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已成为云南省涉及地区最广、参与学校和社区最多、影响面最大的全省性的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教育项目。新时代绿色创建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环保、宣传、教育等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创建活动,也是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环境素养,鼓励公众参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12,(10):46-47
在谢小诚的积极组织下,宁波市累计创建成:全国绿色学校6所,全国绿色社区4个。省级绿色学校143所,省级绿色社区62个,省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13个,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4个。谢小诚长期以来负责宁波市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为宁波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由于工作出色,2001年6月被宁波市政府评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先进个人,2008年5月被宁波市政府评为生态市建设先进个人。谢小诚1986年7月一1987年7月在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化验室工作,1987年7月一1997年8月,在宁波市环保局办公室工作,1997年8月至今,一直在宁波市环保宣教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3.
周围 《环境教育》2006,(6):37-39
“绿色社区”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给予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并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一种表彰。创建“绿色社区”寄托着人们对优美舒适的良好人居环境的憧憬,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符合我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有93个社区,27个社区达到了贵阳市市级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要求。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社区特色仍不突出,建设内容的针对性不明显。通过对贵阳市生态文明绿色社区创建机遇、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针对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化系统建设、垃圾处理、排污系统及创建实施保障建设进行探索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5.
"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促进社区环境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综合阵地,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倡导绿色消费与创建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昆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将绿色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提升了城乡品位,传播了环境文化,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昆明市已创建了市级绿色学校381所,市级绿色社区156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3个,绿色酒店51个,绿色商场39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学校5所、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学校131所、绿色社区58个、环境教育基地8个。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东绿色创建行动扎实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进入新时代,山东绿色创建行动依然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有些问题亟需解决。所谓绿色创建行动,是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由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单位组织实施,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共同  相似文献   

8.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是两个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创建绿色社区为载体、构筑创建的移动平台,让“绿色”渗入到更多的社会细胞,倡导绿色文明、推动社区环保工作日趋完善,美化我们的市容市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市漕泾中学全校师生将继续以绿色学校的名义承担起引领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的重任,并以此为平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绿色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品格、一种生活方式。为了使上海市漕泾中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拓展"绿色教育"实验项目的活动空间,学校德育处以学校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创建和谐社会环境为目标,发展社区、学校的合作和沟通,组  相似文献   

10.
正创建绿色社区要成立以区内居民为主体的环保志愿者队伍,制定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鼓励居民监督和纠正社区内外破坏环境行为。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针对城市社区在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全国开展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面回顾10多年来的绿色社区创建过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绿色社区创建在本质上是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的绿色活动。在创建过程中,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进而促进社区的环保工作。但社区环保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工作指导上注重引导公众参与环保活动,忽视  相似文献   

11.
陈建宁 《环境教育》2008,(11):38-39
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社会结构,其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因此,社区以其人居集中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创建绿色社区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基层和谐统一的切入点,同时,也是苏州市创建生态市的重要抓手。苏州市辖12个市、区(管委会),33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683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正会议期间,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提升建筑品质创建绿色学校"这一主题,从绿色学校创建体制机制、可持续校园与课程的创新、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方面作专题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加快创建中国绿色学校,推广优秀校园建筑案例,切实  相似文献   

13.
宋晨 《环境教育》2013,(10):65-67
社区上下深深意识到打造"绿色社区"对于打造高端文明社区的深远意义,小区已经把创建"绿色社区"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融入到小区居民有形的生活环境和无形的生活方式中去,并将长久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高盟 《环境教育》2007,(9):64-65
创建"绿色社区"的意义在于:在"文明社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保护"软"、"硬"件建设,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建立社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新机制,在增强公众环境保护责任感的同时,维护了居民的合法环境权益;通过社区内环境意识和法制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文明,引导居民正确的消费及生活观念,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居民既是良好环境的受益者也是环保卫士的社会文明风尚。以下社区的创建工作在此次福建全民环境教育会议中做了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15.
为顺应绿色潮流,黑龙江省在实施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方面。普遍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内容引入机关、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面,并结合本省教育特点和教学实际,组织开展了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环保部门全力配合的“绿色学校”系列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6.
吴婧 《环境教育》2013,(10):57-59
湖州市相应成立市绿色系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指导意见,制定下发了《湖州市绿色社区考核办法》、《湖州市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对绿色社区创建考核工作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17.
正肥西2014-2016年生态环境投资占GDP比重连续3年超过标准2.5%。75%以上的乡镇获国家生态乡镇命名,78%的村获省或国家生态村命名,全县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素有"巢湖明珠"之誉的安徽肥西县,2014至2016年,用3年时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接着,自加压力,超高对接,向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目标迈进。生态创建带来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和县域品质的同步提升,谱写了以绿色创建提升绿色发展质量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在全社会统筹开展包括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七个重点领域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强调,创建行动要在理念、政策、教育、行为等方面共同发力,形成多方联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推进机制;同时,引导和推动创建对象广泛参与创建行动,整体提升创建领域的  相似文献   

19.
刘蓉 《环境教育》2009,(10):76-76
近年来,民乐县环保局始终把创建绿色文明单位活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民乐、和谐民乐的重要抓手,在各行各业深入开展创建绿色文明单位,成效显著。以乡镇、机关、社区、村庄、企业、学校等为主体的创建活动快速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县已有20余家单位积极参与创建,有14个单位被命名市级绿色文明单位,其中环境优美乡镇3个,绿色学校8个,生态示范村2个,安静小区1个,参与创建的群众达10余万人次。  相似文献   

20.
<正>陕西省绿色文明示范工程是陕西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实施全民生态环境教育、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能力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近日联合印发《陕西省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获得省级绿色文明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