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泰晤士河水质,英国制成自动推进充氧船。充氧船每天可往泰晤士河中充氧30吨,每秒可清洗2000升河水。充氧船的能量和推进,由3个3000千瓦的柴油交流发电机提供。空气制氧,建立在特种吸收剂原理上。由“压力旋转吸附”装置,从空气中制取含93%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定不同的进水方式、曝气量、悬浮填料投加比,对比研究了MBBR工艺中三种曝气方式——均匀曝气、渐进曝气、单侧曝气的充氧效率,并且运用Matlab软件,采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测试条件下的饱和溶解氧浓度Cs和氧总传质系数KLα。得出:投加悬浮填料能明显提升原有曝气方式的充氧效率,但首先须保证填料在水中有一定活动强度,否则反会降低充氧效率;均匀曝气本身的充氧效率最佳,不过由于需要更大的气容比来带动填料运动,运行成本高于另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填埋场最终覆盖层(以下简称"覆盖层")中的氧气含量是影响甲烷氧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空气热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呼吸型覆盖层技术,构建了利用垃圾堆体与外界环境的温差而实现覆盖层自充氧的热动力自充氧装置,并优化了其空气/氧气充气效率.结果表明,导气管路内空气流速(v)与温差(ΔT)呈线性关系(v=0.0281ΔT-0....  相似文献   

4.
苏州河充氧船运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市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中建造了一艘充氧能力为150Nm3/h的充氧船,作为工程性试验和辅助消除黑臭的手段。本研究在分析苏州河水体DO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首次在国内提出大型充氧船运行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充氧船的充氧效能。该方案对国内其它河流污染治理中充氧船的应用与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1995,(3):32-33
节能曝光设备──ZY型自吸式涡轮充氧机一、前言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都需要充氧,目前一般多用鼓风机曝气,鼓风曝气噪音大,设备繁杂,包括鼓风机,管道、阀门、曝气头等,投资大,维护困难。80年代国外出现充氧机代替鼓风曝气系统,该机构造简单,维护方便,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充氧压铸工艺的特点和工艺参数,综述了充氧压铸工艺的应用概况。随着汽车工业对高质量铸件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新的压铸工艺正在汽车铝轮毂等铸件生产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四种填料充氧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装有不同填料的四个反应柱进行了清水充氧性能试验及机理研究,试验采用氧总转移系数(KLa)、氧气转移率(dC/dt)、充氧能力(RO)、氧利用率(EA)、充氧动力效率(EP)五项指标进行充氧性能评价.研究认为填料能够显著提高曝气设备的充氧性能,与空白柱相比,浮石填料柱的5项评价指标均提高了31%,陶粒柱1、陶柱柱2和陶粒柱3则分别提高了7%、19%和17%,浮石填料柱的充氧性能明显优于其它填料柱.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等温层曝气器曝气室内气泡—水接触界面的氧传质过程,确定了表征氧传质效果的各项参数,在双膜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等温层曝气充氧动力学模型及其解析方法.应用本模型预测了美国Prince湖等温层曝气器的充氧效果.根据等温层曝气充氧动力学模型的预测结果,随曝气量的增加和气泡直径的减小,氧总传质系数和氧传质速率均增大;随曝气量和气泡直径的增大,曝气效率下降.在等温层曝气器结构固定的情况下,减小气泡直径和增加水深均有利于改善曝气室的充氧效果,尤其是当气泡直径达到μm级别时;当曝气量超过一定临界值0.06m3/s时,曝气室的充氧效果略有削弱.根据曝气量对氧传质速率、曝气效率和单位时间内曝气室的充氧量的影响特性曲线,可确定等温层曝气器的优化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9.
充氧工程作为河道湖泊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的工程措施之一,涉及环境工程与生态学学科的理论知识。本文介绍了关于对河湖充氧的理论依据及其适用性,分析了充氧工程的计算要点,并对河湖充氧工程合理性的确定进行了探讨。文中也提出了对充氧曝气措施实施的具体建议,为河湖水环境的治理与水生态的修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鼓风曝气充氧性能与曝气器水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似原理,建立曝气器清水充氧性能与曝气器浸没深度变化的数学模式,为曝气器充氧性能科学预测和曝气工艺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常温下小直径的水珠表面水分子趋向于向空气中蒸发,而水平面则蒸发速率较低,对与其表面接触的空气中物质具有表面粘附效应。研究了水表面对空气中几种主要有害物质的粘附与沉降到水中的净化作用。建立了一个产生大面积水表面的装置,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高效的将空气中的甲醛、氨气和PM2.5颗粒等有害物质攫取和沉降到水中,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此净化方法不仅具有简单、成本低、空气净化效果好的特点,而且沉降到水中的有害物质容易作为废水进行无害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污水管道内硫化物的产生和逸散常引起恶臭、中毒和管道腐蚀等一系列管网问题,曝气充氧可以作为一种较为适用的控制污水管道内硫化氢产生和累积的方法.针对曝气充氧控制管网液相硫化物的方法,通过实验室批量实验,研究不同曝气条件对管道液相硫化物累积、碳源消耗等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充氧主要通过氧化硫化物实现对液相硫化物浓度的有效控制,硫化物累积、碳源消耗受间歇曝气频率影响显著,相对间隔较短的充氧曝气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液相硫化物累积,并且消耗较少的有机碳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太湖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小、除磷脱氮效率高、管理简单、运行和建设费用低的要求,研发了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并进行了工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跌水充氧接触氧化的设计及运行参数;接触氧化池内采取弹性填料与组合填料以1:1的比例混合装填,平面布置密度为45根/m2时,可使微生物量与跌水充氧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相邻两池间经济有效的跌水高度为0.5 m;竖缝间距5 cm的挡板对水流的分散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充氧效果;水力停留时间越小充氧效果越好,但由此带来的污染物负荷升高又会使污染物去除效果下降,故水力停留时间宜取2.4 h左右.  相似文献   

14.
自然充氧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欣 《环境工程》2016,34(10):35-38
研发了一种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好氧单元采用"跌水+散水+拔风"自然充氧设计,从而减少了机械曝气,降低了运行成本。实验在北方的秋冬季节进行,考察了自然充氧效果和替代机械曝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然充氧可将厌氧出水ρ(DO)从1 mg/L提高到3 mg/L以上。实验设置2种曝气方式,分别为单独机械曝气(0.2 m3/h)和50%机械曝气(0.1 m3/h)+自然充氧,结果表明装置处理性能基本无差异,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和86%,NH3-N分别为57%和54%,TP分别为40%和49%。  相似文献   

15.
通常,净化水所用的臭氧,是从空气中产生的,然后引入水中,起净化作用。Membrel臭氧净水法的独创性在于,直接利用水中产生的臭氧净化水。  相似文献   

16.
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石英砂表面铁锰复合氧化膜催化氧化去除地下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关键因素.在中试实验条件下,采用在滤层底部和底部1/3处充氧的方式以满足氧化高浓度氨氮所需的溶解氧浓度.结果表明:充氧后,活性氧化膜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充氧前的1.5mg/L明显提高.当滤速为8m/h,底部和底部1/3处充氧时,氨氮的最大去除浓度分别提高至3.7,4.3mg/L.由此可知提高溶解氧浓度能充分地发挥活性氧化膜的催化活性,大幅度地提高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此外,用SEM和EDS对充氧前后氧化膜进行微观表征,发现氧化膜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一、前 言 利用两相生物流化床进行好气性处理时,床中生物反应所得氧量取决于回流量的大小和回流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如以空气作为氧源,常压充氧时,回流水一次带入床体的氧量较少,为满足床中生化反应需氧,必须依  相似文献   

18.
污水厂微孔曝气系统工况下充氧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无锡芦村污水处理厂四期曝气池为研究背景,采用尾气法测定了微孔曝气头在实际污水厂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充氧性能参数,与理论清水中该值比较,评价曝气头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在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不同廊道分布的曝气头氧传质性能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廊道的曝气头在一天内的氧传质能力变化不大.与清水条件相比,实际工况下曝气池中的微孔曝气头充氧性能下降较大,其中氧传质系数KLa、充氧能力OC和氧利用率Ea分别下降了43%、57%和76%.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氧化钩工艺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国内开发研制水平轴曝气机的单位日益增多,因此建立较为统一、合理的水平轴曝气机性能指标、测试程序以及数据处理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充氧性能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论述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对处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了讨论说明。这些内容对国内开发研制氧化沟水平轴曝气机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大陆 《环境工程》1991,9(6):14-18
微孔曝气是一种高效的曝气方式,缺点是微孔容易堵塞。本文在与多孔管曝气进行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微孔曝气的氧的总转移系数、充氧效率、搅拌能力、微孔的堵塞程度、再生方式和空气的净化手段等进行了探讨,为在焦化水的生化处理工艺中推广应用微孔曝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