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医学:人类生存发展战略的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鳌 《四川环境》1997,16(1):23-26
文章用大量翔实数据,分析论证:人类由于淡化环境意识,坚持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观,造成整个地球环境质量正在全面下降和恶化,全球已有1/5的人口受到环境污染之害的基点上,作者提出了只有跳出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狭隘圈,确立发展环境医学为主体的预防医学战略,并提示要遵循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论概念和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方法论”在当代科技领域进行“天地生人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树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运”的自然生态观,为创建“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为模式的全科新医学,这是实现21世纪“人类健康工程”的开拓性目标。  相似文献   

2.
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佛家讲“依正不二。”宋、明理学概括为“和内外,一天人。”马克思、恩格斯讲“自然乃人之无机的肉体”“、社会化的人要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变换。”说的都是: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同命运、共生死  相似文献   

3.
一、基本内容“天人合一”环境思想起源于很久以前,伶州鸠、伯阳父等人对此曾有过论述,但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把它提到哲学高度,则是由儒家经典著作《周易》最后完成的。《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 1.本体论。《周易》认为,人与自然虽然有本质上的差异,但不是两个互不相关、互不相容的对立面,二者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众多差异的统一)。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且依靠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与秩序:“天地养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为之  相似文献   

4.
民谚云:“活到99,餐餐少一口。”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有储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毛皮、皮肤、指甲的改变,必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衰减所致。要想达到自然、持久的养颜长生,应依靠机体自身,而机体功能、能量的平衡,有赖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胃健运,脾胃正常运转则依靠饮食有节、有度。把握好饮食的节与度,是养生驻颜的关键。日本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少食不但可以减缓衰老,延长寿命,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还可以增强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防止骨质疏松。若机体经常处于饱食状态,肠胃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长期超负荷运转,必致脾胃虚损,身体日渐衰弱,从而面色  相似文献   

5.
《绿叶》2003,(3)
这种以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运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目前在劳动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上存在的误区主要有:1.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强度、体力消耗都已很大,因此不必再进行什么体育锻炼了”。劳动是一种身体活动,对增强体力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体力劳动,是可以起到一定的锻炼身体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晋士人的风度何以能如此之美?曹魏名士阮籍的两句话似乎揭示了个中奥秘。阮籍说:"人生天地之间,体自然之形"(阮籍《达庄论》);人中楷模"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高雅的言谈,潇洒的举止,飘逸的气质,脱俗的仪容,携仙风而怀道韵,仰冥鸿而挥五弦,魏晋士人的风度,千百年来广受中国士子的赞美和渴慕,所谓"魏晋风度",已成为华夏文化一个永恒的亮点。集中展现汉末魏晋士人风度  相似文献   

7.
《绿叶》2002,(6)
在众多的养生法中,“低温长寿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些学者甚至预言,低温保健将成为21世纪的时尚养生法。家蝇试验引发一段长寿经低温长寿说认为,生命活动是遵循“生命能”消耗规律而运作的,即“生命”在人体内是有限的、消耗越多,寿命越短,随着“生命能”的耗竭,生命也就此结束。由此认为,想要减少生命能的消耗,在低温环境下生活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研究者对家蝇的低温生存试验证明,一只家蝇在18℃的温度环境下能成活150岁的话,那么它在280℃的温度环境下只能生存70岁。家蝇的长寿经在动物中反映着普遍的生存规律,人类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开始对这一课题作过论述。杰出的思想家荀况在《劝学》中曾说过:“草木畴生,禽兽群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不然“鸟兽则去之”。荀子这段精辟的论述,反映了他重视自然规律,告诫  相似文献   

9.
朋友小王,平时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半年也不见他生回病。可这几天看他眼圈乌黑,人也无精打采的,问他怎么了,他说:“我也不知道,就感觉四肢无力,有的时候头晕、容易疲劳,也没有以前那么有活力了。”我说: “你还是去医院看一下吧!检查一下也安心。”小王从医院回来后,一脸紧张地说:“医院能用的仪器都给我用了一遍,也没检查出来,这下麻烦了,心里更闹得慌了。”后来从报纸了解到,原来小王这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是由生活不规律和长期电磁辐射等原因引起的。想想也是,看小王每天的状态,手机就在胸前的口袋里,一个电话能聊半个多小时,进了单位无论天气怎么样一定要把空调打开,整天对着电脑显示器工作,就连发呆也是朝着那玩意儿。回家也好不了多少,34寸的大电视怎么舍得不看?几个小时看过了还要抽空上网灌灌水,最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然后明天又要开始同样的轮回。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各种各样的电器成了我们身边亲密的朋友,可如果自己没有正确地使用,而电器的设计又不那么尽如人意,就会像《天下无贼》中艳贼小叶出卖黎叔一样,这些亲密的朋友最后可能成为出卖我们身体健康和公共环境的叛徒。如何使这些电器的功用为我们服务又不损害我们的健康和环境呢? 我们将从性能到使用,来细细地为您评说这些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希望能为您提个醒,不要等身体已经受到损害,最后不得不像黎叔一样说句“大意了”,而成为别人的笑话和自己的遗憾。  相似文献   

10.
发展到今天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环保,更需要精神环保、文化环保。生命是灵和肉的结合,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所以,属于生态环保范畴的“绿色”一词,也应该涵盖精神文化生态方面的内容。解决当下所出现的精神文化生态问题,正确的信仰不失为一剂良药,但我们是否也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良方?重返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心境?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也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物我同一”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这一思想包括四个层次,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和“万物不伤”。人与天一庄子所谓的“天”,是一种原始的生存境域,以“自然”为最高表征,万物于其中各适其性。“天”与“人”本质上是融合为一的。只有有了“人”的参与,“天”才成其为“天”;也只有在“天”之原始境域中,“人”才能展开本真。所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一…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作品里你可以看到,山中有水,水中有人,高山流水式的幕天席地之游与天人合一式的和谐一致。”著名画家舒建新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水墨山水画对我说:“这次巴中采风,给了我很多灵感,这种灵感不是来自某座山、某条河、某个片断,而是我对整个巴蜀地区的印象。”“你看,高山流水,游人对答,纵然你很难判断这是哪座山,但已经无所谓了,人与自然融洽地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这就是我要表达的。”坦白地说,我是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访舒建新先生的。他是中国画研究院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而我,则是一个对美术作品毫无鉴赏力可言的门…  相似文献   

13.
大脑,是发展聪明才智,调节机体活动,使人健康成长,生活与工作的“总指挥”,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健全的大脑,也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我们说,要养生就应重视健脑。人的大脑是一种最完美的网络系统,它比身体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器官的构造都要复杂得多,功能也完善得多。大脑神经网络四通八达。大脑的健康与否,牵连到全身;大脑的衰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只要  相似文献   

14.
冬季,草木凋零。按照传统观点,人在这个季节宜静少动,甚至蜷缩在温室或衣被之中,北方称之“猫冬”。应该说这是生物天生的御寒行为,但这是一种消极的本能防护。按现代科学研究结果,人不应被动地对待寒冷,而要以积极的态度从事多种运动进行健身。这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体温的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天气环境取得平衡,有效地改善肌体抗寒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活动肢体关节,有利骨骼、肌肉的运动,减缓衰老退化;运动消耗了热能,必然提高肌体的需求量,这样可以增进食欲,促进胃肠消化,减少胃肠道疾病。此外健身运动还有利于减缓心、肺等内脏器官衰退。俗话说得好:“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摆脱“热被窝”的诱惑吧,让我们放松身心,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动动筋骨伸伸腿,在凛冽的寒风中领略冬天的奇妙感受。  相似文献   

15.
曾欢 《环境教育》2009,(8):10-13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京西古村落群也随之成为了热点旅游目的地。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古村落自身的平衡在旅游发展中更易受到干扰和破坏。而其旅游吸引力又在于“形”与“意”的交融统一:“形”主要指村落的物质形态,包括山水格局、村庄形态、民居建筑、细部装饰等;“意”则是指这些物质空间所表达出的象征性含义,以及以此为依托的宗族礼制、宗教信仰、人文典故、民风民俗等。如何将古村落的“形”进行完好的保存并将其“意”准确无误的传达给游客一直是困扰京西古村落旅游发展的难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01,(6)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调节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培养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健全人格。人格有两种含义。人们平常所说的“我以人格担保”或“某人没有人格”,是指道德品质而言,这是伦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研究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一生的漫长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总体。它包括心理的个性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也包括心理的个性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念、信念和人生观等稳定的心理特点。也可以说是个人的个性或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人格的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别。有的人具有成熟和健全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强,经受得起挫折和失败的打击,面对意外事件和激烈的精神刺激,不会采取变态的逃避或消极的反应行为。凡人格不成熟或不健全者,通常表现是心理脆弱、行为幼稚、情绪波动。碰到困难、挫折和打击便经受不了,哪怕是一般人认为微不足道的刺激,如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训斥、同学的冷漠等,都会使他们失去正常的态度和行为,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或冲动伤人,或自我伤害等意外事件。此外,还有一些则属于变态心理范畴,他们有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行为特征。例如以行为怪僻、奇异为特点的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的反社会型人格、癔症型人格;以情绪紧张、行为退缩为特点的依赖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等。  相似文献   

17.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承鳌 《四川环境》2000,19(4):65-68
环境保护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全球性、世纪性的大课题,而大气污染则城市环境问题的首要问题,作者站在创建“生态环境医学”的制高点上,引证了大量翔实的例症,剖析了大气污染给人类生态环境身健康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和机理,并从多角度提示了标本兼治大气污染的应急措施,从而疾呼“地球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坚定地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依法治气”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鲁枢元 《环境教育》2005,(11):51-55
本文认同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这一学术界的最新判断,而且认为“人类纪”远远不仅是一个地质科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跨越了人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概念,一个全体地球人类都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整体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纪”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球化”,一种充盈着生态学意味的“全球化”。而“精神圈”的存在则是“人类纪”的重要表征。人类在酿造了地球生物圈的种种危机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精神圈遗留下种种偏执和扭曲、空洞和裂隙。修补地球破碎的“精神圈”,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新好女人     
高素质——这是新好女人首要的条件之一。在知识时代,不懂得操作电脑已经成了“半文盲”。一些尖端的科技领域里,年轻的女孩越来越多,比如软件开发再也不仅仅是男性的天下了。她们与祖母和母亲相比,已经走得很远,不能用传统的赞美语言赞美之。以前我们爱说“性格决定命运”,今天我们应该说“素质决定命运”。自信多多——有自信的女人不会整天张狂霸气。超越男人的方法,不是把他们压迫在自己的霸权之下,而是活得跟他们一样地舒展自信;也不是整天向男人发出战书,或者摆出一副“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的进攻态度。自信,不是自大,自信是相信,也只有相信才会幸福。  相似文献   

20.
保健新观念     
与世无争自清闲自古至今,功名利禄对人有极大的诱惑力,不少人为图虚名,哪怕是蝇头小利也为之奔波忙碌,熬尽心血,抱病而终。其实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千万不可利欲熏心,须知“微利乃钓饵,虚名误人深”。要长寿就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动静结合益身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也并非多多益善。古人云“多动则损”,不顾年龄和身体状况。长期超负荷运动。对身体害多利少。清代嘉靖年间名医董凯钧曾强调指出:“最静之人,食后亦宜散步以舒展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刻,心凝形神。”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养生调摄切忌极端的“动”与“静”,贵在静中寓动,动中寓静,动静结合,方能益于身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