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丽华 《环境保护》2011,(18):43-45
我国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机构职能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监管制度、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估了河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结合评估结果,提出了促进河南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英国控制气候变化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十分关注,已制定出防止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本文对该方案做了简要介绍。在该方案中,到20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2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英国对各主要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和减排潜力作了详细分析,使该政策框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立法、市场,在协同作用方面存在的难题与短板以及《巴黎协定》确立的"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探索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全球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已经认识到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开始寻求可能的应对措施。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干扰的水平上”。要达到这个目标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这个目标浓度定为多少合适,不同浓度下的排放路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代价有多大,如何分配排放权才能体现”共同但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采取双重标准,忽视自己的历史责任,过分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失败告终。对此中国应有清醒的认识。在国内道路的选择方面,中国要继续走节能减排和“调结构”之路。在国内法律的制定方面,宜把气候变化的应对作为发展中的问题来对待,宜把主要的温室气体作为环境影响物质而非污染物质对待,并侧重于用经济手段予以对待。在国际谈判方法的采取方面,宜从人均、地均、本底责任三个方面维护自己的碳排放总量权益。  相似文献   

7.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6A):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社会的合作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拐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推动人类社会理念及技术的"跃迁".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中,世界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理念和对策,反映出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差异,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也因此各不相同. 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路径表述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路径"等概念,并试图推广给他国,然而这类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发展低碳的生产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内源性改善.发展中国家若一味遵循此种模式,追随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脚步,将使自己始终期待甚至依赖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抑制本国技术的发展,其后果只是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9.
《世界环境》2005,(6):27-27
本文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菲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1次缔约 方大会上的讲话。托普菲尔在讲话中对《京都议定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在削减温室气 体排放方面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他同时指出,世界各国都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各种规划、计划中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各国政府还应为全球环境基金补充财政支持,但这方面各国责任有所不同。托普菲尔还强 调,只有减少温室气体,并缓解气候变化,否则千年发展目标(MDGs)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杨轶婷  徐鹤  张毅 《环境保护》2021,49(12):11-16
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重突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协同控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我国源头预防体系的主体,需要将温室气体排放也纳入其中进行考虑,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期实现区域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总结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评体系的国内外实践的基...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1月21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气候变化专家Barry Baker博士应邀来到北京环境记者沙龙发表演讲。Barry Baker博士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对大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存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和自己的工作小组一起深入云南横断山区、青海长江源区以及西藏、新疆等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测量,以严谨、精湛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首届"东北亚中亚区域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亚和中亚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充分讨论,并形成重要研究结论。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和以色列等国20多个研究机构的7位科学院院士、9位研究所所长和20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认为,面对积极应对全球变化的国际态势,加强东北亚中亚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研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向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发出共同倡议。此次国际论坛对加强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科学问题与规律的国际合作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within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bate. The various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put forth by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re critically explored. Specific type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ies/projects in the forest sector are identified and examined in the light of the general, criteria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reas of compatibility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limate mitigation objectives and the minimum criteria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are identified and discussed. Emphasis is put on the problems of monitoring and verifying carbon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such projects given their impacts on pre-existing policy objectives on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policy interactions on assignment of carbon credits from forest projects under Joint Implementation/Activities Implemented Jointly initiatives are discussed.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regime must include an impact assessment on the criteria covered under other agreements such as the Biodiversity and/or Desertification Conventions. The actual carbon credit assigned to a specific project should at lea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criteria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 value of the impacts and/or the procedure to evaluate them need to be established by interested parties such as the Councils of the respective Conventions.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影响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它还对许多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进程构成颠覆甚至倒退的威胁.在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重点的同时,应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15.
The potential damag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are dependent upon the responses or adaptations that people make to their changing environment. By adapting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the mix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goods and services, choic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ther behavior, people can lessen the damages that would otherwise result.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daptation to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is described in the paper. The framework is also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the economic welfar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llowing for autonomous adaptation by private agents. The paper also briefly addresses complications introduced by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benefits of adaptation and irreversibility of investments in adaptation. When investment costs are irreversible and there is uncertainty about benefits, the usual net present value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the investment gives the wrong decision. If delaying an adaptation project is possible, and if delay will permit learning about future benefits of adaptation, it may be preferable to delay the project even if the expected net present value is positiv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ult for adaptation policy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对于全球的公众来说,气候变化一词恐怕还只是一个气象或环保的专业名词,没有多少公众对此熟知或关心,甚至在业界对它的科学确定性也仍有怀疑.如今,气候变化不仅被人们了解、关心.它早已成为了政界、商界、甚至是百姓的生活"谈资",更是成为媒体"热捧"的对象和"关键词".从巴厘岛谈判到最近结束的波兹南大会,仅从媒体的"狂轰滥炸"和各界的关注就能"窥见"其被热议的"一斑".  相似文献   

17.
大型灌区对保障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径流变化已经对其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挑战。该文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泾惠渠灌区渠首来水量、气象要素和灌区水量供需状况变化趋势,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讨了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泾河来水量和渠首引水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灌区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呈微弱减少趋势,灌溉亩次呈上升趋势,而灌区目前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弥补灌区渠灌水量不足,已造成了灌区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和枯竭,未来灌区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为此,灌区今后应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科学调控地表地下水水资源、涵养地下水源,增强灌区地表地下水资源的综合供水能力,加大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先进实用的田间节水技术等,以期为灌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滨海旅游是最传统的、主要的旅游形式,也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并且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通过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航空旅行、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做出贡献。可持续滨海旅游以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管理为基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滨海旅游模式与产品类型转变、旅游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协作等方面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和有效管理: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替代性旅游等新型产品;提倡降碳减排、发展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鼓励社区参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兴趣,尤其是探察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责任感和共识。这些措施将在规划-管理-监督-评估动态模型中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