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活性炭吸附法治理含甲硫醇恶臭气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IVP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含低浓度甲硫醇恶臭气体的适用性。在实验室用IVP活性炭对单一组分甲硫醇进行了吸附试验,测得平均穿透吸附容量为11%。在某炼厂污水处理场,针对表曝池逸散废气中的主要恶臭污染物甲硫醇进行了吸附试验,测得穿透吸附容量为16.4%,穿透时的去除率接近100%。而其它普通气相用活性炭对甲硫醇的穿透吸附容量只有4.0%~6.5%左右。可见IVP活性炭是处理含甲硫醇恶臭气体较好的活性炭之一。  相似文献   

2.
恶臭污染防治技术及工程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恶臭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日益加剧,文中介绍了几种恶臭污染物的防治技术。对生物滴滤池 活性炭吸附工艺进行了探讨,工程实例表明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易产生和排放恶臭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系统总结了污泥堆肥过程中主要恶臭物质:氨气(NH3)、硫化氢(H2S)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常用除臭技术工艺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比较分析。通过对污泥堆肥厂恶臭气体的产生和释放特征的分析,针对除臭工艺自身技术特点,建议采用组合式除臭技术解决污泥堆肥厂的恶臭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改性活性炭对二硫化碳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渍法和微波法对活性炭改性,在室温下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实验,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及理论分析,初步认为经微波改性的活性炭对二硫化碳有较好的吸附性能。选取微波15min改性活性炭对二硫化碳进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活性炭改性前后对二硫化碳的吸附性能。采用多个模型方程对数据进行回归,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实验数据能够较好满足Langmuir-Freundlich方程。利用热重曲线及FT-IR谱图进一步分析微波改性活性炭对二硫化碳吸附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为工业采用改性活性炭预脱除含二硫化碳的气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核桃壳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恶臭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ZnCl2活化法制备核桃壳质活性炭的工艺条件及其改性前后吸附典型恶臭气体硫化氢的硫容量及穿透行为:结果表明:ZnCl2质量分数60%,300℃炭化80min,500℃活化60min,制得的活性炭脱硫硫容量高,穿透时间长;性能表征测得其碘吸附值可达880mg/g以上,吸附效果明显优于市售活性炭。用质量分数为1%的KIO3改性后的活性炭脱硫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改进型活性炭吸附法去除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的恶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运转一段时间后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刺激性的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臭气的各种处理方法中,改进型活性炭吸附法对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的去除有特别显著、持久的效果,有望推广应用到更多的实际处理过程。阐述了改进型活性炭吸附法的工艺、材料特点和除湿装置作用。  相似文献   

7.
恶臭及挥发性有机溶剂废气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恶臭及挥发性有机溶剂(VOCs)废气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综述了脱除VOCs废气及恶臭的污染治理技术。通过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吸附法及其他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与镇海炼化公司合作的《生物填料塔工艺治理含硫恶臭污染》项目和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与九江分公司合作的《活性炭吸附法治理九江分公司表曝池恶臭污染》两项目于2004年6月9日通过中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参加鉴定会的有中石化安全环保局、炼油事业部、茂名分公司、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脱臭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恶臭气体污染成为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对恶臭气体的控制和治理逐渐兴起。文章论述了用微生物法治理恶臭气体污染的基本原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工艺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微生物法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或专家判定法相结合,对我国燃煤电厂非常规污染物大气汞控制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估,以筛选出最佳控制技术.建立了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三层指标体系,共22个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等七项技术及技术组合并对其开展评估.结果表明:强调环境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得分最高(0.797 0),为最佳控制技术.而专家判定法与强调经济因素的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结果一致,洗选煤+烟气净化协同脱除技术最具经济优势,是专家认可的最佳可用技术(BAT)和最佳环境实践(BEP).研究显示,我国现阶段可采用洗选煤+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大气汞污染进行控制,但为达到发达国家的严格排放标准,必须采用超低排放协同脱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   相似文献   

11.
生物活性炭去除水中挥发性苯系物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巍  丁伟杰  应维琪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1965-1971
采用连续流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处理水中挥发性苯系物(BTEX,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评价进水负荷、活性炭炭型等因素对于BAC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0d的处理时间内,除苯之外,其余BTEX的BAC出水中均未检出苯系物(进水为6mg/L).为了检验BAC在高BTEX负荷情况时的处理效果,将进水浓度设定为19~32mg/L左右,在EBCT为1.2min条件下同样只有苯的出水浓度上升至10mg/L(C/Cin为0.45),然后略有下降,最终保持在5~10mg/L(C/Cin为0.3以下),其余苯系物出水浓度均一直保持小于5mg/L.这表明BAC可以有效地处理高负荷BTEX(8.68~12.9kgTOC/(m3·d))的进水.生物活性炭对于活性炭吸附容量的恢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煤质炭和椰壳炭的生物再生效率分别为53.6%和26.6%,煤质炭再生效率高的原因可能是其具备更多的大型中孔和大孔.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来源生物质炭表面和理化性质差别很大,对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不同.以3种不同来源生物质炭(椰壳粉末、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为研究对象,应用被动采样技术监测治理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揭示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及其与吸附固定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3种生物质炭粒径相差不大,但椰克粉末的BET比表面积比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高2个数量级,孔隙结构发达.②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静态模拟试验结果显示,椰克粉末对3类有机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和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均很强,投加10个月,沉积物孔隙水中3类有机物的质量浓度降低92.7%以上,与其属于非极性吸附剂、BET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有关;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较弱,分别为62.5%和59.6%,与其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有关.③生物质炭吸附固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草木灰和聊城电厂灰对酞酸酯的吸附固定作用能很快达到平衡,也与其BET比表面积小、孔隙结构不发达相关.研究显示,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如BET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等)是影响有机物污染沉积物治理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株BTEX降解新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取自炼油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经过苯系物定向驯化后,选育到1株能同时高效降解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BTEX)的菌株byf-4,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系统学分析和Biolog鉴定,可确定该菌株为染料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osmeticum,其为新发现的1株具有降解BTEX性能的菌株.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0℃和7.0,其对4种苯系物的降解优先顺序为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菌株降解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比耗氧速率分别为165.3、170.5、49.3和57.4 mg.(min.mg)-1;菌株降解BTEX的过程遵循Haldane动力学模型,对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分别为0.518、0.491、0.443和0.422 h-1,菌株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0.352、0.278、0.172和0.136 h-1.  相似文献   

14.
污泥驯化和共代谢对吡啶和苯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瓦氏呼吸仪测定微生物耗氧量的方法,研究了焦化废水及其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吡啶、苯的降解特性,并对吡啶和苯分别与苯酚共基质条件下的可生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7.2时,焦化废水降解率最高;当浓度小于40mg/L时,吡啶和苯可以部分被降解,浓度大于60mg/L时微生物呼吸作用明显地被抑制;污泥驯化有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速率的提高。初步分析了共代谢降解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5.
线路板生产丝印区有机废气的净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电子线路板厂洁净房丝印区有机废气污染的问题,选择间歇式固定床活性炭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的工艺流程,通过制冷能力和吸附量的估算,设计空塔气速为0 . 6m s,吸附剂为果壳活性炭,装填高度为1m ,分双层多个抽屉式填装,运行后,实际监测净化效果明显,苯、甲苯、二甲苯的净化效率分别为81 .5 9% ,83. 5 0 % ,85 . 4 3% ,换下的废活性炭经再生解吸后可循环使用。回收的有机溶剂掺在柴油中作为发电机的燃料。  相似文献   

16.
对污泥基生物炭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性能进行探讨,将活性炭和污泥基生物炭分别投入A2O工艺厌氧池活性污泥,发现其对COD削减率最高分别为72.9%和41.1%,均能有效削减,生物炭对TN削减率最高为74.1%,优于活性炭.表征显示污泥基生物炭上更易附着活性污泥且比表面积更大.在A2O小试厌氧池中以"1次/污泥龄"为频率投加活性炭、污泥基生物炭和脱脂污泥基生物炭,结果发现:投加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TP的削减均优于活性炭,投加脱脂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的削减与投加活性炭相当,对TP平均削减率高达85.6%,优于活性炭,表明生物炭处理(BT)工艺比粉末活性炭处理(PA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能力更强,脱脂污泥基生物炭作为污泥脂质提取后的副产品更经济.  相似文献   

17.
A study on advanced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was conducted in a pilot scale plant taking water from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 Ozonation-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O3-BAC) an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GAC)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CODMn, UV254,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biodegrad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BDOC). In this test, the average removal rates of CODMn, UV254 and TOC in O3-BAC were 18.2%, 9.0% and 10.2% higher on (AOC) than in GAC, respectively. Ozonation increased 19.3-57.6 μg Acetate-C/L in AOC-P17, 45.6-130.6 μg Acetate-C/L in AOC-NOX and 0.1-0.5 mg/L in BDOC with ozone doses of 2 8 mg/L. The optimum ozone dose for maximum AOC formation was 3 mgO3/L. BAC filtration was effective process to improve biostability.  相似文献   

18.
活性炭吸附VOC穿透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GC1102气相色谱分析仪测定正构烷烃及苯在活性炭吸附剂C1、C2固定床层上的多次吸附穿透曲线,将所得实验数据在Origin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得到透出浓度(C/C0)与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线性相关系数R判断回归公式的精度,得出适用于描述活性炭吸附剂固定床层吸附正构烷烃及苯的穿透曲线的通式,为正构烷烃及苯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及其化学特征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回流活性污泥富集的菌种 ,通过筛选获得一株絮凝活性较高的菌株TH6 ,经鉴定为黑曲霉 (As pergillusniger)群。条件实验结果表明TH6的最适生长条件为 :蔗糖作碳源 ,NaNO3或脲作氮源 ,pH6 .0 ,温度 30℃ ,摇床转速 1 50r/min ,培养时间 64h可达最高絮凝活性。经测定 ,TH6所产絮凝剂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含Cu-EDTA废水吸附法处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活性炭吸附法对Cu-EDTA废水的处理进行了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对含Cu40mg/L的络合剂废水,利用络合铜在酸性条件下的不稳定和活性炭表面电荷作用,在pH=5—6,采用活性炭进行搅拌吸附0.5h,铜的吸附率可达98%,出水残铜稳定在1mg/L以下。同时采用0.5mol/L H_2SO_4洗脱回收铜,且做到活性炭再生使用,铜的回收率为98%。为Cu-EDTA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