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在企业全体员工中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 实践表明,没有安全生产危机隐患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安全生产危机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与的事.一旦使员工建立起强烈的安全生产危机管理意识,将会使员工大大减少因不负责任的作风而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即使在危机发生的非常时刻,大家也会自觉按照企业的危机管理制度,利用非常手段避免事故带来的更大损失.因此,实施安全生产危机管理的前提就是使全体员工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媒体报出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后,笔者作为卫生部联合调查组专家组成员参加了事件的调查督导,对事件的处理、职业病诊断的热点问题有所思考。相关部门危机处理意识不强,化解矛盾能力不足事件曝光后,当地有关部门对该  相似文献   

3.
<正>事故往往带来惨痛的后果,不仅给企业造成有形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财产的损失,更会损害企业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损失。事故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事故发生后企业一切照旧,没有建立相应的事故数据库,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和事故应急应对机制,以致后果更严重的事故再次发生。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300∶29∶1"的海因里希法则,其涵义是,当一个企业有300个安全隐患或作业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设备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加快,由于生产经营单位多、涉及领域广,随之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断出现,突发的事件也进入频发期。企业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挑战。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但造成生命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海外投资项目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由于复杂的国际竞争及局部战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有些中资企业能够对媒体采取积极应对,有效化解舆论压力,较好维护了国家及企业形象。但也有部分企业处理此类危机能力欠佳,应对各类社会及媒体舆论压力时,实践能力不足,使原本可以化解的危机扩大化,造成多方面损失。着重探讨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发生突发事件时,组织实施新闻媒体应对策略,创建良好的危机公关形势,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影响,快速转入生产经营的正轨。  相似文献   

6.
<正>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避免危机,但实际上,除了在企业内部发生的如裁员、绩效调整、工伤等事件外,员工的内心也会经历多种情绪起伏或者危机,并很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行为,从而对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截至1日上午11时,踩踏事件致36人死亡,47人受伤。上海"12·31"重大踩踏事件发生后,有媒体把事件发生的根源归咎为现场组织的不力,人数的超负荷以及突发性事件(撒钱事件)的诱发。究竟什么才是导致惨剧发生的真正"元凶"?为此,本刊梳理了众家观点力求为您还原出"踩踏事件"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8.
<正>恒天然奶粉的"肉毒杆菌污染"事件,最终被证实是一场乌龙。但恒天然为此付出的代价依然相当惨重——不仅有召回产品的损失,更有企业信誉的巨大损失,此外还面临下游企业的索赔。在中国,这甚至被许多人当成了另一起"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发表的声明说,虽然事后证明当初的检测出了错,但这种"保护性召回"决策依然是正确的。在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眼里,"召回"是非常严重的事情。一个企业的某种产品被召回,媒体和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无论是政治、安全危机还是经济、经营危机,都日益成为境外中资企业必须面对的"必然性"事件,危机管理已经成为境外中资企业的必修课。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灾难性、时效关键性等迥异于普通风险事件的特点,如果管控不当,对任何目标的冲击都将是灾难性的。现代中资企业特别是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早已不再是孤立、单纯的业务单元,而愈来愈成为一个个涉及众多重大利益相关方的精密而复杂的组  相似文献   

10.
<正>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美国著名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提到:"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遇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来说,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即没有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这说明企业运行处于正常控制之中。而且只有通过每天、每时严格对细节加以控制才有可能实现。所谓对细节控制,就是对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使任何微小问题一"露头",就被解决,并从根本上保证避免类似问题再次  相似文献   

11.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面对媒体及公众的质疑,首先要学会管理舆论,不仅要认识到了解媒体的特点和诉求,把持顺势、诚恳的态度,提出经得起推敲的正确观点以外,还应认识到采取合适形式与媒体和公众沟通,这也很重要。从某种意义说,新闻发言平台搭建如何,将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场是企业控制各类事故、事件的前沿阵地,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神经末梢"。抓好现场安全管理既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和条件,去完成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控制、减少各类事故、事件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企业做好整体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变化,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化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给我们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机会没把握住,挑战没应对好,问题、风险和危机即随之到来。现在,任何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一件小事引爆危机事件,被推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云南"躲  相似文献   

14.
基于混沌理论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企业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历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揭示其危机成因,回避危机、化解风险十分重要。企业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能量耗散系统,具有类似混沌的本质特征。笔者运用混沌理论,从“消极、失误、弊病”角度研究企业危机现象,着重探讨企业危机的混沌特征及其发生动因,并提出危机的混沌理论管理原则。针对企业实际,给出控制危机混沌发生,改变危机系统的动态行为,以化解或转化危机的5种对策及方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井盖引发的"血案"事件频发,漠视等同"放任"。杨丽君事件引发的强烈回应,其实是民众对有关部门漠视、"放任"类似事故发生的一次情绪集中释放。杨丽君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再度唤起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精细维护的严肃审视。小小井盖,竟夺走一个花季女孩的生命,此事一经报道,舆论哗然。更骇人的是,媒体梳理发现,窨井害人的血案,其实在不断上演。网上一搜,无盖井肇事伤人事故更是比比皆是,车辆受损的、身体受伤的,甚至  相似文献   

16.
从风险社会的理论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乃至全球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找出企业风险与社会风险之间的关系,剖析传统的危机管理存在的弊端,提出风险管理是对传统危机管理超越的观点,对企业在社会风险背景下,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各类大型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纷纷开拓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恐怖主义威胁扩散、地区局势动荡冲突,危机事件频发。我国驻外中资企业机构如何进行防范恐怖袭击的风险评估,如何构建安全防范体系,降低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是企业自身和行业乃至国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在当前经济界,"新常态"已成为了最热的关键词之一。所谓"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整体上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而且在一个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规律,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都会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常态"被媒体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在我国,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如下解读:"新常态"的首要特征是经济增长放缓,一般理解为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其次増长动  相似文献   

19.
SARS后     
SARS经过4个月的肆虐,已经基本得到控制,我们已经进入SARS后,一个正在引起更多人深刻反思的时期。SARS后,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我们汲取SARS给我们的教训,首先就是要树立“预防为主”、“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经过SARS后,相信大家对预防这个概念会有更深的体会。SARS的蔓延说明,SARS固然可怕,但比SARS更可怕的是人的麻痹大意;SARS不一定制造灾难,但人的疏忽往往是灾难的渊薮。建立更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不是在危机发生之后才想到危机管理,而是应该时时刻刻提防危机。我们提倡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正在推广的安全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20.
部分高风险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困难重重,为控制风险、保护周围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必要建立动态风险评价系统,对事故发生概率进行监控和预测。采用贝叶斯网络对事故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分析。先在利用蝴蝶结模型辨识事故原因和后果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再导入"前导事件"信息和先验概率推导后验事故发生概率,量化分析事故发生随时间的变化概率;最后,以储罐溢流场景为例进行动态风险计算,结果表明,随化工装置生产时间和"前导事件"增长,元件失效概率和事故风险呈显著增长趋势。因此建议企业应重视"前导事件"并采取措施减少"前导事件",如优化检维修方案、及时更换关键部件、进行全面的事故调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