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研究四川马边某磷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状况及特征,采集矿区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了重金属As、Cu、Zn、Cd、Pb、Cr的含量及其形态,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中的Cd和Pb含量高于四川土壤背景值的10.00、7.14倍,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8.14、8.48倍,其余元素均略高于各背景值,经相关性分析,As、Zn、Cd 3种重金属具有同源性。形态分析显示,Cd的形态分布以可还原态为主,易迁移释放,其余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Pb除残渣态外,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占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表明,重金属的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程度Er^i顺序为Cd>Pb>As>Cu>Cr>Zn,各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为378.87,属于强生态危害,其中又以Cd贡献率最大,为78%。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贵港柑桔产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中As、Hg、Cd、Cr、Cu、Sc、Pb、Zn 8种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特征,基于农用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GB15618-2018),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产区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r、Ni、Cu、Zn、As、Hg、Pb 7种元素含量均值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值(1. 22mg/kg)高于风险筛选值(0. 3mg/kg)。Pb、Zn元素与Hg、Ni元素各自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Cd元素含量有从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势。Cd元素处于较强的风险水平,很强与极强级别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7. 5%和45%。Hg元素中度、强风险级别占比分别为39. 5%、29. 5%,说明该研究区土壤中Cd、Hg元素污染较严重。综合潜在风险指数RI均值为342. 4,属于强生态风险,主要受Cd、Hg元素污染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稳军 《四川环境》2012,31(3):65-69
在研究的8种重金属元素中,Cd、Cr、Cu、Pb、Zn、Ni的平均值都超过上海市土壤背景值,但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与上海优质农产地环境标准相比较,重金属含量平均值超过标准的有Cr、Pb、Zn,但研究区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宝山区7个城镇农业土壤按多因子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庙行镇的生态风险指数最高,月浦镇的生态风险指数最低。从宝山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整体情况来看:多因子潜在生态评价值为119.08,宝山区农田土壤达到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我国南方桉树人工林区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垂向分布特征,选取南宁市那降水库和天雹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ICP-AES测定沉积物中Cr、Cu、Zn、As、Cd、Hg和Pb 7种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含量分布,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天雹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较那降水库严重,且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远远高于南宁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显示,重金属Cu和Pb平均含量呈波动增长趋势,Zn和Cd呈持续增长趋势,而Cr、As和Hg呈波动下降趋势。由重金属含量变异系数垂向变化来看,重金属Hg含量变异系数最大,不同深度处均大于0.45,离散程度较高。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HgCdZnCuPbCrAs,重金属Hg累积最严重,属于中度污染程度,且有逐年加重趋势,两个水库的相似点是重金属Hg和Cd也有明显累积,处于中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泸州市蔬菜种植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分析了泸州市蔬菜地土壤中的p H值、有机质以及重金属(Cd、Hg、As、Pb、Cr、Cu)含量,并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中Cd、Hg、As、Pb、Cr、Cu的平均含量水平未超过四川土壤背景值土壤。利用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中土壤污染元素的浓度限值进行评价,泸州市蔬菜种植地土壤重金属均未超标。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泸州市蔬菜种植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处于轻微污染或无污染以及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最高,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柴窝堡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Pb、Cd含量均超出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除湖心区外,Cd在5个监测区域中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中等;其它重金属在5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Zn与Cu,Pb与Cd、Cu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这4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柴窝堡湖表层底泥受到Cu、Zn、Pb、Cd污染,需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重金属由底泥进入水相。  相似文献   

7.
在唐岛湾岔河入海口三角洲采集表层沉积物,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法检测Cu、Zn、Pb、Cd、Hg、As、Cr等共计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法(J_(geo))及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ERI)对其重金属分布特征、潜在生态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岔河入海口地区重金属污染整体较低,呈现出南北高中部低,且北部高于南部的分布特征,三角洲北部靠近人类活动密集区处于中等至较高重金属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采集了南京市大气颗粒物PM_(2.5)样品共计56个,分析了As、Cd、Cr、Ni、Pb、Zn、Cu和Mn这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污染特征,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通过呼吸途径引起的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呈现明显季节特征,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全年均值为86μg/m3,超我国年均二级标准的1.4倍。PM_(2.5)中8种元素浓度排序为:ZnPbMnCuCrAsNiCd,As均值超标77%,其他未超。4种致癌重金属(As、Cd、Cr、Ni)及4种非致癌重金属(Pb、Zn、Cu、Mn)中,Cr对人体健康具有很高的潜在性危害,其他7种重金属的风险可忽略,不会对暴露人群构成明显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重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监测了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Cr、Cd、Pb、Cu和Zn的相对含量,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玉滩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r、Cd、Pb、Cu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41mg/kg、0.75mg/kg、46.04mg/kg、66.98mg/kg、131.55mg/kg,Pb和Cu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u(轻度)Pb(轻微)Cd(轻微)Zn(轻微)Cr(无污染);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Pb、Cd含量显著正相关,是玉滩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因子;玉滩湖总体的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微,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Cd(中等)Cu(轻微)Pb(轻微)Zn(轻微)Cr(轻微),Cd是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铅锌活动对深层土壤的污染情况,以关中西部某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样调查和和室内样品分析,检测样品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纵向分布规律,并对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中Pb、Zn、Cu、Cd、Cr、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2、86.72、26.02、0.31、70.01和32.40mg/kg,均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在纵向的60~80cm土层中Pb、Zn、Cd、Cr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已经超过陕西土壤背景值。评价结果表明该冶炼区周边土壤中Cd元素已达到中度污染,土壤污染程度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强烈,因此该铅锌冶炼区周边土壤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对杭州市临安区农田土壤采用蛇形随机布点法采集63个土壤混合样,对土壤重金属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潜在的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Hg、As、Cu、Cd变异系数较大,可能存在人为影响。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数据分析,土壤中重金属Hg超标最为严重、其次是As、Cu;內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研究区域内大部分土壤污染水平属于尚清洁以上,小部分土壤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是由于Hg、As、Cu污染导致。单个元素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显示,Hg表现为较强风险,其他元素均呈现较低风险,单个元素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值依次为Hg Cd As Cu Ni Pb Cr Zn;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危害指数总体上为轻微风险,极小部分为中等风险,主要由于Hg污染。研究区域部分地区出现单个金属总量出现超过风险筛选值且低于风险管控值,下一步应加强对该土壤及农产品的协同监测。  相似文献   

12.
对洞庭湖表层底泥样进行了Cd、Pb、Cu、Zn、As、Hg和Cr等7种元素含量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首次对各河流入湖口和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重金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洞庭湖各子湖区(段)表层底泥中以Cd污染最为严重,所有样点Cd含量均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其次为Pb、Cu和Zn,各子湖区该三种金属含量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再次为As和Hg,东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等湖区As、Hg均属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而Cr对洞庭湖表层底泥的污染最轻。主要河流入湖口中,湘江和资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Cd、Pb、Zn和As污染最为严重,沅江入湖口表层底泥的Hg污染最为严重,资江和汨罗江表层底泥的Cu和Cr污染最为严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西洞庭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对生态潜在危害极高,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城陵矶和大通湖的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级为高。根据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RI)值大小,洞庭湖各子湖区(段)重金属复合污染程度由重到轻次序为:西洞庭湖大通湖城陵矶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相似文献   

13.
漆燕  成应向  刘湛  肖亚琼 《四川环境》2011,30(6):104-107
通过对湘江株洲段6个监测断面左右两岸共32个底泥样品重金属Pb,Zn,Cd,As,Hg和Cr质量比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霞湾断面是重金属富集最严重的断面;Cd,Hg和As的含量均超过GB15618—1995三级标准和长沙-湘潭-株洲3市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含量大部分分布特征为右岸高于左岸;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湘江株洲段各监测断面潜在生态风险都很高;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Hg〉Cd〉As〉Pb〉Zn〉Cr。  相似文献   

14.
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广州市番禺区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表明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含是沿河分布的差异与水流速度、工业排污位置有关,采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龙湾涌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Hg;其次为Cd、Cu、Pb、Cr、Zn。污染最严重断面是龙湾闸口,龙湾涌重金属潜在污染除龙湾闸口沉积物Cd属中等生态危害外,龙湾涌生态危害属于轻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地统计软件研究了徐州北郊柳新煤矸石充填复垦区Cu、Cd、Pb、Zn、Cr五种重金属对其周边100m范围内土壤的影响,得出结论:区域内全部161个样点中Cd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除少量Zn以外,7个监测点位各层土壤中的五种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内Cu和Cd的纵向空间变异性最大,存在较强的纵向迁移能力,而Cr、Pb、Zn的纵向空间变异性相对较小;土壤中Zn、Pb、Cr和Cu存在极强的空间相关性,其中Pb、Cr和Cu的变程均相对较大,受母质的影响相对较大,而Cd的块基比最大,变程最小,其受人为随机影响突出;区域内的Cd、Cu、Zn和Cr的主要污染源为充填的煤矸石,且存在明显的横向和纵向迁移过程,Pb的污染则主要来源于道路交通;区域内Cd污染严重,而充填的煤矸石是主要污染来源,因此必须建立相关的土壤充填复垦物标准以保障种植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东道海子为对象,研究东道海子沿岸土壤中重金属(Hg、As、Pb、Cr、Cd、Cu和Zn)污染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东道海子沿岸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满足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除Hg(49%)和As(54%)外,其余几种重金属含量差异不大,变异系数均小于30%。10个采样点的7种单一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为轻微生态危害,10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也为轻微生态危害,表明东道海子沿岸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值作为判定依据,对广西水田、园地、旱地3类农田土壤的8种重金属含量超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类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率较高的元素是Cd、Hg、Ni,其次是As、Zn,而Cu、Pb、Cr较低;旱地土壤重金属超标率远高于水田和园地,水田又高于园地;在超标样品中,水田和园地以单项重金属超标为主,旱地以多项重金属复合超标为主。  相似文献   

18.
解析宝鸡市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评价7个元素的浓度含量,为宝鸡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样品中所含有的Pb、Zn、Cu、Cd、Cr、Ni和Fe七种重金属元素采用相关性与富集因子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Pb与Cd相关性明显,Cr和Ni主要来源于土壤颗粒,Pb、Zn和Cu可能叠加了人为污染,Cd元素局部污染严重。由数据对照分析可知,宝鸡市区整个大气环境质量有明显的提高,Pb、Zn和Cu元素在市区中部和西部均有明显的降低,而东部新增点位相对污染较重,Cd元素含量较高,应该与该地区工业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攀枝花市攀钢工业区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的空间的分布特征、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Cu、Pb、Zn、Cr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相差2.98、3.4、5.2、2.7倍,c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甚至相差15.7倍。重金属元素相关性特征可分为Cd—Pb—Zn和Cu—Cr两组。形态分布特征表现在Cu、Zn、Pb、Cr主要以稳定的残渣态存在,Cd主要以可利用性最强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污染较严重的是攀钢机关、攀钢原料场。  相似文献   

20.
河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南境内取自农田土壤102例表层样品,分析了其中的Cr、Zn、Cu、Pb、Ni、As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河南农田土壤中除Cr偶有超出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的土样外,其他项目均不超标,重金属污染由高到低排序为Cr〉Zn〉Ni〉Cd〉Hg〉Cu〉Pb〉As。重金属元素在河南各土壤利用类型中分布规律不明显,按4种主要土壤利用类型考查来看,重金属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果园地〉水田〉菜地〉其他粮田;河南农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总平均为0.981,土壤总体为尚清洁,重金属污染处于警戒水平;河南农田土壤中Cr含量较高的土壤主要是粗骨土与石质土,其天然本底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