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林琪 《环境》2022,(7):56-58
<正>“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范玉波 《环境》2022,(7):29-31
<正>“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今后一段时期,山东将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深度调整,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二氧化碳达峰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3.
熊华文 《环境保护》2022,50(1):35-40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发展阶段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减污和降碳是彼此牵引、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需要同步推进,实现协同增效。由于CO2与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能源领域,本文提出能源领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战场。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部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六个方面提出了以全方位能源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熊华文 《环境保护》2022,(Z1):35-40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发展阶段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面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减污和降碳是彼此牵引、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需要同步推进,实现协同增效。由于CO2与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能源领域,本文提出能源领域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战场。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部门、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六个方面提出了以全方位能源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首次着重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中国正在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并已经陆续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时期控碳降碳工作正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  相似文献   

6.
<正>“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探索实践,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一、创新区建设背景(一)现实需求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总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为6540万人,2021年生产总值(GDP)为7.35万亿元。浙江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省、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我国作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具有“同根同源”的性质,还具有“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等特征。其中,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利用是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为加强源头防控协同增效,更好地实现降碳、减污、  相似文献   

8.
黄丹雯 《环境》2022,(10):50-52
<正>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仅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还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落地路径和重要载体。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推行至今近20年,传统审核模式、审核要素、推进机制等与当前环境管理要求已不相匹配,亟待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9.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需求,仅依靠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措施将不足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目标. 结果表明:构建“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通过命令控制与非命令控制的协同实现治理方式转变,从而提高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 在顶层设计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气污染程度及各行业污染控制措施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差异化减污降碳政策;在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学科融合、部门协作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科技研究,解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评估以及科技数据、资源共享和研究成果落地等问题;在市场方面,将自愿减排交易和更多高排放行业配额交易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加强与排污权、用能权、绿色电力等环境权益交易之间的协同,强化市场手段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治理机制和手段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构建第三方环境信用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公众等关键利益方形成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 研究表明,“政府-科研机构-市场-社会组织”多元共治模式能有效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多元共治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市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从认识、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目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面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新挑战,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总目标,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研究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因地制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时空特征(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的数据,下同);同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碳减排与大气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分析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全国、八大经济区和各省份的时空特征;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揭示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演化规律和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①2011—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缓慢增长,污染物排放当量自2014年开始明显下降;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东北、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经济区. ②2011—2019年我国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整体上明显提高,不同经济区和省份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③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鉴于此,本文从制定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的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力  冯相昭  马彤  高健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8):2006-2014
我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控制重点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对于城市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与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中渭南市为例,采用LMDI分解方法并运用LEAP模型,通过构建多种情景模拟分析污染减排、能源结构改善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对渭南市未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减排潜力的影响,预测了该市碳达峰时间及峰值水平. 结果表明,能源结构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交通运输调整具有显著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效果,而压减落后产能、工业炉窑改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升级等传统环境治理的潜力逐渐减小. 建议渭南市应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倒逼能源、产业、交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全面部署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大意义、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1月8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22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叶民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核安全与环境文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员代表通过现场或视频方式参加会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核能是一种低碳、可靠、稳定的能源,核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1月8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22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叶民出席大会并致辞。来自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核安全与环境文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会员代表通过现场或视频方式参加会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核能是一种低碳、可靠、稳定的能源,核安全是核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任务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集中,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综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文件,从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转型、循环经济、污染治理、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对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以内涵解读为基础,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绿色园区创建指南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园区设定差异化参考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权重,归一化处理后加权得到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指数(IPSR),并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全国唯一冠有稀土专业名称的高新区,且涵盖“两高行业”)为案例园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案例园区在重点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包头市稀土高新区近3年IPSR逐步提升,2020年得分达70.19分(理想水平为100分),进一步提升IPSR的重点在于着重打造低碳高效产业、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科学治污以及持续大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显示,构建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引导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17.
重点行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污染物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既是支撑落实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客观需要。文章以四川省水泥行业为例,总结产业发展及减污降碳现状,分析水泥行业减污降碳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从严控产能产量、实施原料替代、优化用能结构、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构建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五个方面提出水泥行业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汉龙  江镕 《环境》2022,(1):24-27
<正>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规划》共十五章内容,全文约5.5万字,立足长远,统揽全局。《规划》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遵循五大原则,科学设立4大领域18项指标,重点推进八大任务。围绕新形势、新职能、新定位,强调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强化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相似文献   

19.
向梦宇  王深  吕连宏  张楠  白梓函 《环境科学》2023,44(7):3637-3648
当前我国同时面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两大战略任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电力部门在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面向不同的电力需求情景,构建低成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目标模型,求解得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最优路径方案.结果表明,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前提下,减污和降碳协同性较好,两者协同控制可高效助力低碳转型的实现;优化电力部门发电结构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措施,研究期火电占比不断下降,清洁电力占比超过92.5%;不同电力需求下二氧化碳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受电力需求影响最大,低电力需求、中等电力需求和高电力需求情景下峰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94.16亿、 104.09亿和107.46亿t,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同样表现出在低电力需求、中等电力需求和高电力需求情景下依次递增的趋势.电力需求的提高仅增加了电力部门内部发电结构调整的压力,未影响到其他部门的产量和活动水平,即电力需求导致的电力部门减排压力未表现出部门间传递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雪玉 《环境保护》2022,(24):12-14
“十三五”时期,我国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散煤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十四五”时期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本文重点探讨了工业和民用两个领域散煤治理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紧跟产业升级和清洁能源替代步伐,加强工业散煤治理动态监管;以北方地区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民用散煤治理;坚持终端用能转型,推动建立新农村能源系统;强化农村清洁低碳取暖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融合;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