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为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创作的表现"张衡文化"主题国画作品《两仪图》入手,深入探索图像传播与防灾科技学院"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精神的关系,表现"张衡文化"中科学研究的探索进取精神,进而探究《两仪图》作品成为具有防灾减灾特色校园文化的形象载体。文中深入讨论反映防灾减灾题材主题书画创作的图像传播功能在当前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挖掘并塑造典型形象是图像传播"张衡文化"与防灾减灾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手段,进而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原则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服务。《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成灾机理研究、灾害预测、灾害防治、灾害应急救援与管理研究、灾害历史文化与灾害社会学、防灾减灾纵横。  相似文献   

5.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6.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7.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8.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9.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刊期为季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它的安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从编制图书馆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灾害能力的培训、健全各种应急设备、数字馆藏容灾制度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防灾减灾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1.
管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期。施工过程将对声环境、环境空气、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供热管网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网铺设、开挖将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同时,施工产生的临时弃土,若处理不当,将可能产生水土流失;同时工程拆迁及施工期各类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管线敷设管沟填埋前将对居民出行产生一定影响。结合给水管网建设工程的特点,从施工期分析给水管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需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中对建筑施工质量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介绍了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和建筑施工质量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然后对建筑施工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进行探讨,探讨了建筑施工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的现状和建筑施工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建筑施工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的预防,通过对建筑施工中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成本分析,可以得到在建筑施工中,为了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就要加大投资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在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和硬件配套设施配置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建设材料和办公材料,为图书馆馆员和读者提供一个培养生态文明观的绿色场所,形成生态环保氛围。通过高校图书馆生态环保建设,形成一个人人重视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生态文明观和环保价值观,以建设生态环保的高校图书馆为中心,进一步培养读者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色发展观,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文化给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日本为例总结了国外社区防灾减灾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完善社区减灾法律制度,制定社区防灾计划,制定社区灾害风险图,建设社区防灾无线网络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重视企业参与防灾减灾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为了预防电网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实施的电网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分析中国电网规划的概况,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在大量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既能满足环境管理的要幕,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级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植被的影响等18项具体指标,实现了对电网规划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为电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攀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攀西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1)水土流失治理;(2)工矿生态环境整治;(3)植被恢复与重建;(4)农业生态环境整治;(5)生态多样性保护;(6)生态聚落的建设;(7)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及防治;(8)生态环境建设信息系统及其网络化,并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对策。指出生态环境建设要得以实施,必须加强人才库,知识库的培养与储备,融资途径的扩展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没有相应的清洁生产标准,因而高速公路建设缺乏有效的管理。根据高速公路的建设特点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从"全过程管理"、"污染预防"、"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角度构建高速公路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减少高速公路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能够确保规划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实施.通过回顾分析"十一五"、"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结合广西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在与国家和广西同期规划、计划、方案等衔接基础上,研究提出广西"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设置了环境质量改善、总量控制、污染治理、风险防范、生态保护和生态公共服务等6个方面共29个指标,以期更好地指导"十三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重庆市环境监察现场执法业务应用需求,结合现有的信息化现状及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设计了“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两个体系”的系统总体架构,提出了“移动端防控、链路安全、内网和服务器防护”的网络传输和信息安全系统设计,采用VPN专网,有效解决了符合三级等保安全的移动设备的传输网络,采用虚拟化的云服务平台,研发了市-区两级的重庆市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并在市局、涪陵和九龙坡区试点应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从自然环境试验与观测站网体系建设、环境适应性数据资源建设、环境适应性模拟加速试验设备开发、环境适应性量化评价等4个方面介绍了装备环境适应性关键核心技术.然后从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机制和基础研究创新体系等方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与装备环境适应性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最后展望了装备环境适应性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