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实验,研究改性沸石对污染土壤中Pb、Zn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Pb主要是以Fe—Mn氧化物结合态存在,土壤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添加天然沸石和改性沸石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酸提取态Pb、zn的含量,提高土壤残渣态Pb、zn的含量。与CK处理相比,添加4种沸石导致土壤酸提取态Pb含量降低8.7%-40.3%,土壤酸提取态zn含量降低10.5%-49.8%(培养1个月)。硝酸钾改性沸石比天然沸石更能显著地降低土壤酸提取态Pb、zn的含量,而氢氧化钠改性沸石和硝酸钾改性沸石比天然沸石更能显著地降低土壤酸提取态的zn含量。培养1、2和3月后,不同沸石处理导致土壤残渣态zn比率分别比CK处理提高14.4%~23.5%、19.6%~23.7%和1.9%-11.1%。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经过一定方法改性后,是固定污染土壤Pb、zn的潜在改良剂。 相似文献
2.
3.
针对餐厨废弃物堆肥腐殖酸不稳定易降解的问题,研究生物炭添加对餐厨废弃物堆肥腐殖酸形成的影响。一共设置两个处理(CK,不添加生物炭;BC,按照堆体干质量添加5%生物炭),整个堆肥周期持续15 d。堆肥结束时,BC的还原糖、氨基酸、多酚分别为2.05、1.57、2.25 mg/g,分别比CK低1.97、0.68、0.43 mg/g; BC的胡敏酸(HA)、HA/富里酸(FA)(质量比)分别为17.04 mg/g、1.85,较CK提升了61.21%、110.23%。BC的气单胞菌(Aerococcus)、土地芽孢杆菌(Terribacillus)、蜡样芽孢杆菌(Cerasibacillus)、巨球菌(Macrococcus)、Tepidanaerobacter相对丰度比CK高0.30、0.04、0.01、0.01、0.03百分点,土芽孢杆菌(Geobacillus)、小多孢菌(Micropolyspora)相对丰度比CK分别低0.79、0.16百分点。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有利于:(1)还原糖、氨基酸、多酚向腐殖酸的转化;(2)促腐微生物(气单胞菌、土地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巨球菌、Tepid... 相似文献
4.
5.
6.
新型高效淋洗剂的筛选是土壤重金属淋洗修复技术的基础之一。通过振荡淋洗法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TiO2)、碳纳米管(C)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与柠檬酸和酒石酸组合改性后对2种铅锌矿区土壤的淋洗效率。结果表明,单一柠檬酸对土壤Pb、Zn和Cd去除率最高为71.28%、61.09%、57.40%,而单一纳米材料对3种重金属去除率均小于2%;2种有机酸与纳米材料改性后的重金属淋洗率与单独淋洗差异显著(P2浓度升高,2种有机酸对2种土壤中Pb的去除率显著降低(P2能够明显提升2种有机酸对土壤Pb、Zn和Cd的去除率(P2分别在0.04 mol·L-1和0.10 mol·L-1时提高柠檬酸对3种金属的去除率达13.1%~25.1%和13.5%~26.8%。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不同形态铅的提取及其取样深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国内外关于土壤中不同形态铅的提取方法和土壤采样深度进行了综述。在土壤铅与植物关系的研究中,采样深度的重要性和实际采样深度因不同研究目的而不同。对有效性铅的重要性作了研究,归纳了中外有效铅提取剂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对各种提取剂的利弊作了分析。建议在研究土壤的效铅时,应综合考虑植物和土壤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认为混合提取剂更能反映土壤有效铅与植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路两侧土壤中铅和镉污染以及存在形态分布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测定了土壤中铅、镉总量,并采用五级连续浸提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北京市3条典型公路两侧的土壤样品中铅和镉的存在形态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所选3条公路出京方向右侧的土壤铅和镉污染严重,其铅、镉总量分别是北京地区土壤铅和镉含量背景值的1.62~6.69、5.97~18.74倍.土壤中铅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等形式存在,镉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而活性强的离子交换态浓度均较低.不容忽视的是,铅和镉的碳酸盐结合态在碱性条件下稳定,但是具有遇酸释放的隐患. 相似文献
9.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铜,铅,锌,铬 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中铜、铅、锌、铬、锰的含量是很低的,一般为痕量级.目前大多采用高灵敏度的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由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矿质元素Si、Al、Fe、Ca、Mg、K、Na、Ti等,经化学分解后,大多进入待测试样溶液,试液中这些复杂的基体常常对原子吸收测定产生严重的干扰或基体效应,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消除基体的干扰,采用APDC/MIBK体系萃取法可有效地分离基体,消除干扰,能获得可靠准确的测定结果.尽管上述方法是可行的,但手续繁、时间费,尤其是还要接触到有毒性的有机溶剂,因此分析工作者一般不乐意采用.本文采用与土壤样品基体相匹配的、待测元素含量相接近的标准土壤样品,校准计算实际土壤样品中待测金属元素的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本法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高温堆肥与蚯蚓堆肥对城市污泥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高温堆肥和蚯蚓堆肥工艺,研究了城市污泥与锯末、粉煤灰或磷矿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堆肥前后重金属(Cu、Pb、Zn、Cd和As)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的变化。研究表明:高温堆肥和蚯蚓堆肥前后各试验污泥的重金属形态和含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都可以降低污泥中交换态Cu、Pb、Zn、Cd和As的含量;对于Cu和Pb,高温堆肥优于蚯蚓堆肥;对于Zn、Cd和As,蚯蚓堆肥优于高温堆肥。2种堆肥方式中,粉煤灰用量为10%的钝化效果优于20%,磷矿粉的钝化效果同粉煤灰一样。 相似文献
11.
Kei Asada Koki Toyota Taku Nishimura Jun-Ichi Ikeda Kaneaki Hor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B》2013,48(4):285-292
Applying manure compost not only results in zinc accumulation in the soil but also causes an increase in zinc mobility and enhances zinc leaching. In this study,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zinc, zinc profiles, and zinc balance were investigated to characterise the fate of zinc in fields where the quality and amount of pig manure compost applied have been known for 13 years. Moreover, we determined zinc fractionation in both 0.1 mol L?1HCl-soluble (mobile) and -insoluble (immobile) fractions. Adsorption of zinc in the soil was enhanced with increasing total carbon content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pig manure compost. The 159.6 mg ha?1 year?1manure applied plot (triplicate) exceeded the Japanese regulatory level after only 6 years of applying pig manure compost, whereas the 53.2 mg ha?1 year?1 manure applied plot (standard) reached the regulatory level after 13 years. The zinc loads in the plots were 17.0 and 5.6 kg ha?1 year?1, respectively. However, 5.9 % and 17.2 % of the zinc loaded in the standard and the triplicate pig manure compost applied plots, respectively, were estimated to be lost from the plough layer. Based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mobile and immobile zinc content, a higher rate of applied manure compost caused an increase in the mobile zinc fraction to a depth of 40 cm. Although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zinc was enhanced following the application of pig manure compost, a greater amount of mobile zinc could move downward through the manure amended soil than through non manure-amended soil. 相似文献
12.
腐植酸对多环芳烃在污染土壤中淋出及截留分解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环芳烃是固废拆解地一类污染较严重的有毒有机物质,用腐植酸作表面活性剂淋洗污染土壤起到较好的增溶及截留分解污染物的作用,达到修复污染土壤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腐植酸加入量的增加,菲、萘、荧蒽、芘和∑PAHs的淋出量显著提高,在污染红壤中最大淋出率分别为52.9%、70.1%、30.5%、46.1%和42.8%,在污染水稻土中最大淋出率分别为51.8%、67.3%、35.0%、38.3%和35.5%,同时多环芳烃的截留分解率也相对较高,而污染红壤和水稻土的总修复率分别达到56.3%和49.8%。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钝化剂对外源铅在土壤中的钝化效果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钝化培养实验比较了羊厩肥、石灰和磷酸盐对土壤外源Pb的钝化效果和钝化修复后Pb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钝化剂均能显著降低土壤中DTPA-Pb的含量,且钝化效果与钝化剂添加量成正比;磷酸盐对外源Pb钝化效果最好,P10处理下土壤中DTPA-Pb的含量降幅达80.53%,羊厩肥钝化效果最差,GM1对DTPA-Pb含量的降幅为6.51%;羊厩肥与磷酸盐将弱酸提取态Pb和可还原态Pb转变为活性更低的可氧化态Pb和残渣态Pb,以降低其活性,石灰将可还原态Pb转化为可氧化态Pb,以降低其活性;3种钝化剂添加均会提升土壤Olsen-P的含量。土壤磷淋溶临界值模型显示,当土壤Olsen-P含量>124.25 mg·kg−1时,会发生磷素淋溶现象;Pb在土壤粗砂粒、细沙粒、粉粒和黏粒中的含量差别很大,但赋存形态无明显差异,钝化剂添加会影响外源Pb在各粒级颗粒中的富集及形态分布。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钝化剂主要通过将细沙粒、粉粒和黏粒中的可还原态Pb转化为粉粒和黏粒中的可氧化态Pb来降低土壤Pb的毒害性。研究结果可为3种钝化剂在Pb污染土壤修复中的高效利用及修复后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腐殖酸和铁对阿特拉津光降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考察除草剂在水体中的自净性能,对模拟太阳光(λ> 290 nm)下腐殖酸和铁元素对阿特拉津的光化学降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辐照阿特拉津几乎不降解。在分别加入3、5和10 mg/L的腐殖酸时,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为34.36 %、40.74%和15.66 %;在Fe(Ⅲ)投加量从0.01 mmol/L增加到0.2 mmol/L时,阿特拉津的降解率从24.36 %增加到34.97 %。而在当腐殖酸与铁共存时,阿特拉津降解率则进一步提高。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均表明,腐殖酸-铁络合物的形成及其光化学作用,促进了阿特拉津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使用建筑弃土与污泥堆肥配制营养土并应用于园林绿化。以凤仙花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实验观察和对比分析了凤仙花从播种到开花整个生命过程的生长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模糊评价。结果表明,凤仙花播种期和生长期各生长指标随着营养土中堆肥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堆肥施用量30%时达到最佳;营养土中的重金属对凤仙花的生长速度有抑制效应,主要集中在播种期和生长期初期,随着凤仙花的生长成熟,重金属的胁迫效应持续减少,并在成熟期显著降低,重金属对凤仙花地表部分的抑制更为明显;建筑弃土与污泥堆肥配制的营养土对园林植物营养效果良好,成熟期的凤仙花生物量大幅度增加,最大增幅550%;通过模糊评价并综合考虑配置方案,最佳堆肥施用量为30%。 相似文献
17.
18.
施用垃圾堆肥土壤重金属在不同温度和酸雨条件下的淋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淋洗法,研究了垃圾堆肥中重金属在不同温度与模拟酸雨条件下的淋溶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淋洗液中Cd、Cr、Cu、Ni和Pb的含量都有很大程度的减少。Cd、Cr、Cu和Ni 4种金属在模拟酸雨的情况下淋出量明显高于蒸馏水的情况,增幅都在116%和351%之间,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而酸雨对Pb的淋出影响较小。在酸雨淋洗下,重金属的淋出率在30℃时达到最大,其中Ni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较小。而在蒸馏水淋洗下,重金属的淋出率随着温度的变化相对平稳。此外,5种重金属的淋出率明显不同,其中Cr和Ni的淋出率相对较大,Pb最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