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重金属污染的越来越重,重金属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土壤酶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生化反应的催化剂,对各种土壤代谢过程起驱动作用.为研究单因素重金属Cu、Cd对于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以至于对环境保护和环境评价工作提供意见.本文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脲酶活性,以氨氮浓度表征土壤脲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Cu2+、Cd2+浓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即重金属对土壤脲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氮沉降的全球化: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意义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人类活动产生的氮(N),包括农田氮肥施肥和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所固定的氮,其来源和分布正在迅速地扩展到全球范围.这部分氮进入到陆地生态系统中,将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产生过量的氮,最终通过淋溶和痕量气体排放的形式,增加了氮的损失.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导致物种组成的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衰减.但并非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对氯沉降具有类似的响应.它们的响应情况,取决于氮沉降的连续性、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对氮的需求或保持能力、土地利用的历史、土壤状况、地形条件、气候背景以及氮沉降的速度、时间和类型等因素.我们认为,起重要作用的是:一些对人类影响具有显著意义的条件、一些控制生态系统响应变化的因素以及一些由于资料缺乏而使不确定性增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土壤污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过度使用杀虫剂,很多农药里面含有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使得土壤的很多化学元素的超标,严重影响了土壤环境质量。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对农田土壤的污染日益加剧,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多样性,降低土壤的活性,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化学药品与重金属一旦进入了土壤,势必会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污染范围,最终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影响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土壤微生物生化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壤微生物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各生化作用强度各不相同,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很大,微生物生化作用强度对环境敏感性顺序为氨化作用(1.27)>固氮作用(0.82)>纤维素分解强度(0.74)>呼吸作用强度(0.57)。土壤理化性质对其影响复杂多样,其中自然含水量是影响微生物各种生化作用强度的共同主要因素;土壤重金属对微生物各种生化作用强度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存在差别。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化作用强度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者协同土壤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化作用的影响。不能利用微生物生化作用强度指示长春市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的活性氮从大气沉降到生物圈.当前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综述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植物光合作用、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土壤呼吸、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添加不同的氮源水平和不同施氮年限的响应,并分析这些过程变化的可能原因,同时,也阐述草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外源碳输入的响应,并进一步分析了外源碳和氮输入对草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影响的微生物学作用机制.通过上述总结旨在强调说明碳源可利用性变化作为氮沉降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重要调控因素之一,开展相关研究对科学的管理我国草地资源配置和增加土壤碳汇方面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共18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微量元素Cu、Zn、Cd、Pb、Cr、Co、Ni、As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X-7series)测定,全氮全碳分析仪(Vario Max CN,Elementar,Germany)测定了湖泊沉积物中的总碳氮含量.18个湖泊沉积物中Cu、Zn、Cd、Pb、Cr、Co、Ni、As这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24.61、70.14、0.26、25.43、74.12、7.93、33.85、77.69 mg·kg-1.西藏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都要高于南极,但与人类活动频繁地区的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比却较低,并且除了Cd、Ni和As之外都要低于西藏土壤背景值.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Cu、Zn、Cd、Pb、Co、Ni、As受流域内土壤及大气沉降影响较大,而Cr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并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只有普莫雍错、龙木错和班公错的综合生态污染程度低,其他湖泊生态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别若则错具有最强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谢丹妮  仰东星  段雷 《环境科学》2023,44(5):2681-2693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过量氮沉降导致森林出现氮饱和,引起土壤酸化、硝酸根淋溶、氧化亚氮排放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生产力下降.在欧洲、北美和我国大气氮沉降降低的背景下,总结森林生态系统对氮输入降低的响应,不仅能够完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知识体系,也能评估各国已开展的减排行动的成效,为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回顾了欧洲和北美的温带森林以及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地表水、氮循环和植被对大气含氮污染气体和氮沉降降低的响应.土壤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对氮沉降的减少响应迅速,但具体响应规律未出现统一趋势.土壤酸化和氮循环过程从高氮沉降中的恢复过程出现滞后现象.森林氮矿化和固持、土壤碳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对氮沉降的减少作出响应.相对而言,虽然有一两年的延迟,土壤无机氮库和氮淋溶量会随着氮沉降的下降而下降.地表水氮浓度与森林生态系统氮状态密切相关.当氮沉降降低时,在历史高氮沉降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淋溶下降,因此地表水氮浓度的响应较明显.而在氮缺乏的森林中,普遍较低的地表水氮浓度受到氮沉降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地表水酸化的恢复受到土壤硫解吸-矿化和硝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深入研究了原位固定修复技术,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土壤治理方法,旨在削减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减轻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潜在危害。我们探讨了重金属污染的特性和多方面影响,涵盖了重金属的不同形态、生态传播、食物链中的积累,以及与此相关的土壤酸化、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此外,我们详细介绍了主要的原位固定修复技术,包括氧化还原法、石灰固化法、生物修复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高效修复技术如生物炭和石墨烯氧化物也在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技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处理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提供了希望,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氮与自然     
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对全球氮循环的改变是很重要的,因为增加的氮极大地改变了许多天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率和其它性质.增加的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为什么如此多的天然生态系统都处于缺氮状态?减缓氯相对于其它元素的循环过程,和控制生态系统水平的氮输入输出过程,都使氮供应成为生态系统动态的限制因子.我们讨论了可以减慢氮循环的因子:陆地植物和其它有机体之间的化学计量学差异,蛋白质沉淀防御植物的多度,土壤有机质中C-N键状态.对输入来讲,氮固定的能量消耗及其后果,氮以外的养分供应,对固氮者的优先取食,所有这些都能限制生物固氮者的多度和/或活动.这些过程加在一起,推动和维持着许多天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氮限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8,自引:22,他引:16  
陈文轩  李茜  王珍  孙兆军 《环境科学》2020,41(6):2822-2833
土壤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掌握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水平,对于农田生态系统安全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2年来中国各行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实测数据,探讨了农田土壤Cr、Cd、Pb、Zn、Cu、As和Hg等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污染状况展开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为明显,南方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北方;平均值统计结果表明,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西以及上海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污染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HgPbCuZnAsCr,其中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湖南、陕西、甘肃、河南、重庆、山西、天津、内蒙古和安徽的富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变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土壤氮库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逐渐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调研和整理,分析了1984-2012年间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净矿化量的野外原位观测结果的分布特征,力求有效预估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素年净矿化量对大气氮素沉降量和水热条件等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净矿化量的平均值为39.33 kg/(hm2·a)(以N计)。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土壤净矿化量同样受到年均温、年降水量以及土壤属性的显著影响。其中年降水量大于800 mm区域的森林土壤净矿化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17,p<0.05)。另外,森林土壤净矿化量也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氮沉降量对不同区域森林土壤氮素净矿化量的贡献率约为38%。土壤C/N(x1)和氮沉降量(x2)可以有效解释不同区域森林土壤净矿化通量(y)85%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污染使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退化,同时污染农作物,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目前,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很多,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其中生物修复法近年来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全面介绍了目前各种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包括修复原理、进展、优缺点等。矿山固体废物和酸性废水导致矿区土壤中富集大量重金属,结合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对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整体修复提出设想,并进一步指出发展方向:将基因工程引入植物的重金属修复;构建菌根-植物-微生物修复体系,促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们可以累积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对人体器官和生理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重金属也可以损害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为了有效应对重金属污染,需要了解其分布、来源、迁移和影响,这就需要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价工作。本文就水、土壤和空气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荆马河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壤又是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载体,是部分污染物的归宿地。荆马河区域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家化工冶金行业的厂家,并向环境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其中包括数量众多的重金属,存在于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中。大气中的重金属随着雨水洗涤或尘埃自然沉降而迁移到土壤中;水体中的重金属经农田灌溉进入土壤;固体废弃物则直接被利用而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因此,排出的污染物通过空气扩散沉降、灌溉和施肥等途径,最终污染农田土壤,进入农业生态和食物链,影响农业和危害人体健…  相似文献   

15.
肥料中氮磷和有机质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及治污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肥料中的氮、磷和有机肥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形态转变和迁移活化的影响,对土壤重金属植物活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讨论,并综述了氮肥、磷肥和有机肥料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湖南安化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湖南安化县东坪、烟溪两地发育于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上的6个土壤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并利用ICP\|MS等分析技术对土壤和相应岩石样品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重金属和稀土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主量元素A-CN-K(Al2O3-CaO+Na2O-K2O)图解显示,黑色页岩土壤的形成是黑色页岩化学风化的结果,经历了早期的Ca、Na淋失和后期的Al、Fe富集过程后,土壤具有贫Ca、Na而富Al、Fe的化学组成特征.多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土过程中,微量元素可分为稳定元素(Ti、Zr、Nb、Hf、Ta、W等)、次稳定元素(Be、Sc、Ga、Ge、Rb、Cs、Pb、Th、Ba等)、活动性较强的元素(REE、Y、P、Sn等)和强活动性元素(Mn、Co、Ni、Zn、Cd、Tl、V、Mo、Sb、U等).富集因子重金属污染评价显示,V、U仅在烟溪土壤剖面达到显著污染程度,Sn、Ba在东坪土壤剖面达到显著污染.Mo、Cd、Sb等重金属则在东坪和烟溪土壤均达到显著污染程度,其中,Cd在东坪可达到高度污染水平,而Mo在烟溪可达到极度污染水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分析显示,黑色页岩土壤没有受到外来物源的干扰,土壤重金属污染为来自黑色页岩的自然污染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按照磴口县生态环境特点,分析测定了该县有机农业发展区域土壤的养分含量状况以及污染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和农药残留量,认为土壤有机质在0.76—1.31%之间,含量较低,需要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一级指标。肥力水平优良;土壤pH平均8.83,为微碱性。土壤中微量元素不缺,无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现象。适合于发展有机农业,生产高品质和安全的有机食品。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湿地盐碱土壤在全球碳氮循环及调节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生物炭(Biochar,BC)在缓解气候变化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前景巨大。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缺乏其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碳氮循环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本文综合分析了施用BC对滨海湿地盐碱土壤植被碳库、有机碳库、有机碳矿化及生物固氮、硝化、反硝化、矿化、氨损失等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指出未来应关注长期野外研究,利用宏基因组等现代分子生物技术,阐明BC对土壤碳氮循环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功能保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北固山湿地土壤氮磷及重金属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北固山湿地四个典型区域土壤中全氮、全磷及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湿地土壤中全氮、全磷及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湿地虉草区各层的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芦苇区;大东沟排放口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点控制区;湿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分布在0~15cm,且虉草区的有效Mn、Zn、Fe含量普遍高于芦苇区。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对调整湿地氮、磷及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有一定作用,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研究为湿地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采用“微宇宙”方法,在实验室植物生长箱可控条件下,进行动态模拟实验。实验选择了七种重金属,按照土壤阳离子代换量计算出三种不同等级的土壤重金属剂量,研究它们对京津渤地区典型土壤(碳酸盐草甸土)中氮的转化与NO_3~-淋失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七种重金属对该类土壤中氮的转化与NO_3~-淋失量有明显影响,但其表现的程度和特征有很大差异。其作用强度的次序为:Hg~(2 )>>Cd~(2 )>>Ni~(2 )>>Zn~(2 )>Pb~(2 )>Cu~(2 )>Cr~(3 )。各重金属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Hg~(2 )、Cd~(2 )达7—11周以上,而其余重金属在4—7周。实验结论:本地区碳酸盐土壤虽然对重金属有较大的容量,但从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角度,仍可选择NO_3~-作为一项反映重金属对土壤生态毒性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