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砷很早就被人们发现是剧毒物质,日本岛根县的大森矿和笹开谷矿生产的亚砷酸作为杀鼠剂而闻名。昭和30年发生的森永砷奶事件是因为作为原乳蛋白安定剂的正磷酸钠不纯,含有5—8%的亚砷酸,致使粉乳制品中带入了20—30ppm的亚砷酸。这就是制定食品添加剂纯度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
砷属于有毒的无机非金属元素,并是一种致癌物,因此,世界各国均将砷列为环境保护研究和污染控制的主要无机有毒元素之一。本文就砷的分布、形态、毒性、控制指标及测定方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As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较为复杂,且潜在威胁生态健康。该文以受矿山活动影响的喀斯特地区水库为对象,在掌握水质理化特征及不同形态As、Fe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矿物形态连续提取技术及水化学理论分析Fe在上覆水-沉积物体系中的循环过程以及对As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弱碱性、温度及氧化还原电位随深度降低的环境条件下,水库中总As平均浓度为72.94μg/L,其中颗粒态As占比74%;上层水体溶解态As向颗粒态转化,浓度随深度降低,颗粒态As浓度则呈相反趋势;在沉降作用下颗粒态As富集于下层水体,溶解态As受沉积物释放影响浓度有增加趋势,但受吸附作用控制界面水浓度较低;颗粒态Fe也在下层富集,沉降入沉积物后高活性铁氧化物可被还原溶解,使界面水溶解态Fe浓度高于上覆水体,可向上输送;还原态Fe经氧化水解进一步增加下层水体颗粒态Fe含量,增强对溶解态As的吸附去除;水中As浓度受Fe循环影响较大,尤其底部受沉积物调控作用较强。该成果可为科学认识As在水库中的循环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缺氧条件下土壤砷的形态转化与环境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集张士污灌区0~100 cm深的土壤并在实验室里负载低浓度的砷,采用不加硫和加硫对比研究了厌氧条件下土著微生物对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环境行为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外加硫酸盐条件下厌氧培养8 d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砷的大量还原和释放,释放的砷70%以上是以As(Ⅲ)形式存在,尤其20~40 cm深度土壤砷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其它层土壤,As(Ⅲ)和As(T)分别达到892.8μg.L-1和1 240.6μg.L-1.与非生物对照相比每层土中盐酸可提取的砷总量都大大降低,且盐酸提取的As(T)几乎全部转化为As(Ⅲ).伴随砷的释放,铁发生还原和释放,溶解态的亚铁基本都在40 mg.L-1以上,不同土层固相中亚铁离子的量都在9.0~13.4 g.kg-1范围内,固相盐酸可提取态总铁中亚铁离子所占的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说明微生物还原作用造成固相中铁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和矿物结构转化.当体系中添加10 mmol.L-1的硫酸盐时,每层土的生物培养体系中铁的释放几乎完全被抑制,砷和铁浓度也减少了50%.与不加硫生物培养体系相比,固相中盐酸可提取的砷量减少了50%,一部分砷被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As2S3而固定.可见在硫酸盐不足条件下微生物还原作用可造成砷被还原、活化和释放,而补充土壤中硫酸盐的量可促使微生物还原/活化的砷转化成更加稳定的形态,稳定的硫化物矿物As2S3是土壤微生物固定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8.
9.
10.
周淑梅 《中国ISO14000认证》2005,(1):9-10
本文阐述了ISO14001以PDCA循环为基本管理模式,同时借鉴了目标管理的思想,组织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时,应注意过程和结果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1.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盐类,尤其是总氮和总磷过量,导致藻类疯长,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氮元素在水体中的形态的转化规律、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受到众多专家的研究.综述了当前水体中氮元素研究的进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环境是具有典型经济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份。自然环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则是城市居民根据生活和经济活动需要对自然环境加工、改造和创建的社会功能环境,包括农田、工业、商业、道路交通、建筑文物、园林绿化和文娱市政设施等人工要素。城市自然环境的变化始终主要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城市环境,实际 相似文献
14.
带菌盐藻对不同形态砷的富集和转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然环境中藻和菌多是共生的,藻菌共生体对污染环境修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从带菌盐藻中分离鉴定出1株芽胞杆菌(Bacillus solisalsi),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胁迫13 d后,带菌盐藻对砷的吸收、吸附、转化情况以及培养液中的砷含量及其形态.结果表明,无菌盐藻对砷的耐性较强,在250μmol·L-1和500μmol·L-1As(Ⅲ)胁迫下,砷含量分别为3.78 g·kg-1和4.56 g·kg-1,但是培养液中的砷含量仅下降7.9%~8.3%,Bacillus solisalsi单独除砷的能力也不强(去除率为6.1%~19.9%).盐藻及其共生菌协同除砷的能力较强,25~100μmol·L-1As(Ⅲ)处理下能吸收0.99~2.79 g·kg-1的砷,25~500μmol·L-1As(Ⅴ)处理下能吸收1.22~3.46 g·kg-1的砷.25~100μmol·L-1As(Ⅲ)和As(Ⅴ)胁迫下砷去除率均在54.3%以上.带菌盐藻可以通过As(Ⅲ)氧化、As(Ⅴ)还原、As(Ⅲ)甲基化和排出胞外等途径降低砷的毒害. 相似文献
15.
16.
17.
二甲基胂酸(DMA)和一甲基胂酸(MMA)是环境中甲基砷的主要种类.由于农药滥用及含砷废水的释放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应用实验室人工合成纳米TiO2研究了甲基砷(DMA和MMA)光催化转化过程,考察了光照和pH对光催化转化过程的影响,通过测定液相及固相中的不同化学形态,解析光催化转化产物.结果表明:UV光照下,相比自然光时,纳米TiO2对DMA和MMA的去除率在不同pH条件下均有提高.pH值的影响为:在低pH条件(pH为3、5)下去除率高,而在高pH条件(pH为7、9)下去除率低,这主要是取决于纳米TiO2的等电点(pHpzc=5.8).转化产物解析结果表明:无光条件下,DMA和MMA均不发生转化;在自然光条件下,纳米TiO2催化少量DMA和MMA发生一步转化,分别形成MMA和As(V);在紫外光条件下,纳米TiO2能够催化几乎全部的DMA和MMA彻底转化,形成As(V).因此,在UV光下,纳米TiO2能够催化DMA和MMA转化为As(V),同时此纳米TiO2对As(V)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所以,UV光照能够显著提高纳米TiO2对DMA和MMA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砷钼蓝法测定三价砷和五价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砷污水的砷含量中存在三价砷和五价砷两种形态,如不加区分,将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本文在砷钼蓝法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别测定三价砷和五价砷含量,便于在处理含砷污水时据以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效果.文中并附有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有机锡污染物在海洋沉积物中的迁移和转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有机锡是普遍存在于港口海域中的毒性化合物,沉积物是其重要的栖息地。本文综述了有机锡在部分海域沉积物中的分布,介绍了可能存在的吸附和转化机理,以及影响及附和转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季铵盐(QACs)是一类广泛使用的阳离子杀菌剂,流感和新冠肺炎大流行导致其使用量剧增.在其使用或使用后处理处置过程中,QACs可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环境中,在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多种介质中频繁检出.QACs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和非专一性的生物毒性,对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围绕QACs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毒性效应和细菌出现QACs抗性的主要机制等方面,系统梳理了QAC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潜在的毒性效应.结果发现好氧生物降解是QACs在环境中的主要衰减途径,降解反应以QACs不同位置C的羟基化来起始,后经过脱羧、脱甲基和β-氧化反应,最终矿化为CO2和H2O.环境浓度的QACs不会对生物产生致死效应,但会显著影响Daphnia magna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毒性效应主要受自身结构、受试生物种类和暴露时长等因素影响.探究了QACs对Microcystis aeruginosa急性毒性的作用机制,发现QACs主要通过破坏光合系统,导致电子传递受限,构成氧化胁迫,破坏细胞膜来抑制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 QACs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