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9年6月上旬,宿迁市经历连续臭氧污染过程.基于宿迁市中心城区大气国控站点常规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VOCs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污染期间宿迁市臭氧变化特征、主要来源、主控因子和控制对策.结果表明,臭氧污染期间,宿迁市中心城区臭氧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和区域污染传输,气象条件是臭氧生成的重要原因,臭氧初始浓度较高也是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污染过程演变、天气条件分析、颗粒物组分变化、污染输送分析、后向轨迹分析等几方面,对大连市2014年12月28~29日发生的一次典型大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地面风速小、湿度大,为此次污染的累积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京津冀地区污染物的持续输送是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对2022年8月6~28日持续高温期四川盆地臭氧污染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可为该地区今后根据气象条件进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利用地面臭氧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计算该时期各要素平均值,并与2019~2021年同期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果:(1)2022年分析时段四川盆地的平均臭氧浓度和臭氧污染日数高于2019~2021年同期,各区域分布趋势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2)同时期地面气温和辐射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峰值,降水和相对湿度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特征,2022年为历年谷值,气象条件分布能较好的与臭氧实况分布相对应;(3)2022年分析时段地面气温和辐射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累积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区域分布趋势为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与臭氧污染分布趋势略有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气象条件是臭氧污染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臭氧污染的发生还受前体物排放等因素影响。对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及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有助于为区域臭氧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骁盛;罗静兰;高艺珂;侯涛;唐东民 《四川环境》2024,(2):1-6
为了解眉山市近年来臭氧污染特征和成因,基于2016—2021年臭氧自动监测数据,结合眉山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结果、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本地VOCs源解析数据等,分析了当地臭氧污染现状及前体物来源、臭氧生成潜势和敏感性。结果表明:(1)眉山市臭氧浓度、超标天数、污染负荷总体呈上升趋势,首次和末次臭氧污染出现时间分别有提前和延后迹象;(2)臭氧前体物中NOx主要来源于移动源和工业源,VOCs则主要来源于生活源、移动源和工业源;(3)VOCs组分平均浓度高低为烷烃>烯烃>芳香烃,其臭氧生成潜势(OFP)高低顺序为烯烃>芳香烃>烷烃;(4)从单组分上看,乙烯和间/对二甲苯两种物质同时兼具较高的臭氧生成潜势与管控减排潜力,是臭氧污染防治中重点管控物种;(5)从臭氧敏感性分析结果来看,眉山市属于典型的VOCs控制区,臭氧控制策略应是加大VOCs减排力度,或同时减排VOCs和NOx,减排比例约4.5∶1,且减排比例越高越利于O3快速下降。通过对臭氧污染现状及成因初探,为科学做好本地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相应参考,指明了臭氧治理的下一步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6.
信阳臭氧污染近年来呈现多发频发的趋势,为研究气象要素对信阳臭氧污染形成的的作用,利用2014~2018年信阳4个国控站的臭氧监测资料,国家气象站5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高空、地面实况天气图资料,通过pe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信阳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2014~2018年信阳市臭氧污染呈波动上升态势。月变化呈现“双峰”分布的特征,4~6月、9月为臭氧污染的多发时段。日变化则表现为“单峰”分布的特征。(2)分析了信阳市臭氧污染与14时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边界层高度以及云量等气象条件的关系,总结了信阳市臭氧污染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气象条件概念模型,当500 hPa为高空低槽后部的西北气流或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宽广低槽前部的西南气流,地面处于变性高压、入海高压后部或弱低压带(鞍型场)影响下,发生臭氧污染的可能性较大。为信阳市臭氧污染的预报和防治,提供了较为客观、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泰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其中之一,为了解泰州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特征和潜在输送源,对泰州市国控站点2013~2017年SO2、NO2、PM10、PM2.5、O3、CO等常规大气污染物数据进行分析,SO2、NO2和CO的年均浓度均已达标,而PM10和PM2.5的年均浓度仍未达标。5年来,泰州市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颗粒污染问题仍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且夏季O3-8h超标问题日益突出。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差异。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了泰州市潜在来源分布及其贡献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主要包括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山东省大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江苏省大部、上海、浙江省北部以及江西省东北部等地区。西部内陆方向和东南部近距离传输分别对PM2.5和O3质量浓度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仪TH300B对2020年8月12—17日南通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中VOCs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南通市此次臭氧污染过程主要受VOCs排放影响,污染中VOCs体积浓度均值为23.44 ppb,较污染前下降了12.0%,其中芳香烃体积浓度占比下降幅度最大,较污染前下降23.4%,OVOCs体积... 相似文献
11.
2013年大连市区全年共有污染日75 d,其中86%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在10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子站中,2013年1月份出现污染日的样本数最多,出现污染日最多的是甘井子子站(三类功能区)。大连地区空气污染日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空气质量主要受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雾霾及外来沙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臭氧污染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利用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臭氧污染较重的2019年江苏省臭氧污染特点,以及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臭氧浓度逐年增高,沿江苏南区域高于苏北城市;臭氧污染主要分布于4~9月,污染较重集中在5~6月。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当气温超过25℃,湿度在60%以下,偏南风(SSW~SSE),风速在2~4m/s时,臭氧超标率最高,易出现高浓度臭氧,从逐月气象因子与臭氧超标率的关系来看,5~6月的气象条件更易出现臭氧污染。研究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臭氧污染防治,前体物排放管控,有较为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2014-2018年辽宁省77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辽宁省臭氧污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8年辽宁省臭氧浓度逐年升高,污染逐渐加重,其中,2017年超标城市数量和累计超标天次最多;夏季为臭氧污染高发期,单日内小时浓度高值出现在14:00左右;中部及沿海为污染较重区域,营... 相似文献
14.
2020年4月28日~5月6日成都出现了一次近5年来春末夏初时段污染时间最长,污染程度最重的臭氧污染过程.为了解该污染过程中VOCs对成都臭氧的贡献,通过采用数理统计、臭氧生成潜势(OFP)等方法,对成都市城区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城区污染前与污染后VOCs体积分数均低于污染中VOCs体积分数. VOCs日变化呈双峰性,分别出现在早高峰时段及凌晨.污染前、污染中、污染后臭氧生成潜势(OFP)浓度值分别为110.5、199.0、93.3μg/m3.间/对二甲苯、乙烯、甲苯和邻二甲苯为绝对优势物种.通过分析整个污染过程VOCs特征,为成都春季臭氧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16.
杨薇薇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3,(8):89-91
基于2015—2021年营口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营口市臭氧污染变化特征及与其他污染物、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营口市臭氧浓度于2015—2016年下降,2017—2018年上升且于2018年达到峰值,2019—2021年持续稳定下降;月变化呈单峰特征,1月起快速上升,5月达到峰值,6—10月缓慢下降,11—12月快速下降;日变化亦呈单峰变化特征,09:00起开始上升,16:00达到峰值,随后下降,08:00达到最低值。臭氧与其他污染物之间呈负相关,与气象要素之间呈正相关,其与二氧化氮、氮氧化物、一氧化氮、温度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2021年1月22—27日,辽阳市经历一次重度及以上污染过程,此次污染过程呈现持续时间长、污染物浓度高、污染范围广等特点,总体程度为轻—严重污染。截至27日,辽阳市出现4 d重度及以上污染(严重污染1 d),全市PM2.5浓度均值由污染过程前的40μg/m3上升至71μg/m3,直至27日上午污染过程结束。此次污染过程较重且较为典型,对辽阳市污染特征分析具有代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19.
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业发展政策从制定、执行到监督的环节中影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的因素;指出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政策成因是现有农业发展政策与农村环境保护体系的双轨制脱钩运行;建议构建一套把农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有效地协调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0.
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趋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送先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59-61,73
采用2001-2010年降水监测数据,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鹰潭市酸雨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并从环境空气质量、区域污染物输送、气象因素和土壤性质等方面探讨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得出区域输送是鹰潭市酸雨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