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认识火山     
温慧 《环境教育》2010,(4):21-22
<正>古罗马时期,人们看见火山喷发的现象,便把这种山在燃烧的原因归之为火神武尔卡发怒,于是意大利南部地中海利帕里群岛中的武尔卡诺火山便由此而得名,同时也成为火山一词的英文名称——Volcano。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约有2000座;已发现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陆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火山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它们都出现在地壳中的断裂带。就世界范围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环  相似文献   

2.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九到十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相似文献   

3.
守望自然     
5年前,我在参与策划第三届安徽省中青年美术家作品双年展时,把展标和主题曾起名为“守望自然”,结果竟出奇不意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艺术家为什么“守望”呢?还是我们的古人说得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有了大自然,才会有艺术创作。所以我们这些画家都疯一般,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造化面前神魂颠倒。这其中,我们尤为陶醉的是真实纯净的大自然,因为,如果大自然不“自然”了,就如同人没有了精神,“守望自然”就是守望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守望自然@王永敬$中国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5.
冰岛启示录     
《环境教育》2010,(5):82-83
<正>冰岛与中国、火山灰与酸雨,这几个以前毫无关联的词,却因一场火山的爆发联系在一起。2010年4月14日,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附近一座火山喷发后形成大量烟尘,火山灰形成的烟尘冲上11000米的高空,严重  相似文献   

6.
哦,那只雁     
高桦 《环境教育》2009,(6):78-79
至今,我还常常记起我曾豢养过的那只大雁。 那是2005年的“五一节”放长假期间,我在儿子的农家小院里住着时,添了一位新客——一只大雁。原来我养了几只鸡,还有两条狗,一条叫“妲己”一条叫“丢丢”。院子比较大,有枣树、杏树、柿子树、丁香、海棠、香椿、竹子,满地是草,各种各样的花,这个村子是在翠湖边上,环境很美。我的侄子来看我时,他说:“婶婶,我哥们儿那里有只大雁,据说他是从特供农场弄到的,我去要来你给养着。”过了几天真的送来了。  相似文献   

7.
祭祖     
我的祖籍在河南长垣,据说至今尚存王家祠堂。身为工农干部的爹在文革之后曾判若两人颇得意地告诉我:“我们王家先前也是大地主,后来被你爷爷的爷爷赌博输光了才成为贫农,举家迁徙到了山西万荣落户。”由北京经太原回山西万荣祭祖是祭我奶奶和爷爷。运城变了。通往万荣的马路很直,沿路两侧是过去仅在坟地才能常见的柏树。这些柏树挺着倔强的身躯伫立在旱得冒烟的黄土地上,恰似一曲曲“信天游”,苍凉但不失高亢。乌苏村变了,脑袋瓜灵的人靠做买卖、运输什么的攒了点钱,盖起了大瓦房。让我惊叹的是爷爷去世十几年了,进村一提王久成的大名仍然无人不晓。但是提起王宏的名字却无人知道。我赶紧改口说我是小时候在这住过的王老二,这才有一两位老者拍拍大腿连声说:“哦!二娃,二娃!”  相似文献   

8.
痛兮银锭桥     
日本作家立松和平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写过一篇令人心酸的短篇小说,名为《手边的彩虹》:一群向往大自然的年轻人到海边去游泳,然而,大海还在,蔚蓝却已经没有了——工业排放的污水吞没了蔚蓝。最后一幕是——小说的主人公们只能在一间公厕的门外滋水打闹,用水雾营造一道道彩虹,寻欢找乐。10月5日那天下午,站在银锭桥上,我想起了这篇小说。因为,身边就站着立松和平。更因为,银锭桥还在,“银锭观山”也没有了。我只能告诉立松,我们北京,有过“居庸叠翠”,有过“金台夕照”,有过“蓟门  相似文献   

9.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快乐秘诀     
曾读到过一个童话:一个小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想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把快乐秘诀传授给了小女孩,她果然快乐地度过  相似文献   

11.
渴望晴明     
查干 《绿叶》2014,(5):98-101
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学会享受清风明月》。友人刊发时,出于好心,将其改成《把清风明月珍藏于心》。美是很美了,只是忽略了我写此文的初衷。在标题里,用"学会"二字,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您想,老天赐予我们每个人清风明月,可是我们不懂得享受,或者没条件去享受,是不可惜?有些人有了金钱,就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远离了清风明月。而有些人则忙于生计,两头不见天日,顾不上去享受清风明月。这是人类的悲哀。而现在,清风明月正疏离于我们,远走他乡,不愿回头。趁机而入的是霾。霾,何物?是空气中的魔。它来自煤炭燃烧、汽车尾气、扬尘等。我们感到了它的恐怖和龌龊。觉醒之后,才懂得什么叫做不寒而栗。但,为时已晚。接踵而来的是讽刺挖苦、怨天尤人,连校园里的雕塑,都戴起了口罩。口罩罩住了一座座城市卡口千万座村庄。  相似文献   

12.
邹晶 《环境教育》2005,(7):24-24
我十几岁就涉足环保,从学校到单位,再进学校,再到单位,读过环保专业,在实验室摇过瓶子,在野外采集过标本,作过研究、调查,也在国家机关管理过环境教育,算是个“老环保”了。但回想起来,唯有在近三年从事环境新闻工作中,我才对环保有了“兴趣”,接触的人和事广了,体会也更深了。  相似文献   

13.
韩静 《环境教育》2006,(3):51-52
寓教于乐,首先应该要“乐”,其次才是教,具体到环境教育,更是如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要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生动的,要让孩子们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大自然,认识环保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教呢?是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吗?当然不行。我以为,采取新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小城的记忆     
记忆中,这里是一座秀丽的小城。森林、竹溪、泉流、沙滩;街坊、民居、石桥、庙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相依,建构得体。我在这里住过一些日子,环境清幽安静,民风古雅淳朴,使我充分享受了自然和人情的厚爱。我曾自问自答:这是上帝的造化,还是人类的设置?二者交融,都有吧!再回来,已是20年之后了。我有点惊讶,熟悉的小城竟然变  相似文献   

15.
白露 《环境教育》2004,(6):56-59
位于美国的科罗担多大峡谷,相信你一定没有去过吗?每年,不但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到科罗拉多大峡谷旅游,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认识地球亿万年的神奇变化,那里还是拍摄美国西部片的好场地.那荒野而神秘的景色.相信你早己从银幕上有所见识了。以下我们要向你介绍的是大峡谷的成因和它那极富魅力的景色特写.,那些美丽的图片一定会让你更向往笠罗拉多大峡谷。  相似文献   

16.
阿盖 《环境教育》2004,(6):36-37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又快放暑假了.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暑假.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郊游?与大自然亲近亲近?或许你会说、到野外郊游太危险了,还不如呆在家里玩电脑,如果你这样想、就特错大错了,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巧.只要我们从现在起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学习野外生存知识,摸透大自然的“脾气”.大自然肯定会张开她热情的双臂,迎接我们走近她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实践与畅想吧!  相似文献   

17.
上海,我已经来过多次了,可是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上海总是在变,变得速度那么快。我下榻在东方饭店这个座落在金陵东路外滩的十几层高的建筑颇为壮观。置身阳台,举目望去,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江面上,各种拖船、货轮、游艇形成一个奇特、美妙的图案;外滩上,草木葱翠,游人、情侣携手而行,各种车辆穿梭不停……最使我注目的是,黄浦江畔赫然屹立起的一座新建筑——联谊大厦。它,楼高三十层,是上海高层建筑之最,建筑面积达二点九万平方米。有人告诉我:从开工到峻工仅用十四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质量之好,被人们誉为可以与“深圳速度”相媲美的“上海速度”。我顾不及浏览上海的美景,稍事休息之后,就来到了  相似文献   

18.
大地之色     
欧洲大地上的色彩是斑斓的。那是我过去不曾看到过的一种流畅的景观。我不知那是大自然的神圣赐予,还是人类的刻意为之。最喜欢从奥地利到德国途中那片绿色风光。山野起伏在阿尔卑斯山绵延的坡谷间。因为是山区,树林的颜色于是很深。所以远远看去,便成为了那种浓重的墨绿,据说这就是被称作“黑森林”的那种树林。因为树的绿色过于  相似文献   

19.
早知道非洲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然而只有在亲自到过马纳潭国家公园之后,才终于明白在非洲草原上,真正的主人是那些野生动物,而我只是客人, 一个蓦然闯入它们的世界,体验了无限惊奇和得到自然慷慨馈赠的小小游客。  相似文献   

20.
细雨蒙蒙中的龙虎山容颜俏丽、风情万种,美不胜收。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境内,素有“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之美誉。是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大自然亿万年的沧桑巨变、精雕细刻,成就了龙虎山干峰竞秀、屏矗墉回、丹霞碧水的绝妙景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