待破解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环评机构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环评机构在行政审批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发展很快,它对于执行“三同时”把关,严格控制新污染起到很大作用,成为环境管理的有力手段。但是,应该看到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下简称环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不解决,将会阻碍环评的健康发展,甚至会使环评失去其应有的意义。环评中出现的“滞后”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以解决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环评“滞后”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造成环评“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一阶段造成环评“滞后”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进展,分析了规划环评制度有效性仍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提出了对“十四五”规划环评改革的建议:一是树立“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理念,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规划环评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明确规划环评成果落地途径,提高规划环评意见的法律约束力,使得规划环评意见能够纳入规划、并传导到经济社会建设中;三是要构建“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的联动体系,夯实规划环评技术体系,进一步发挥规划环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