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山东雷暴天气中地面定位系统地闪及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雷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山地及丘陵地区发生的地闪多于平原地区,危害较强的正地闪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山东西南及中南部地区.地闪与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对应性;特别是在鲁西南和鲁西北平原地区地闪与降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这些区域可以利用地闪资料反演雷暴天气中的降水.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6—2015年贵州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应用Matlab软件中的曲线拟合工具箱对数据进行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利用非参数正态分布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简称K-S检验方法)分析各区间拟合效果,最终确定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的"小幅值地闪"干扰区间为-10~2k A,该结论为贵州省闪电资料修正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ADTD闪电定位资料时可先将此区间误差数据剔除。该研究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确定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年5-8月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探测到的闪电定位数据,根据标准IEC-62793中对雷电预警系统预警效率评估的定义,对海南地区部分雷电预警站点的预警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海南地区新型雷电预警系统的平均有效预警率(MPOD)约为85%,高于大部分雷电预警系统的有效预警率;对闪电事件的预警率平均可达到95%,表明可以对发生在预警站点有效覆盖范围内95>的闪电提供有效预警;平均错误预警率(MFAR)约为73%,与各类预警系统相比,错误预警率偏高;预警提前期的平均值和中值分别为13.9min和9.6min。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长株潭地区各类人为源氨排放的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系数,建立了长株潭地区2013年人为源氨排放清单,并根据空间特征数据进行了3 km×3km的空间网格分配.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2013年人为源氨排放总量为7.27×10~4t,排放强度为2.59 t·km~(-2);其中,畜禽养殖业和农田生态系统为最主要的氨排放源,氨排放分担率分别达58.60%和29.73%;畜禽养殖业中,肉牛、蛋鸡和肉猪是主要贡献源,分别占畜禽养殖业氨排放总量的26.26%、21.40%和18.43%;宁乡县、湘潭县和浏阳市为氨排放量较大的县市,分别占长株潭地区氨排放总量的17.49%、12.82%和12.02%;石峰区和岳塘区的氨排放强度最大,分别达到了9.14 t·km~(-2)和5.01 t·km~(-2).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排放量较大的网格主要是大型点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土地覆盖类型与雷电特征的相关性,利用长沙市2009-2018年地闪定位资料和欧空局300 m精度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雷电活动在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分布特征,分析地闪频次和平均电流强度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闪频数与各土地覆盖类型占地面积成正比,其中耕地上地闪频数最多,草地最少...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体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变异性及时空动态变化,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和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变化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对于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太湖2014年8月~2015年5月夏、秋、冬、春四季为研究时段,分析了草、藻型等不同生态类型湖区颗粒态和溶解态氮、磷营养盐的来源以及赋存形态,营养盐限制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寻其时空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冬季高于其他季节,呈现由西北湖区向东南湖区递减的特征;颗粒态氮、磷与叶绿素a含量则表现为夏季高于其他季节,冬季高值区均位于南部湖区,其余季节高值区集中在西北湖区.(2)随季节变化,太湖草、藻型湖区氮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藻型湖区由冬季以硝酸盐氮和有机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而草型湖区由冬季以颗粒态氮磷为主,转变为其余季节以氨氮和有机氮磷为主.(3)营养结构上,藻型湖区总氮/总磷比值由秋冬季节大于16,降低为夏春季节的小于16;而草型湖区却由秋冬季节小于16,升高为夏春季节大于16.溶解态氮磷比在藻型湖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比值一致,而在草型湖区溶解态氮磷比由秋季小于16,升高为夏、冬、春季节大于16.颗粒态氮磷比时空变化均不显著(P 0. 05),各季节藻型湖区颗粒态氮磷比值均小于16,草型湖区均大于16.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贵州省2007~2012年找水工程中所钻1 023口机井的水质资料收集分析可知:有34口机井的氟含量超标(1.02~3.72 mg/L)。本文以这34口机井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涌水量、地下水类型等方面分析机井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对F-与其他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大致表现出F--Ca2+、F--SO42-、F--(总硬度-总碱度)、F--Ca2+/(K++Na+)彼此的正相关关系,与pH有关,而与其他离子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地区TSP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2002年11月~2009年8月的瓦里关山地区TSP样品,通过对数据的日、月、年和季节及后向轨迹等方法的分析处理,揭示了瓦里关山地区TSP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2003~2008年TSP质量浓度多年均值为0.076mg/m3,呈下降趋势.TSP质量浓度的月际变化特征明显,从秋初开始逐步增大,至春季的4月出现峰值(多年平均值为0.195mg/m3),在5~8月的变化中,TSP质量浓度是逐渐下降,9月份达到浓度的最低值(多年平均值为0.029mg/m3);多年平均值在1~4月均超过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季节变化:春季最高,其次是冬季和秋季,夏季最低,四季的TS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148,0.091,0.037,0.035mg/m3,夏季呈下降趋势,其余季节呈上升趋势.TSP质量浓度明显受到局地气象因子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和风的控制.降雨量越小、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小、风速越小,大气TSP浓度越高,反之越低.春季背景大气TSP的质量浓度平均0.12mg/m3,大风天气为0.22mg/m3,浮尘天气为0.329mg/m3,扬沙天气0.382mg/m3,沙尘暴0.874mg/m3,分别为背景大气的1.8、2.7、3.2和7.3倍,雨雪的清除效率分别为33.9%和26.7%.气象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瓦里关山地区沙尘暴的沙源地来源于新疆北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及本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TSP质量浓度远低于城市和区域本底站,代表了全球大陆尺度的环境,冬春季多风沙是造成TSP质量浓度较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酸雨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厦门市是我国酸雨控制区之一。文章利用1992~2005年厦门市的探空、降水量和酸雨资料来分析厦门市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酸度、酸雨出现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的降水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率有明显影响,相对于夏、秋二季,冬、春二季的降水酸度更酸,酸雨出现率更高。(2)K指数、850~700hPa层的冷暖平流对酸雨污染没有明显影响。(3)酸雨出现率随着1500m高空风速的增大而增多,风向变化对降水酸度和酸雨出现机率的影响不大。(4)逆温对酸雨污染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香  吴水平  姜炳棋  刘怡靖 《环境科学》2022,43(11):4914-4923
收集厦漳泉地区各类大气氨排放源的区县活动水平,基于排放因子法建立了2017年大气氨排放清单(1 km×1 km),同时对2015~2020年大气氨排放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厦漳泉2017年大气氨排放量为27.40 kt,其中畜禽养殖、农田生态系统、人体排放、燃料燃烧和废物处理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2.48%、22.04%、14.71%、7.08%和5.69%.大气氨排放密度顺序为:厦门(1.94 t ·km-2)>泉州(1.07 t ·km-2)>漳州(0.95 t ·km-2),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人口集中的沿海城区和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发达的内陆乡镇地区,氨排放量月度分布与温度变化规律一致.受不同地市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影响,2015~2020年泉州市氨排放表现为下降,而厦门和漳州两市氨排放变化存在一定的波动,氨排放强度整体呈现随人均GDP上升而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10年闪电监测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分析贵州省闪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以负极性闪电为主,占96%左右,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全年的3~10月、全天的13~04时,而正极性闪电频数比例却集中在总闪低发月、时段,分别占同期总闪数的32.5%、11.5%,远高于年均比例4.02%;不同季节、时段闪电密度均存在地域性差异,整体呈现西部高于东部;春季多发生在全省西南至东北一线,夏秋季节向北部移动,集中分布贵州西北部,后冬季移至中部至东北一线;上午闪电活动分散在全省,随后下午到前半夜多发生在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2.
分析贵州牛角塘矿区土壤中重金属Pb、Cd、Cu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及p H值和金属总量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为矿区污染防治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Tessier5步连续提取法对3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进行分析,用SPSS相关分析各形态与p H值和金属总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牛角塘矿区土壤中Cd的污染严重,Pb含量也超过土壤国标二级标准,重金属的生物活性系数与迁移系数皆为Cd>Pb>Cu,Cd的生态风险较大;3种金属在矿区土壤中均以残渣态为主,Cd的可交换态、Cu的有机结合态是几种金属中最高的;土壤的p H值是影响元素形态的重要因素,根据重金属种类的不同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各元素的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均与土壤中金属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与总量的相关性与元素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R型聚类分析法对尽可能多的影响雷灾易损性的因子进行了筛选,确定100 k A以上平均地闪次数、地闪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区域生命易损模数5个因子为依据变量,用欧氏距离计算各样本的相似性测度,应用Q型聚类中的Ward’s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采用迭代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相互验证,最后对贵州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结果进行解释和证实、绘制雷灾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贵阳市雷电灾害的易损性最高,属高风险区,安顺市、六盘水市属中等风险区,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属弱风险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9—2011年马鞍山地区4个观测站53年的逐日人工雷暴观测资料,通过surfer软件绘图计算、经验正交分解(EOF)、建立时间序列以及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马鞍山雷电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马鞍山雷暴日数呈现东西部、南部偏多,中北部偏少的特点,时间分布上雷暴日数呈下降走势,其气候倾向率为-5.3/10a,季节性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雷暴期有延长的趋势,日变化规律十分明显,午后13时至夜间为雷暴出现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
湘黔汞矿区土壤汞的化学形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湘黔汞矿带内典型矿区土壤为对象,基于BCR三步法和氢化发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研究了湘黔汞矿区土壤中汞的形态含量及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汞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有机-硫化态,酸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所占比例较少,各形态汞的分配系数依次为:残渣态(85.77%)>>有机-硫化态(12.44%)>>Fe-Mn氧化态(0.93%)≈酸交换态(0.86%);土壤中各形态汞含量与砂粒含量正相关,与粘粒含量负相关,并随土壤pH升高而增加;各形态汞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垂直空间上体现为表层土壤中的含量高于亚表层土壤,水平空间上表现为随着与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含量急剧降低,并因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区域不同而差异明显.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源输入性汞污染对矿区土壤中汞的环境毒性和污染特征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顾会  赵涛  高月  孙荣国 《地球与环境》2022,50(4):506-515
以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某典型铅锌矿区为研究对象,测试了土壤中Pb、Zn、Mn、Cu、Cd、Hg、As的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PN)和地累积指数法(Igeo)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土壤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Pb、Zn、Mn、Cu、Cd、Hg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0.69、1.51、0.89、0.99、0.21、15.36、0.36倍,其中,Cu平均含量与背景值接近,Zn、Hg平均含量均超过背景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Pb、Zn、Mn和Cd在尾矿堆积区含量较高,Cu、Hg和As含量较高的区域分别为尾矿堆积区下游村寨、尾矿堆积区农田和尾矿河流区下游河流分支口。Pb、Zn、Cd、Hg和As为强变异(CV>0.30),空间异质性强,可能受人为来源控制。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发现,研究区土壤Hg处于较高生态风险等级,是生态风险的主要贡献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铅锌矿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Pb、Zn、Cd复合污...  相似文献   

17.
18.
1 化工专用线化工罐车停放现状 齐鲁石化储运厂铁路线正式投用于1987年5月,东接东风站,西接湖田站。现有铁路牵引动力设备DF7A型内燃机车6台,东风7G型机车1台,机车最大功率为1840kW,主要负责厂内调车作业和取送车作业。目前储运厂在用自备罐车445辆,其中:G60 151辆;G60(甘油、环氧)16辆;G11 189辆;G17 40辆;GY 49辆。运送的液体化工产品有苯类、醇类、石脑油、轻油、焦油、液化石油气等。  相似文献   

19.
分析评价了斗篷山 剑江风景名胜区水质现状,论述了景区水质在该风景名胜区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改善水体水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为对象,着重研究了该区小生境的类型、特征和组合,小生境小气候特征及植物对小生境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小生境类型主要为石面、石沟、石缝及土面。小生境组合类型主要为石面型,石面土面型及石面石沟型,其中石面型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同小生境的严酷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石面土面石沟石缝。各小生境的恶劣程度均随着石漠化的进行而增加。研究区植物主要生长在石面石沟中,若以各生境中单位面积的平均株数而言,植物对小生境资源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石缝石沟土面石面。随着石漠化的进行,各小生境株密度基本上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