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青海海西地区13个气象站降水量、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日数等气象资料以及雪灾灾情资料,分析了海西地区雪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9年海西地区雪灾总频次呈弱减少趋势,减少趋势为0.0115次/a;后冬雪灾发生次数最多,占比达75.9%,初春发生次数最少仅为2%;雪灾发生频次最高的地区位于海西中东部,占雪灾发生总次数的68.2%,西北部地区为18.2%,西南部地区为10.6%,柴达木盆地最少为3%;不同程度雪灾均有发生,轻度雪灾发生次数最多,特重最少;柴达木盆地是全区雪灾风险较低至最低的地区,海西东北、西南地区是较高至高风险地区,其余地区属于中等风险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静海国家气象站1960~2019年日最高气温资料对静海高温天气发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年际变化规律、时间演变特征,利用Mann-Kendall法对高温日数、年最高气温进行趋势检验;构建了日高温发生概率的“钟形”曲线模型,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日高温发生概率序列的主要分量,构建了基于傅里叶级数的日高温发生概率简化模型。结果表明:1960年至1996年静海年高温日数呈下降趋势,1997年开始年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而年最高气温无显著的上升趋势;静海高温天气过程主要为持续1~2天的过程,近20年高温热浪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近60年高温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明显;模型较好的模拟了日高温发生概率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降尘部分反映大气污染情况,是土壤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分析其分布特征并探明其影响因素将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通过对2004~2015年青海省河湟谷地3个大气降尘监测点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河湟谷地降尘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降尘量由2004年的601.9 t.km~(-2)下降至2015年的313.8 t.km~(-2);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最大,秋季最小,采暖期高于非采暖期;3个站点降尘量大小顺序为:西宁市海东市平安区同仁县。  相似文献   

4.
利用格尔木地区1971—2020年冻土资料分析年和四季冻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不明显减小趋势。呈现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四个阶段。春季最大冻土深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秋季和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均呈减小趋势,秋季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冬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冻土日数逐年呈减少趋势,2014年后冻土日数减少明显。春、秋、冬季平均气温从1971—2010年逐年代升高,导致各年代冻土深度、冻土日数也逐年代减少。冻土初日逐年代推迟,冻土终日逐年代际提前。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K检验法对1961—2018年柴达木盆地9个站点的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相对湿度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夏季相对湿度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以0.18%/10a的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秋和冬季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而夏季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夏季的6~7月及秋初的9月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均为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地在1983年相对湿度发生了突变;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平均气温和降水日数,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日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青南地区1961~2017年1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7年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域性差异。结果表明:青南地区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反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较小强度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21世纪以来的近10多年是降水量最充沛、强度最强的时期;降水变化呈现季节性差异,除夏、秋两季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各季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增幅最大;降水强值区位于澜沧江源区南部和黄河源区,弱值区位于长江源区北部;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突变增加发生在本世纪初;三代表源区中长江源区降水条件最差,黄河源区居中,澜沧江源区最理想,但长江源区为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长速率最快的源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4年~ 2009年逐月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中山站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平均气温四季均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为-0.003℃/a~-0.46℃/a,冬季气温降幅最大,秋季降幅最小;年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03℃;年极端最高气温呈逐年下降趋势,降幅为-0.4℃/a,年极端最低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升幅为0.2℃/a;年平均气温、极昼平均气温日变化呈升温趋势,升幅分别为0.04℃/a、0.01℃/a,极夜平均气温表现为弱的降温趋势,降幅为-0.002℃/a;年平均气压、极端最高气压、极端最低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最小相对湿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平均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2004年2月~2009年11月大风日数共出现了835d,年大风日数均在100d以上;最大风速最大值为31.5m.s-1、极大风速最大值为39.1m.s-1,均出现在11月;年最多风向频率为49%~64%,以NE、E为主.  相似文献   

8.
在人水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协同学理论对人水系统中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3个子系统设置序参量;结合信息熵原理,构建人水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并将此模型运用于人水矛盾突出的河湟地区,用以科学地表征该区域人水关系的状态。结果表明:2005年河湟地区3个子系统协同度普遍较低,到2017年子系统协同度有了明显增长;在人水系统演化过程中,其有序度缓慢增长,证实河湟地区人水系统的演化整体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降水作为高海拔气候敏感因子之一,其对植被生态分布格局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兴海地区1961~2015年实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雨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8d/10a,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 19d/10a和0. 17d/10a,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中雨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另外,冬半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 1mm/10a;冬半年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3d/10a,冬半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兴海地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根据长江源地伍道梁,托托河两站,黄河源地玛多站分析了近40年江河源地气温、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地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暖趋势,黄河源地温度变化倾向率大于长江源地。黄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变化,即最低气温趋向上升,而最高气温却趋向下降。长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不存在非对称变化,但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两地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长江源地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黄河源地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江源地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黄河源地降水增加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例,研究玛纳斯河流域上游近50年径流与气候的变化趋势。根据玛纳斯河流域上游肯斯瓦特水文站(1959-2010年)和煤窑水文站(1980-2007年)系列径流量及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五年滑动平均以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玛纳斯河流域上游气候及径流量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上游气温、降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煤窑水文站增加趋势比较明显;2由于受气温和降水量增加趋势的影响,近50年玛纳斯河径流量也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3径流量从1997年开始发生突变,在2002年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进入丰水期,表明近50年玛纳斯河流域气候呈现由冷干向暖湿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50~2000年青海省雪灾灾情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搜集了1950~2000年青海省的雪灾灾情资料,就历年受灾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受灾的月份、死亡牲畜数等各项雪灾灾情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死亡牲畜数量划定了历年雪灾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的县(市)数、历年最深积雪记录、历年死亡牲畜数、雪灾等级都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趋势;1950~2000年青海省受灾县(市)遭受较大雪灾的周期约为3a;青海省雪灾覆盖月份多但集中于冬、春季节,春天雪灾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冬季;在空间变化上,雪灾以及牲畜的死亡大部分位于青海南部高原、共和盆地。  相似文献   

13.
陈宏松  何生录  李兴  祁玉佳 《青海环境》2022,(4):200-204+213
综合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滑动标准差等方法,基于对1961—2020年长江源区的玉树、曲麻莱、清水河、五道梁、沱沱河5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长江源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和不同量级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年降水量与平均降水日数分布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均呈波动增加趋势。(2)M-K检验结果显示,长江源区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在2007年;降水日数无明显突变现象;降水强度的突变时间在2001年。(3)季节降水百分率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小。(4)降水百分率变率夏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小;夏季降水相对变率最小,冬季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5)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贡献率而言,小雨(雪)最大,中雨(雪)次之,大雨(雪)以上量级最低,说明长江源区降水量及降水日数的变化主要是受小雨(雪)降水量级和日数的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观测站1961—2017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的方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格尔木市近57a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57a来,格尔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最低气温增温最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率最大。年代际变化中最低温度是历史温度升温最快的一项。最高温度在199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近57a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mm/10a。季节变化中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年代际中表现为21世纪降水量增加最明显。降水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冬夏比春秋增加略多,夏半年和冬半年气候倾向率均为0.6d/10a,说明57a来降水日数无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变化一致,且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15.
利用秦皇岛市1954—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63 a来秦皇岛市年、季、月自然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5.5 mm/10 a;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呈增加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1月、2月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7月—10月呈减少趋势,2月—4月、11月—12月呈增多趋势。年雨日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减少3.05 d,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变化不大,夏、春季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变化不大。由上可知,年降水量和雨日的同步减少是秦皇岛市近63 a降水变化的明显特征,因此,秦皇岛市自然降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夏、秋两季变干明显。  相似文献   

16.
基于MODIS数据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君  宋挺  庄严  吴蔚 《四川环境》2014,33(5):27-33
利用EOS/MODIS遥感影像数据,采用蓝藻水华分级评价方法和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分析方法,对2010年~2013年不同级别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太湖蓝藻水华预警、监控、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 2010年~2013年,全太湖共发生蓝藻水华354次,其中小型水华发生次数最多,蓝藻水华级别越高,发生次数越少.(2)年际变化上,蓝藻水华发生次数总体趋于平稳,蓝藻水华发生呈现“小型多发、中大型少发、重大型偶发”趋势,蓝藻水华发生规模呈显著缩小趋势.(3)月际变化上,蓝藻水华主要发生在8 ~10月,8月和9月尤其是太湖蓝藻水华的高发月份.发生规模上,4~6月蓝藻水华发生规模较小,7月开始规模逐步扩大,到9月达到顶峰,10月规模有所缩小.(4)空间变化上,太湖西部沿岸是太湖蓝藻水华首次爆发最频繁的水域.从空间分布频率来看,太湖西部沿岸区尤其宜兴沿岸是蓝藻水华爆发频率最高的水域.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70—2013年秦皇岛市5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距平百分率、线性趋势法分析了近44 a秦皇岛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秦皇岛市年总雨日数和各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秦皇岛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自北向南,呈现"多—少—多"的分布特征,北部山区青龙和南部沿海昌黎为多雨日中心,各站年总雨日数和小雨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省腾冲市气象站1971—2014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测、Morle小波等方法分析了该市气候变化特点和及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显著的突变升高,年降水日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显著的突变减少。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低)气温、年平均最高(低)气温、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分别存在4年、26年、8年、14年、8年、3年、8年的主周期变化。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4年年平均气温仍将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量仍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问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20.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