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四川马边某磷矿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状况及特征,采集矿区土壤样品,用ICP-MS测定了重金属As、Cu、Zn、Cd、Pb、Cr的含量及其形态,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中的Cd和Pb含量高于四川土壤背景值的10.00、7.14倍,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8.14、8.48倍,其余元素均略高于各背景值,经相关性分析,As、Zn、Cd 3种重金属具有同源性。形态分析显示,Cd的形态分布以可还原态为主,易迁移释放,其余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Pb除残渣态外,可还原态与可氧化态占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表明,重金属的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程度Er^i顺序为Cd>Pb>As>Cu>Cr>Zn,各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为378.87,属于强生态危害,其中又以Cd贡献率最大,为78%。  相似文献   

2.
3.
柴窝堡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乌鲁木齐市柴窝堡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Pb、Cd含量均超出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除湖心区外,Cd在5个监测区域中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中等;其它重金属在5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危害均为轻微。各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Zn与Cu,Pb与Cd、Cu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这4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柴窝堡湖表层底泥受到Cu、Zn、Pb、Cd污染,需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重金属由底泥进入水相。  相似文献   

4.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广西某蔗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积累指数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Zn〉Pb〉Cu,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Pb〉Cu〉Zn,其中zn的影响程度发生了变化。2种评价方法的结果存在差异,蔗田土壤的地积累指数污染程度处于无污染情况,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污染程度处于低度危害程度。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考虑外源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和不同重金属的生物毒性的影响,使其评价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云龙湖底泥中铅(Pb)、锌(Zn)、铜(Cu)、锰(Mn)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了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4种重金属中Cu为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其余2种均未构成污染。云龙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表现为轻微的程度,生态风险顺序是Mn>Cu>Pb>Zn。  相似文献   

6.
易强  彭涛 《四川环境》2011,30(3):34-36
应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扬州某工业开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由于工业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十分明显:综合各金属危害来看,有6个点位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处于中等到强水平,占比30%;区分各重金属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面积,Cd占比95%,Hg占比45%,Pb占比5%.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某水库底泥进行取样检测,评价分析,研究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铜、锌、镉、铅、铬、镍和锰7种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汞和砷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利用检测数据,参考《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和土壤背景值,分别采用单元素污染指...  相似文献   

8.
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广州市番禺区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表明龙湾涌沉积物重金属含是沿河分布的差异与水流速度、工业排污位置有关,采用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龙湾涌重金属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Hg;其次为Cd、Cu、Pb、Cr、Zn。污染最严重断面是龙湾闸口,龙湾涌重金属潜在污染除龙湾闸口沉积物Cd属中等生态危害外,龙湾涌生态危害属于轻微。  相似文献   

9.
铜陵铜官山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铜陵铜官山铜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铜官山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u、Zn、As、Hg平均含量高于当地的土壤背景值,土壤已受Cu、Zn、As重污染,受Hg轻污染.不同样点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处于选矿厂附近的9到16号样点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较其它样点相对较重,15和16号样点的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都很高,污染状况在所有样点中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及生物监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重金属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体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的环境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以及对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探讨运用生物的敏感性来监测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可行性,生物监测水体重金属污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葫芦岛市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葫芦岛市典型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典型区的土壤受到程度不同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污染程度最重,金属锌是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3.
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天津市宁河县蔬菜种植地的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Hg、Cd、Cu、Zn、Pb和As 6种重金属的Eir均小于40,5个研究乡镇的RI均小于150。表明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危害水平为轻度危害。虽然5个乡镇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以Hg和Cd的污染为主,Zn和Pb的污染最小。从而也可以说明对于这种小尺度范围的重金属污染研究,若不存在显著的污染源则无需利用RI法进行详细的分区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近年常用于重金属污染的地积累指数法及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对关中西部某铅锌冶炼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对人为污染行为作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且两种方法可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该冶炼区周边土壤Cd元素为中重度污染,Pb为中等污染,Zn和Cu为轻微污染.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和地积累指数评价法两种方法都是基于沉积学理论提出,两者各有侧重点,对于重金属污染的系统评价各具合理性;但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在修正其参数后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水系沉积物中8个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重金属在支流与金沙江交汇点下游处含量高于上游处,重金属污染不严重,属轻度污染。污染程度为:Mn>V>Pb>Zn>As>Cr>Cu>Co。污染较严重的是攀钢冶金区、攀钢选矿区、攀钢采矿区以及攀钢尾矿坝。  相似文献   

16.
杜波 《四川环境》2020,39(5):113-118
通过对钒钛磁铁矿尾矿库周边农用土壤的采样调查,测定了6种重金属(Cr、Ni、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15618-2018风险筛选值,但Cr、Ni、Cd、Hg等重金属平均值高于四川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评价显示土壤中各采样点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污染指数均小于0.7,说明各监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处于清洁水平;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来看,尾矿库周边农用地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强弱顺序为Hg>Cd>As>Ni>Pb>Cr,研究区整体处于中等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7.
18.
成都地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通过对成都地区的9种蔬菜152个样品的可食部分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查明了蔬菜中重金属汞、砷、铅、锡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锡和铅是成都地区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在检测的蔬菜样品中,锡和铅的超标率分别为29.4%和22%,最高超标分别为5.60倍和2.86倍,汞和砷无超标现象。  相似文献   

19.
20.
高原 《四川环境》2012,(4):87-89
本文通过多年滇池底泥的采样监测数据,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对数衰减模型评估滇池的底泥质量状况,希望摸清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为底泥疏浚、截污护岸的滇池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以地积累指数法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底泥质量呈现轻度污染,镉出现一定程度富集,汞在个别监测断面也出现富集情况;(2)6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镉>汞>铅>铜>铬>砷;(3)从监测断面来看,海口西污染程度较重,滇池南底泥质量较好。采用对数衰减模型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2)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看,6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可能性排序为砷>铅>铜>铬>镉>汞;(3)从监测断面来看,白鱼口和观音山中潜在危害可能性大。从富集污染程度分析,海口西监测断面的底泥污染最重,可考虑在海口西监测断面附近进行一定的底泥疏浚工程。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但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