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濑户内海沿岸海域,经常发生赤潮,这已经构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赤潮是在水温、水流、日照等条件综合作用下,赤潮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的结果。赤潮是怎样产生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说海水中大量存在赤潮浮游生物的营养源氮,有机物、磷等,这些是赤潮产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事先知道赤潮的发生,并将其灾害控制到最小限度,最好是用仪器测量海水中氮、有机物、磷等所谓富营养化成份的含量。基于这种想法,沿岸海域的各地自治团体等单位,定期地派出船只采集海水水  相似文献   

2.
赤潮,又称红海潮,它是一种灾害性海洋污染现象。据有关资料记载,人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领教过赤潮的危害。每当赤潮来临时,海面上就如同铺上一层红色、褐色或粉红色的毯子,从外观上看似非常美丽,但对海洋生物来说,却是一场灭顶之灾,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佛罗里达沿岸海域几乎每年都有赤潮发生,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是发生在1946年的裸甲藻赤潮,当时造成了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的大量死亡,就连海龟、海豚也不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深圳近岸海域(大鹏湾北部和东部沿岸、大亚湾西部沿岸、深圳湾西北部沿岸及珠江口东南部沿岸)四个海区氮磷营养盐近30 a变化趋势,统计了各海区历年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总面积,并对氮磷营养盐含量和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近岸海域氮磷营养盐污染状况为东优西劣的趋势,东部海域水体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而西部海域水体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部分年份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赤潮发生次数以大鹏湾最高,深圳湾次之,累计总面积以深圳湾最大,珠江口次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IN、PO4-P与四个海区赤潮发生次数、累计总面积均无显著相关性,而NH4-N、NO3-N分别与大鹏湾和珠江口海域赤潮暴发次数、累计总面积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国外赤潮调查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量富含氮、磷等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入海洋,使某些水体交换差的河口、海湾区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统称为赤潮。现已查明,世界上有150多种浮游生物能形成赤潮,多数为甲藻。赤潮除对渔业危害很大外,还可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世界上普遍重视赤潮的研究,在发生的海域进行大量调查,并对其发生机制、防治、预测预报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概况简述如下。 一、国外赤潮发生与危害概况近20年来,世界各地发生赤潮的事件剧增。如美国的佛罗里达沿岸,1916—1948年间只  相似文献   

5.
香港位于北半球温度区,其水域过去很少发生赤潮。但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加重,赤潮不断在香港沿岸海域发生,所产生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了香港地区渔民的生计。香港的第一次赤潮发生在1971年,在以后的5年中,又发生了7次以上。从1980年起,赤潮发生的次数迅速增加。1986年夏季的一次赤潮,使120吨的鱼类死亡。赤潮的危害波及到了香港地区一些重要的鱼类养殖区。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海海域赤潮发生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我国东海海域近年来赤潮发生年际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2000~2006年赤潮年发生次数及年累计发生面积进行分析比较,着重分析了影响东海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长江口营养盐含量的变化趋势、长江口营养盐含量与东海赤潮现象的关联.结果表明,东海赤潮发生频率最高,且年累计发生面积位于我国海域之首;指出营养盐含量的年变化量对东海赤潮发生现象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赤潮     
1.赤潮的研究状况 1.1 已往的赤潮研究从前所谓赤潮,是指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们与水库等淡水里发生的“水花”现象有所区别。但是,最近淡水水域的“水花”现象也称为淡水赤潮。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不一定都呈现红色,除去夜光藻(Noctiluca mitiaris)和红海赤毛藻(Trichodesmium)等外,蓝把其它微生物分别呈现的黄色、褐色、黑绿色等各种颜色也称为赤潮。因此,“赤潮”一词便缺乏科学性了。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不仅  相似文献   

8.
赤潮生物毒素及其对鱼类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70年代以来,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日本和美国。赤潮的发生,对水产资源危害极大。1971-1973年日本发生一次赤潮,使养殖的(鱼师)和对虾大量死亡(1)。1968年英国沿岸玉筋鱼和裸玉筋鱼因摄入原膝沟藻(protoganyculax ta-mermensis)引起大量死亡(2)。美国佛罗里达沿岸赤潮期间,赤潮生物毒素杀死大量的鲶、鲻和鳗等(3)。White(4)曾报道,1976年和1979年加拿大芬迪湾的大西洋鲱鱼(Clu-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区域。然而,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陆源污染物随间排海,沿岸水域形成“黑潮”、“赤潮”致使我国近海海域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了海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85~1987年夏季,大连湾发现国内首次记录赤潮种——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本文记述了该种赤潮时的适宜生态特征,并指出大连湾海域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程度。为控制沿岸排污和深入研究该种赤潮机制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 2 0 0 0年 5月 2 4日至 6月 7日对象山港口门附近海域由原甲藻和多甲藻引发的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的资料 ,用相关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赤潮发生时各水化要素间的关系 ,分析了象山港海域富营养化的程度、范围、形成原因及其与赤潮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赤潮发生期间 ,水体中赤潮生物———原甲藻数量与溶解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多甲藻和裸甲藻数量与无机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可见此次赤潮是以无机氮为营养盐主要限制因子。象山港海域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现象 ,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深圳近岸海域环境状况近10a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深圳市2000~2011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分析了深圳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赤潮发生情况和沉积物质量。结果表明,深圳近岸海域污染状况总体有加重迹象;赤潮发生先降后升,最近几年变化平缓,发生区域以大鹏湾居多。赤潮引发种以甲藻居多,并逐年增加;沉积物东部海域优于西部,质量同样有下降趋势。深圳近10 a来快速增长的经济带来的大量陆源污染可能是深圳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赤潮是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 ,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自然现象 ,江河、湖泊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 ,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赤潮并非都呈红色 ,由夜光藻、无纹多沟藻等形成的赤潮呈红色 ,赤潮也是由此得名 ;而由绿色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绿色 ,由淡红束毛藻引起的赤潮呈黄褐色 ,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则呈红褐色。现已知的赤潮生物种类达六十余种 ,其分布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藻类植物甲藻门有二十多个种类能引起赤潮 ,其中夜光藻、短裸甲藻、原甲藻以及多边膝沟藻等最为常见 ,而夜光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发生赤潮的…  相似文献   

14.
对近年来福建北部海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应急跟踪监测资料及赤潮发生海域的生态浮标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最适水温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8.2~25.2℃、29.7~32.2‰;赤潮发生前期大气压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赤潮持续期间风速较小,偏南风为主;在富营养化和贫营养化的海域都有发生该藻种的赤潮,特别是存在磷限制赤潮海域.赤潮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硅藻与甲藻之间的演替,赤潮发生期间时常伴有高密度的有毒甲藻.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50—2020年的赤潮公报等数据,采用GIS方法分析了中国近岸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赤潮优势种演变.结果表明,过去70年中国近岸海域赤潮事件共发生1701次,累计赤潮面积超过25万km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赤潮高发期主要在4—8月,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最多,累计面积最大.赤潮发生月份由南到北呈季节性变化趋势,南部海域赤潮发生月份要早于北方.赤潮事件主要以180 km2以内的小面积赤潮为主,大部分在11 d以内.赤潮高发区集中在河口、海湾、港湾及污染排放量较大的海域.诱发赤潮次数较多的赤潮优势种包括夜光藻、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等.其中,夜光藻、中肋骨条藻和米氏凯伦藻在中国近岸海域均有分布,而东海原甲藻均发生在东海海域.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一年四季均具备生长条件,米氏凯伦藻和东海原甲藻则在5—6月最为频繁.海水水质状况分析表明,中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海水水质污染程度密切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发生月份也与温度和盐度相关,赤潮优势种的季节性生长和空间分布可直接影响中国近岸海域的赤潮发生规模.  相似文献   

16.
1.赤潮与其灾害 1.1赤潮的发生 所说的赤潮,一般是由于某种浮游生物迅速的繁殖,使海水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然由于海面和湖泊的浮游生物的繁殖而引起水的颜色变化也不例外。 本文主要讲的是沿岸,内湾的赤潮,虽然  相似文献   

17.
于2006~2007年之间采集浙江省温州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水温较高的夏季,调查期间共发生赤潮2起,分别出现在2006年8月和10月.甲藻赤潮仅在春季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硅藻赤潮对N的消耗较大,甲藻赤潮对P的消耗较大.南麂海域合适的温度、盐度、丰富的N、P营养盐以及营养盐的及时补充是该海域浮游植物丰度较高和赤潮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赤潮的研究动向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现象日益频繁,对海洋水产以及整个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该文研究了海域赤潮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和赤潮生物毒素在食物链的传递,富集作用及其有关机理问题,探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地球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以及寻求海洋赤潮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及东海赤潮海洋环境特征综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东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赤潮频繁发生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和研究追踪,分别从东海赤潮的生物化学、物理海洋和地质沉积三大方面对其爆发的海洋环境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具体涉及浮游藻类密度、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海洋温盐流、地貌沉积八个分项的解释,从整体上对长江口及东海赤潮生消演变的海洋环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的认识赤潮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国际上对近岸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研究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岸赤潮发生的控制原理与技术手段。同时提出,在加强近岸水体赤潮发生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要将流域、河口与近岸海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且,考虑近岸海域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生态系统演进的不确定性,不仅要加强近岸海域生态治理修复,还需注意加强近岸水体水质的监控,预防赤潮的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