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基于验证良好的秦皇岛河流-海岸一二维耦合数学模型,探讨了洋河水库泄洪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由于水库COD浓度略高于近岸海域COD标准浓度,但远低于河道水体COD浓度,水库开闸放水初期,河口海域COD日平均浓度和超标面积较泄洪前有所增大,此后随着水库的不断泄洪,海域COD日平均浓度和超标面积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海域水质较泄洪前得到明显改善。在相同水库放水COD浓度下,泄量越大,携带水库下游河道的污染物入海越多,海域COD日平均浓度超标面积越大,且泄量与超标面积间服从线性函数关系。在污染物入海通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小污染物入海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2.
小清河入海口近十年水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范新凤  韩美  王磊  李秀萍  周璟 《环境科学》2020,41(4):1619-1628
根据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体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选取13个污染因子,利用污染指数评价法、相关系数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对入海径流水质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影响水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小清河入海口水质呈好转状态,污染状况大大减轻;不同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有所差异,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污染物超标情况最严重,磷类污染物次之,其他污染物基本符合Ⅲ类水质标准;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砷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磷、硝酸盐氮以及重金属中的铜、镉、铅、锌、汞和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污染物排放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小清河水质整体上较差的主要因素,污水处理率的提高以及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小清河水质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温度、日照时长、降水和瞬时径流等气候和水文因素也间接影响小清河入海径流的水质.  相似文献   

3.
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是保障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的科学依据。以银川市灵武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灵武东沟入黄口断面水质达标要求,建立"控制单元划分-水环境问题诊断-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关系建立-水环境容量核算与分配-污染管控"系统体系,进行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研究区水文、行政区划及污染源分布情况,划分3个控制单元; 2)水环境问题诊断结果显示氮浓度超标严重,枯水期污染物浓度高,工业为主的点源为重点控制污染源; 3)首要超标污染物NH_4~+-N的污染排放与水质响应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单元NH_4~+-N的许可排放量为384. 32 t/a,小于入河排放量,需进行入河排放总量控制; 4)采用污染贡献分析法进行总量分配并基于分配结果提出"污染源系统控制-河道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水量保障与优化-综合监管"的污染减排方案,最终实现了水环境容量体系在研究区的建立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胶州湾COD、N、P污染物浓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在已建潮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胶州湾三维变边界污染物平流-扩散模型,模拟了胶州湾COD、N、P污染物现状浓度分布。结果表明,胶州湾主要污染因子为N,海湾东北部污染较为严重,东岸形成一条狭长的带状污染区,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本文统计了COD、N、P超标面积,N超一类水域面积为253km^2,占整个胶州湾面积的64%,COD和P大部分水域满足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模拟结果可为胶州湾水质管理、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均值型综合参数功能超标评价模型对太河水库流域主要地表水体的水质进行评价,确定主要控制污染物,并通过对污染源的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污染现状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冶湖2000-2009年地表水质评价及污染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冶湖三部分水体2000-2009年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大冶湖水质进行评价;并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灰色预测数学模型,通过已有的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及有效性,运用该模型对大冶湖未来5年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09年三里七湖,内湖COD、BOD5、NH3-N和TP浓度均超出水质保护标准限值,外湖4项污染指标部分年份超标,其中,三里七湖水质最差,在2004、2005和2008 3个年份实际水质类别为劣Ⅴ类;(2)灰色模型预测结果表明,3个主要水体主要污染物:COD、BOD5、NH3-N和TP浓度基本呈上升趋势,仅三里七湖的TP、BOD5和外湖的NH3-N存在小幅下降。此预测结果对大冶湖水污染控制规划、污染物总量削减及湖泊保护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二维随机水质模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污染物在水流中的扩散迁移过程受水温、局部流速与流向及河道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排污口下游处任一点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均是一个波动变化的量,而不是恒定值。显然,要精确地描述这种波动与变化,确定性模型已不合适,必须依赖随机水质模型的建立。为精确地描述与模拟水库建成后长江干流的水质变化趋势,建立了二维随机水质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核技术评价水质重金属污染的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技术和正交试验法,对含Pb、Cd、Cr和As的不同浓度组合的模拟废水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徽核率与对照的微核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当污染指数<1.68时,水质基本没有受重金属污染物污染;当污染指数≥1.68-<2.98时,“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未超标;当污染指数≥2.98-<4.90时,污染物含量亦未超标,但已有1种以上污染物含量达到农用灌溉水质二类标准;当污染指数≥4.90-<5.38时,有1种或2种污染物含量超标;当污染指数>5.38时,至少有3种污染物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9.
李可芳  孙静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29-131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影响区水质同步监测及污染源的调查,本文对库区内长江干流、支流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长江干、支流水质中除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超标外,部分支流的有机物也严重超标,说明长江干、支流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针对库区长江干流超标项目和污染源调查情况认为,对库区内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三峡库区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赵海生  乔俊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60-62,101
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丹河晋城段在2006年-2010年间6个断面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6个断面水质在2010年均能达标,各类水质污染物中,氨氮在丹河晋城段超标范围最广,超标程度较深,是影响丹河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同时应用Speraman秩相关系数法对丹河晋城段6个断面在近5年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丹河晋城段6个断面中水东桥和后寨两个断面水质呈显著好转趋势,其它4个断面水质变化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化学质量平衡法在水体污染物源解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是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本实验模拟静肪水全点源恒流排放的条件,各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行为,建立扩散经验模型来验证化学质量平衡法是否适用于水全污染物的源解析。做污染物浓度-距离曲线可预测各污染物的扩散行为;由同一污染源中污染物扩散方程的比较来确定污染源“成分谱”随扩散过程的变化,再由受体的污染物浓度便可求出每一污染源对该受体的贡献度,除极个别点外,污染物浓度实验值与预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期间,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十四五”时期,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将逐步过渡到注重水质达标的管理阶段.为适应我国排污许可新的管理需求,研究了基于技术和水质相结合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其中,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核定主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核定产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污染物排放额度,确定其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限值;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核定需建立污染源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地表水水质达标为目标,计算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最终的排污许可限值为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和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的最小值.以常州为例,从常州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行业选取了两家化工企业A和B,核算其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采用水质模拟和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技术,计算了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分配到两家化工企业,作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结果表明:A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污许可限值分别为6.53和0.075 t/a,其中,CODCr的最终取值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NH3-N基于技术和基于水质的排放取值相同;B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放限值分别为11.60和0.17 t/a,最终取值均为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研究显示,基于水质的排许可限值受到企业自身和外部水环境容量的双重影响,应从严制定排污许可限值,既能达到企业行业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又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B-P神经网络在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神经网络应用实例的论证,探讨B-P神经网络应用于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可行性及其先进性.B-P神经网络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的预测较线性回归统计模式更为敏感,其预测值的绝对误差也比线性回归统计模式小.显示出其逼近精度高、训练学习速度快、对基础数据时间长度要求不高的优越特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域中生态修复措施对污染物降解规律的影响,建立了平面二维水流-水质计算模型.该模型通过采用特征有限元方法,在各种吸附性边界下均能保持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单调性;通过采用2阶龙格-库塔法求解上游源头浓度特征点的位置,使得模型在流线弯曲条件下的特征浓度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分区指定水流糙率与紊动粘滞系数、污染物扩散与降解系数,可以具体分析水域内各种水质改善措施的实际效果;通过典型算例,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为今后水生态修复工程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5.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高锰酸盐指数限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DMn(高锰酸盐指数)是一个反映地表水体受有机污染物和还原性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 对人体健康而言,CODMn一般不具备毒理特征,但ρ(CODMn)与经氯消毒后出水中消毒副产物浓度存在一定关联. 2007年典型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ρ(CODMn)调查结果表明了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总体状况,即:湖库型水源地ρ(CODMn)最高,平均值为(2.70±1.40)mg/L;河流型水源地次之,平均值为(2.49±1.26)mg/L;地下水型水源地ρ(CODMn)最低. 湖库型和河流型水源地的ρ(CODMn)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1—4月、11—12月较低,5—10月高,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地下水型水源地的ρ(CODMn)较低,并且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平均值为(1.11±0.81)mg/L. 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国内自来水厂主体净水工艺,建议我国饮用水源地ρ(CODMn)标准限值为4.0mg/L. 河流和湖库型水源地在不同月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4.9%~89.0%和81.0%~89.6%,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6%. 为提高饮用水源地ρ(CODMn)达标水平,应重点加强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基于正交设计-水质模拟-方案评价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方法体系,并应用于滇池流域.选择TN、TP作为总量控制指标,将滇池流域划分为6个子区单元,通过设计5水平(0%,5%,10%,15%,20%)6因素的正交试验表,得到25种不同削减方案;耦合EFDC模型模拟得到25种不同削减情景条件下湖泊水质的TN、TP浓度分布,计算各方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筛选符合中度富营养化标准(60  相似文献   

17.
排污权交易初始价格定价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益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Z2):380-382,400
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价格的合理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并使排污权交易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手段的最大效用。初始价格的确定依据应为结合排污权时限及贴现率下的不同污染物的社会平均污染治理成本,并兼顾区域经济发展、行业水平、企业公平等因素。文章从定价方式、时限、发布与调整机制、配套措施等方面研究排污权初始价格的定价方案;并以某市为例,通过调查排污量占全市排污量85%以上的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根据所研究的方案获得该市COD、SO2等排污权交易初始分配价格。  相似文献   

18.
数值分析三峡库区突发事故污染物运移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司鹄  毕海普 《环境科学》2008,29(9):2432-2436
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突发水污染事故对库区水质的威胁加大.基于对库区水质现状和污染危险源的分析和调查.运用物质迁移扩散理论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应用选择断面的流速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结果验证模型的精确度,数值模拟了突发水污染事故后物质在水体中的迁移扩散情况,研究事故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规律;并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设定污染物在水中的衰减参数,对采取相关措施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消减趋势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形象直观的动态可视化显示结果,对应急措施的方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为事故后相关处理方法和措施的采取及实施方式和地点的选择提供了决策支持,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提供辅助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选取黑龙江省源头水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EM数据对保护区内随机布设的水质监测点控制单元进行划分并提取单元内的相关指标建立监测点背景特性量化模型,基于量化结果提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监测方案,建立背景值数据库.选取研究区自然属性指标与空间属性指标,以空间叠置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背景值分区,最终将黑龙江省分为六大地表水水质背景值地理分区,并计算了各分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表征范围.表征范围显示:依据现行标准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内水质背景值已超出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因此,基于水质背景值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结果表明方法切实可行且优于单因子评价法.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制定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评价方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取黑龙江省源头水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EM数据对保护区内随机布设的水质监测点控制单元进行划分并提取单元内的相关指标建立监测点背景特性量化模型,基于量化结果提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监测方案,建立背景值数据库.选取研究区自然属性指标与空间属性指标,以空间叠置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进行背景值分区,最终将黑龙江省分为六大地表水水质背景值地理分区,并计算了各分区地表水环境背景值表征范围.表征范围显示:依据现行标准进行水质评价,保护区内水质背景值已超出Ⅱ类水质标准限值.因此,基于水质背景值研究成果提出了考虑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研究区,结果表明方法切实可行且优于单因子评价法.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制定背景值影响下的水环境评价方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