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坡绿化工程的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友生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9(3):212-214
为了满足现代城市绿化的要求,采用土工加筋材料进行城市高边坡挡墙设计.通过对青岛市银川西路东南侧边坡绿化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分析,证明了该材料同时具有防护和绿化边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以南太行地区岩质崖壁为对象,研究裸岩边坡植被再生技术及其应用,最终确定爬山虎、迎春、连翘作为台阶绿化植被;雪中红、矾根作为崖壁绿化植被。台阶植被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植被抗旱能力为:爬山虎>连翘>迎春,可通过爬山虎实现崖壁立面绿化,通过连翘和迎春实现平面绿化,形成立面和平面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效果;根据崖壁打孔植被恢复实验,分析土壤厚度的影响可知,雪中红有较好的恢复效果,适用于崖壁植被恢复,种植孔内土壤厚度以1 m深、全部采用3D打印土更为适宜。最终,基于对技术研究数据和工程实施效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裸岩边坡植被再生的治理方法,相关结果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道路绿化种植抗污染植物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州市广花公路黄石路段建立了 3个道路绿化抗污染模式进行研究 ,生长 2年后测定各模式对NOx、CO和TSP等大气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 ,若植物种类相同、配置方式基本相似 ,则种植密度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 ,密度适宜能适当通风的林带的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6.
氮作为污水中普遍存在的成分,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不仅对维护水体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还有助于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基质在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综合评述分析了人工湿地的脱氮机制以及高效脱氮基质的关键特性,对目前人工湿地中应用的典型单一基质和组合基质的脱氮效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展望了人工湿地高效基质筛选在强化脱氮作用方面的未来研究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长期黄金开采冶炼对城市汞污染的影响,以\"金都\"招远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4月,采集了招远市区常见绿化植物柏树、落叶松、冬青的茎叶样品30份,并同步采集相应表层土壤样品34份。采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样品总汞含量,分析了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招远市区表层土壤中汞含量范围为0.002~0.815 mg·kg-1,平均值为0.149 mg·kg-1。土壤汞含量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 H、粗颗粒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阳离子交换量、黏粒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城市区域相比,处于金矿区污染源下风向、且与矿区距离较近的梦芝区土壤汞含量要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常见绿化植物茎叶汞含量范围为0.021~0.782 mg·kg-1,不同植物中的汞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同种植物中茎、叶中汞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植物中的汞在各城市区域没有显著差异,与土壤汞含量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招远市区土壤和植物受周边金矿开采和黄金冶炼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汞污染。 相似文献
8.
张莉;刘慧君;王源秀;王聪;王友保 《环境化学》2025,(3):1015-1024
青檀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其韧皮纤维是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材料,土壤条件对青檀生长具有较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成土基质土壤的限制性养分及青檀的环境适应性,选取安徽省泾县板岩、砂岩和石灰岩3种成土基质土壤及其上生长的青檀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基质条件下青檀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3种基质土壤间C、N、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板岩土壤的C(56.50 g·kg-1)、N(4.91 g·kg-1)、P(1.03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土壤N(1.22 g·kg-1)含量最低,砂岩土壤P含量最低(0.30 g·kg-1). 3种土壤中砂岩的C/P、N/P高于全国土壤均值;板岩的C/P低于全国土壤均值,N/P接近全国土壤均值;石灰岩的C/P、N/P均低于全国土壤均值. C/N方面,板岩土壤低于全国土壤C/N平均水平,砂岩和石灰岩基质土壤C/N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 3种成土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石灰岩土壤上青檀叶片N(21.56 g·kg-1)、P(3.15 g·kg-1)含量最高.石灰岩基质土壤上青檀叶片的C/N、C/P均低,砂岩基质上青檀叶片C/N、C/P较高,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两者之间.青檀叶片的N/P表现为砂岩基质(9.78)>石灰岩基质(7.64)>板岩基质(7.41),均小于14.综合分析发现,P和N可能是3种基质土壤上青檀生长的限制性元素,其中砂岩基质受P限制更为严重;在适应对策上,石灰岩基质上青檀采取了竞争策略,砂岩基质上青檀选择了防御为主的适应策略,而板岩基质上的青檀介于二者之间,偏向于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植物汞的污染特征,能够反映其生境特性,并能为城市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青岛市植物及土壤汞污染特征,采集了青岛市不同功能区植物包括柏树(Cyparissus)、落叶松(Pinus)、法桐(Platanus)、黄杨(Euonymus)、冬青(Ilex),并同步采集相应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总汞含量,研究汞的含量及分布.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对汞的吸收累积能力不同,汞含量范围为7.2~95.7 ng·g-1,其中冬青和黄杨对汞的吸收累积能力高于其他植物,分别达到59.79 ng·g-1和51.85 ng·g-1.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汞的吸收能力不同,一般表现为树茎<树叶.不同功能区植物含汞量有很大的差异,植物在老工业区的汞含量最高,在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含量较低.道路两旁的植物中汞含量较高,说明交通是影响植物汞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工业区土壤汞含量最高于其它功能区,但植物中的汞含量和土壤中的汞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青岛市表层土壤汞含量低于中国其他城市的汞含量水平.青岛市常见绿化植物只有老工业区为中度污染,其它地区均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陡坡单宽径流能耗与单宽径流产沙率之间存在以下线性关系:Dr=18.672(ΔE - 0.751),说明土壤的可蚀性参数为18.672 g/J,发生坡面细沟侵蚀的临界径流能耗为0.751 J/(ms)。坡面单宽径流能耗随流量增大而增加,随坡度变化呈抛物线趋势,临界坡度出现在21和24之间。坡面上各段面单宽径流能耗均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坡度逐渐增加,坡面上部段面能耗渐增,中部段面渐减,下部较稳定。坡面各段面侵蚀产沙也有类似特征。此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黄土高原陡坡土壤侵蚀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地区沟坡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沟坡地土地自然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分析过程中,把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根系抗旱性特性纳入了分析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嘴头村和西坡村不同树种沟坡地上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的自然生产力属于中等稍微偏上水平,而山杏(Prunus armeniacia var. ansu)、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自然生产力水平则较低.两地沟坡地上的现实生产力计算结果则证明刺槐和山杏两个树种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而油松和侧柏的现实生产力水平则较低,其发展推广受到了限制.群众对沟坡开发治理的态度和对开发方案的认可对沟坡开发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In situ experiments were undertaken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Pinus tabuliformis on soil detachment under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Experimental sites with slopes containing vegetation cover, plant roots and bare ground were investigated for slope gradients of 8.7%, 17.6%, 26.8%, 36.4% and 46.6% and flow discharges of 0.25, 0.5, 1.0, 1.5 and 2.0?m3?s?1. Results from our study provide detail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detachment and both slope gradient and flow discharge. Soil detachment rates in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slope and discharge, and discharge was identified to have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soil detachment than slope. In contrast, the combination of litter cover and roo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soil detachment; detachment rate decreased by about 55% relative to bare slopes; and plant roots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detachment reduction. The presence of vegetation cover can decrease rill erodibility by 83% and increase critical shear stress by 224% compared with bare slop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e importance of woodland in soil detachment control, and may help to improve vegetation construction in seriously eroded regions of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绿色建筑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介绍了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研究状况,提出了建立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提出了黄土高原县,乡,镇层次上的绿色建筑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及指标量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降水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全球性的显著升温引起全球环境的一系列变化,而全球变暖必然被引起区域降水分布的改变.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水循环的现状,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重新分配,并对降水、蒸散发、径流等造成直接影响.运用中国气象中心黄土高原51个站点的降水资料,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1947-2004年期间的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多数站点的降水在半个世纪中呈现减少趋势,降水减少的突变时间大约在1983年;降水显著减少的区域为夏季风边缘地区,季风边缘地区的降水序列与东南季风指数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夏季风的变化是引起该区域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技术定量评价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山坡地顺坡断面(240 m)土壤重新分布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坡地土壤侵蚀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格局,即山坡中、上部是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土壤平均侵蚀速率高达82.8 t/(hm2(a)以上;山顶和坡脚侵蚀速率较小,土壤平均侵蚀速率分别为17.1 t/(hm2(a)及22.3 t/(hm2(a),而坡下部土壤侵蚀速率居中,土壤平均侵蚀速率为46.8 t/(hm2(a).坡度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本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坡地土壤侵蚀的预测预报和准确防治土壤流失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4种乡土牧草群落的α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群落最小面积为取样单位,调查了白羊草、达乌里胡枝子、无芒隐子草和冰草4种群落的生态学基本特征,确定α多样性的13个指数.结果表明:Margalef与Menhiniek指数及PieLou与Heip指数之间相关性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地区4个群落多样性按照大小排序分两类:一类是Menhiniek、PIE、Heip指数等,由大到小依次为冰草、无芒隐子草、达乌里胡枝子和白羊草群落,与各群落在演替中的顺序相同;另一类是Fisher指数和物种总数,排序在达乌里胡枝子和白羊草群落发生了变化.结合其他生态学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造成白羊草、达鸟里胡枝子群落生物量大,建群种在群落中优势明显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其凭借较强的竞争能力优先占有生态化,使伴生种和稀有种的发展受到约束从而生长困难,致使有限的资源可集中利用.表明在生境恶劣的黄土高原,竞争能力决定物种对生态位的占有程度.图3表5参35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土高原1961—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百分率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最大可能蒸散量,分析其时空分布、异常分布特征和次区域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多年平均在400~800 mm之间,大部分区域650~750 mm之间。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西北部区、高原东北部区和高原东南部区。高原西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发生了突变现象;高原东北部区域最大可能蒸散量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也发生了突变;而高原东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未发生突变。黄土高原最大可能蒸散量的3个空间分区中,3 a的周期振荡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宁南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土壤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宁南黄土高原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5年后,区域局部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文章针对退耕后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阐述了自然撂荒坡地、柠条(CaraganakorshinskiiKom.)灌木林地、坡耕地产生的土壤水热、养分效应,其结果对减少宁南黄土高原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合理农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径流小区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变化为单峰型,与雨量峰值相比,对应储水量略有滞后现象。土壤储水量整体表现为农耕地>自然荒坡>柠条林地。受植被类型影响,坡面土层温度为荒坡草地>柠条林地>农地。随坡度增加,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有降低的趋势,相同坡度下(25°)自然荒坡土壤有机质平均为12.76g/kg,是农耕地、柠条林地的1.2倍和1.94倍。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坡耕地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柠条林地和自然荒坡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a-P(钙结合态的磷酸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达29.6%~59.07%,O-P(闭蓄态磷酸盐)最少,仅占4.73%~22.45%。土壤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