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和任务。本文旨在研究我国生态环境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包括加强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完善生态环境统计指标体系;引入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加强各领域数据的整合和共享等措施。通过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采用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城市河流邕江8个监测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溶解氧等10个水质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提取占总方差86.99%的3个因子来反映邕江水体的污染程度:①以氨氮、高锰酸指数、总磷、溶解氧、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有机污染因子控制;②粪大肠菌群和酸碱性控制;③重金属也存在于邕江.(2)上游水质明显优于下游,表明城区产生的工业与生活污水对邕江水质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决策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指标,在这些指标中既有已知信息,又有未知或未确知的灰色信息。因此,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优化属于灰色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利用灰色多目标优化模型,选取六个优化指标,对宣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五种可行方案进行了优化决策,得到了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该模型原理简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多方案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统计历史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0年国务院环保办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环境保护统计制度,中国环境统计已经走过27个春秋.期间,环境统计从无到有,环境统计制度不断完善.在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范围、统计手段、统计报告期等诸方面得到不断改进,环境统计网络基本形成,拓展了信息发布渠道,提高了信息发布频率等.环境统计数据在综合反映环境状况、服务于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信息需求越来越多,环境统计暴露出很多不足.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管理与环境经济宏观调控对环境统计的要求,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时效性,对现行环境统计进行改革已十分迫切.本文回顾了中国环境统计的起步与进展,强调了改革的紧迫性,进而展望了环境统计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5.
江红 《环境保护》1995,(5):31-31
环境统计模糊性的分析赤峰市环境保护办公室江红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生活、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和变化时对人类的影响。内容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部条件。环境统计是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并具有数量性、综合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统计指标可操作性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环境统计指标框架的设计与统计内容的界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国外环境统计发展动态和国内环境统计工作的实践,提出我国的环境统计指标框架应该是现有框架向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框架的一种过渡.借鉴国外环境统计发展较为成熟国家在建立环境指标体系的经验,提取出我国环境统计中缺口性指标,包括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实物型或价值型)和专题性统计(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如污染、自然灾害等)等,进而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环境统计指标框架,其指标分类有八方面:水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生态环境、能源、自然灾害、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开展环境统计工作以来,环境统计为环保部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数据,为综合反映环境状况、服务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需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环境统计制度无法满足地方环保部门实际工作需要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从统计工作实际出发,从环境统计工作备受关注的几个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方面探讨广州市环境统计工作现状并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环境优化布点的方法——综合因子得分法。该方法先将多维环境指标矩阵投影到其主成分空间,然后将其与对应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求得综合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值越大表示该监测点综合环境质量越差,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值的大小就可对监测点样本集进行合理分类。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用于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具有计算简便、快速,计算结果稳健,分析合理,易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如何进行地面水监测点位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地面水监测点位优化认证的有关件为依据,介绍了地面水监测点位优化的技术路线及优化的基本条件、技术资料准备、统计计算方法等主要工作步骤,并介绍了两个点位优化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10.
环境统计向各级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破坏与环保及环境管理工作的统计资料,要求客观地反映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环境决策、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有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建立起环境统计制度体系,然而,我国的环境统计制度体系尚处于构建阶段,亟需借鉴相关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环境统计制度框架.本文以欧盟、比利时、法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例,分析了国际环境统计的发展情况及趋势,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统计制度给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宏翔 《云南环境科学》2013,(2):137-138,141
通过总结西部某地级市“十一五”环境统计组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地级市环境监测站历史性转型期视野出发,提出地级市的环境统计组织建设应该依托于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推进环境统计工作和环境监测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结果的几种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理统计方法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标准样品测定、比对监测和校准曲线等,探讨了质量控制数据的常用评价方法,为正确、客观评价质量控制水平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使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结论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3.
太湖蓝藻预警监测一直是政府及环保部门关注的重点工作并已经成为日常监测任务,但由于数据汇总和日统计评价工作量大,每项指标评判靠人工处理效率明显低下,蓝藻预警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该系统以蓝藻监测和上报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基础,综合了地表水各项指标的评价功能,并运用网络平台方便灵活地与其他部门共享蓝藻监测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分析人员工作效率,同时还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丹东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系统是用于生态环境监测日常业务观测,编制各类观测报文及数据上网传输的实用型业务系统。系统采取多窗157结构框架,合理布局功能窗口界面,兼容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统一数据检查标准,观测数据处理更为准确有效。并以VB6.0可视化语言为开发工具适应不用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和数据发布为一体的多功能业务应用软件。  相似文献   

15.
环保能力建设对于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南京市环保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绿色发展、政府简政放权、环保监察监测垂直化管理等新形势下,对照国家环境监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南京市环保能力相对不足.文章基于南京环保统计数据,采用SWOT分析法对南京市环保能力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从源头减缓、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改革、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在环境监测领域中,已经逐渐地得到了普及,在LIMS数据库中涵盖了大量的环境监测信息和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相比,通过SQL语句对LIMS数据库进行SELECT操作,能够大大提高统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从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以及职能入手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每个基层环境监测站均会出自己的产品监督监测报告,并把它作为数据记录到报告数据库中。环境监测以报告的形式起着技术支持、技术监督、技术服务的作用,以数据的方式起着数据查询、统计服务的作用。这里我们用EXCEL构建最简单的监督监测报告数据库系统并应用于废水监督监测报告中。  相似文献   

19.
质量控制图的原理及其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数理统计中最小概率事件原理,探讨了质量控制图的原理、常用类型、分析和实现过程以及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测的68台燃煤锅炉数据,给出了以吨煤为基础的沈阳市锅炉排污的几项统计系数.即排气量系数,排尘浓度系数,空气过剩系数,吨煤排尘量系数,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宏观统计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