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县与建湖县交界处发生Ms4.7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建湖县冈西乡五节跳村,即东经119°55′,北纬33°31′震中烈度为V度其面积达105km~2。V度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东方向的马荡—千秋断裂的展布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历史记载的地震破坏情况、现代形变测量资料、地震活动性分析和野外考察,~(14)C 年代测定等结果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北西向益都断裂为公元前70年诸城一昌乐7.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长约30公里。地震震中位于北纬118°41′、东经36°26′,震中烈度Ⅸ—Ⅹ度,震源深度15—37公里。  相似文献   

3.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是近六十年来上海遭受的最强地震波及,也是1932年以来南黄海海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后一个月内,上海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84次地震,震中密集在北纬32°18′—32°44′,东经121°28′—121°55′,长30公里,宽20公里,方向北60°东的椭圆形范围内。最大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整个地震序列总释放能量的89%,b值(最大拟然法)为0.67,一个月内的地震衰减系数为1.23,反映该地震属主震余震型。下面主要介绍这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4.
<正> 1987年2月17日11时03分27秒,在江苏省射阳、大丰附近发生5.1级地震。据江苏省地震局测定:微观震中为北纬33°34.7′,东经120°32.1′,震源深度约15公里。经观场考察,宏观震中在射阳县、大丰县交界的中路港附近,与微观震中大致吻合。这次地震,江苏省盐城市、淮阴市、镇江市、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等大部分市县有感。极震区烈度为Ⅵ度,面积约36平方公里,呈北东向张开的喇叭口,等震线向北西方向衰减较快,向南衰减较慢。  相似文献   

5.
<正>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27.2秒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之间(微观震中为北伟31°41′,东经121°00′)发生5.1级地震,仪器测定的震源深度为15公里。一、烈度等震线特点极震区(Ⅵ度)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延伸,长轴8.3公里,短轴3.1公里,长、短轴之比为2.7:1,呈较规则的椭园形。宏观震中位于沙溪镇西北的洞泾到印北一带。Ⅴ度区呈北西向展布,长轴为31公里,短轴为10公里,长短轴之比为3.1:1,呈南缘稍凹的纺锤形。Ⅴ度区面积与Ⅵ度区面积之比约为12:1。  相似文献   

6.
1999年 1 2月 30日 0 7时 1 7分在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发生M 4 1地震 ,其宏观震中为 33°2 0′N ,1 1 6°0 2′E ,震中区为一长半轴近 1 0km ,短半轴约 6 5km的近北西西向椭圆 ,面积约 2 0 0km2 ,震中区烈度为Ⅴ度。本文记录了本次地震震中区的地震烈度并对考察结果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以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确定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等震线、发震构造,并对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苍山县沂堂乡台井和塞子一带(北纬34°585′,东经118°08′);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条件,构造环境和震源破裂是影响地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其发震构造系共轭破裂,北西向为主破裂,北东向为辅助破裂;研究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一条规模较小的北西向断层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沿这条断层不会再发生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 2 0 0 11114T 17∶2 6 ,在昆仑山口西发生了 8 1级地震。震中为 36 2°N ,90 9°E。这次地震前徐州地震台体应变仪、水管仪、伸缩仪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了较明显的短临异常信息。本文试对这些异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6.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6-11-09南黄海6.1级地震(震中位置31°50′N,123°06′E)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临震卫星热红外异常与近地表大气增温异常等3方面进行研究。认为该震震前有较明显的热红外异常显示,并初步探讨了该区地震的临震近地表大气增温与卫星热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北纬31°50′,东经123°06′)发生了MS61地震。本文分析了距震中290km的江苏省大丰市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仪在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异常记录情况,提出了一些认识,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鲁甸6.5级地震不同烈度区地震前后植被的变化,以鲁甸地震完整烈度为研究区,以MODIS产品中的MOD13Q1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数据预处理获得2004-2018年不同烈度区年均NDVI时间序列,并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从NDVI动态变化、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植被损毁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大量地震震例资料为基础,强调了Ⅵ度区重点地震设防的意义,并着重介绍了无锡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专家评估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程度的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N30°00′~36°00′,E117°00′~123°30′)1970 01~1998 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共12个)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例中有1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常最大值出现时间至发震时间多数是在1~2.5年之间。研究结果对今后在预报工作中认清该地区非线性失稳的特点,提高预报效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常州市为例,就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重要城市抗震设防问题,阐述了Ⅵ度区重大工程地震设防的意义、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水位、水温)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和地磁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位于近震中(≤50km)的破裂面法线方向;震中附近的断裂没有穿过震中.这次地震看来不是沿原有断裂的错动,而是块体内产生新的错动,属于块断型地震,似可用IPE模式解释一些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大华北地区 (2 9°~ 4 2°N ,10 9°~ 12 4°E) 1970年以来发生的 11次ML6 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 ,从地震的空间分布入手 ,来研究强震的发生位置与活动断裂带的关系。结果表明 :(1)强震往往发生在地震带发生明显拐折或相互交汇的部位。 (2 )断裂带对于强震的位置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3)强震前 1~ 5年内主震所在地震带上b值普遍有高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与地壳屈曲有关的相关问题,它将依据地壳屈曲的结果,用找最不稳定位置的方法,说明地震活动呈条带、网络分布的可能原因,同时对相关地震的跨越分布和强震前兆灵敏点的不连续分布也作了力学解释。值得提出的是,从地壳屈曲导出的失稳优势方向分布与呈网络图象分布的唐山、海城、渤海等强震的发震构造其走向是一致的。这就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不大的区域中,唐山—邢台一线上的强震发震构造为北东向,而海城—渤海一线上强震发震构造为北西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华东地区(29°~35 .5°N,115°~125°E)1970 年以来14 次MS≥5.0 和5 次MS≥4.6 地震的诱发前震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诱发前震在华东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能,可以作为本区中期预报尤其是发震地点预报的判据之一。同时对本区诱发前震预报参数进行多种优化组合,给出了适合本区的诱发前震预报参数,并对未来中强震进行了尝试性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