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含铬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含铬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对含铬废水处理的工艺方法包括吸附法、萃取法及液膜法等物理方法,药剂还原法和沉淀法、铁屑铁粉及铁氧体处理等化学方法和生物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考察了上述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含铬废水的处理研究新动向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高效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废水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菌株(R32)和复合菌群(Fh01)2种生物吸附剂与活性污泥进行复合使用,观察了柱式生物曝气法对高浓度含铬模拟水样和含铬电镀废水的生物吸附效果.结果表明,这2种吸附剂性能稳定,对进水pH值适应范围广,当pH值为1.0~7.0时,R32对50.0mg/L铬的去除率达71%~86%;当pH值为1.0~5.0时,Fh01对铬的去除率均在60%以上.R32对铬浓度、进水速度、处理时间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而Fh01对低浓度含铬废水的处理效率高,当总Cr浓度为5.0~20.0mg/L时,对铬的去除率达100%.R32和Fh01串联曝气处理效果理想,吸附2h后,对总Cr,Cu2+,CODCr浓度分别为78.3,2.29,45.0mg/L的电镀废水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4.0%,99.2%,74.5%.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生物吸附法处理含铬废水的现状、生物吸附的机理以及各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得出了微生物对废水中铬的良好去除效率.目前的研究集中于考察各因素对吸附效率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吸附机理的研究不透彻,对多组分离子共存时的吸附过程和工程化应用研究的欠缺,是阻碍生物吸附剂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处理含铬废水及铬资源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由硫酸盐还原菌(SRB)与其原位生成的纳米硫铁化合物组成的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生物硫铁)的耐铬性能和再生性能,并利用其再生特性,设计了处理高浓度含铬废水及铬资源化的还原-再生循环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生物硫铁处理含铬废水后,污泥中的SRB仍具有活性,能以反应产物Fe3+和S单质为电子受体,重新生成生物硫铁;而且SRB在Cr(VI)浓度600mg/L的废水中仍能存活并逐渐将Cr(VI)去除.还原-再生循环处理工艺处理含铬废水结果表明,出水Cr(VI)低于0.019mg/L,总Cr低于0.929mg/L,能达标排放.经10个循环处理后污泥中铬(Cr2O3)含量达到40.47%,铬铁比达到6.98,污泥达到冶金级(湿法冶炼铬)铬矿标准和化工级铬矿标准,可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电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理论为依据,重点探讨了腐蚀电池法和直接电解还原法,并对得出电化学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6.
王芳芳  孙英杰  封琳  刘振龙 《环境工程》2013,31(3):21-24,70
介绍了废水中六价铬的来源及存在形态,以及处理含铬废水的物理、物化、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工艺,并对各种工艺的机理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展望含铬废水的治理前景。  相似文献   

7.
酵母菌-活性污泥法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性能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研究了解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 1977)、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1225)和活性污泥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吸附与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解脂假丝酵母对废水的pH适应范围广.当pH=3.2~6.0时,25g/L菌体对电镀废水中30.2 mg/L总铬的去除率达85.0%;对27.7mg/L Cr6+的还原率高达100%.2株酵母协同处理电镀废水,可以有效的提高铬的生物吸附效率,对30.2 mg/L 总铬的去除率达91.1%.曝气生物吸附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法是本研究中处理含铬电镀废水最有效的方法.10g/L酵母菌,5g/L活性污泥处理50.3mg/L 总铬、46.2mg/L Cr6+水样8h后,去除率达93.8%;而当污泥浓度为10g/L时,去除率高达99.5%.  相似文献   

8.
鉴定会报道:     
云南省西南长征机械厂自行设计生产的 FCJ-805型含铬废水处理机于一九八○年十月在该厂举行了该机产品鉴定定型生产会议。采用活性炭法处理含铬废水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工艺,美国环保局曾对各种含铬废水的处理进行比较认为,活性炭法是最有前途的方法,在国内外已有  相似文献   

9.
酒精糟液废水的水质特点是高水温、高酸度、高悬浮物和高有机物。该种废水的处理技术有物化法和生物法,其水质特征决定了酒精糟液废水的主要处理技术为生物法。本文论述了废水生理处理技术的最佳工艺流程的确定。  相似文献   

10.
王义安 《环保科技》2021,27(1):59-64
介绍了含铬和酚类化合物废水的污染现状以及处理技术.对其中的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当前的技术对其处理有着成本高、二次污染风险等缺点.并且铬与酚类化合物在实际废水中共存是不可避免的.未来新技术的应用将促使处理技术的选择多元化,并向低成本、高效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靠拢.  相似文献   

11.
杨文武  张钧 《环境工程》2010,28(3):108-112
结合环境监测工作实际,应用国标经典分析方法——GB7467-1987《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对水和废水中六价铬测定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探讨运用该方法进行水和废水中六价铬测定中的一些关键操作技术问题。指出在标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最新生产的合格的二苯碳酰二肼试剂,初步了解水样来源,尽量弄清所含成分,准确进行干扰消除,适当改进国标分析方法,能够确保水样六价铬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含铬废水的排放,对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危害,用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具有反应速度快、工艺简单、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对几种常见的化学除铬法进行特点比较和经济分析,并对一些处理中的控制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水和废水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用过硫酸铵氧化硫酸亚铁胺滴定法测定总铬,此方法检出限为大于1 mg/l,远高出了一般工业废水总铬的测定值,不适用于测定一般工业废水总铬(小于0.5 mg/l)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总铬又易生成棕色的二氧化锰沉淀。因此,采用强酸消解废水样,用过硫酸铵氧化三价铬成六价铬,在硝酸银的催化作用下,以硫酸锰做指示剂,酸溶液中,过硫酸铵氧化三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有很好的效果。这样大大降低了方法检出限(0.003 mg/l),易操作,方法简单,准确度高,满足了废水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对工业含铬废水、铬渣处理的新方法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可靠的数据和化学原理,针对工业铬渣和含铬废水的实际情况提出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新型无机吸附共沉淀剂——聚合磷硫酸铁对废水中铬的富集的研究情况,以铬(Ⅵ)的去除率为参数,确定了聚合磷硫酸铁用量、温度、pH值及铬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絮凝剂能有效地分离废水中的铬,使处理后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电解锰高浓度氨氮废水回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解锰废水中氨氮浓度高,最高达13 000 mg/L,现有处理技术存在诸多弊端。从清洁生产的角度提出电解锰废水除铬净化后回用处理电解锰高浓度氨氮废水的方法并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0 mL/L电解锰除铬废水回用至生产工艺化合工段,电解液净化试剂H2O2、SDD消耗量和电流效率较无回用时无明显变化;电解过程中,无电解锰发黑、返溶等异常现象出现;电解产品符合YB/T 051—2003 DJMnD标准,纯度达99.9%。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处理Cr~(6+)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厂粉煤灰进行了处理含铬(VI)废水试验,探讨了粉煤灰投加量、pH值、接触时间、温度和含铬浓度等因素对除铬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pH=10左右、Cr6+浓度<100mg/L,粉煤灰的用量140g/L时,在常温下吸附处理2h,对铬的去除率可达到72%以上。粉煤灰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以物理吸附为主。对于低浓度含铬(VI)的废水,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镀铬、农药、纺织等行业对PFCs的应用及排放情况,总结了各类工业废水的特点及分布,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半导体废水、镀铬废水等实际工业废水中PFCs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吸附法、高级氧化法等处理技术应用于实际废水中的机理及利弊,以期为今后PFCs实际废水处理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Chromium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strategic metals. Different from most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bio-reduc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Cr(VI)], this study aims to achieve the immobilization and recovery of chromium using a 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 Results showed that Cr(VI) removal efficiency remained more than 99%, and 97% of reduced Cr(III) was immobilized in the biofilm. Immobilization zone, chromium forms and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composition changes were combin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Cr(VI) reduction and immobilization. The chromium distribution in biofilm demonstrated that intercellular layer was the main active zone with an immobilization amount of 891.70±126.32 mg/g-VSS. The reduced products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rivalent chromium [Cr(III)] chelated with carboxyl, amino and other functional groups and immobilized in the form of organic Cr(III). The digestion method realized a chromium recovery efficiency of 74.59%. This stud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he bioremediation and resources recovery in chromium polluted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