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春发  吴嘉平 《灾害学》2006,21(2):13-16
随着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中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该系列问题虽然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城市环境系统十分复杂,常规的城市环境研究手段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所以至今仍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从而能为城市环境研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构成,介绍了建立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持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世界环境日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出席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重大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的口号是"只有一个地球",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貌环境致灾性评价:—以重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承泰 《灾害学》1992,7(4):18-22
以重庆为实例,探讨了评价城市地貌环境致灾性的意义和方法,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参数的选取和量化、评价等级的划分等,并对重庆城市地貌环境的致灾性作了尝试性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岩溶塌陷及诱发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及其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已成为岩溶发育区最重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灾变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永国 《灾害学》1991,6(4):58-62
本文在概释生态环境脆弱带定义、实质和特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宁甘川滇梯度联接带、季风边缘脆弱带、东南滨海脆弱带的环境灾变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朱建军 《灾害学》2000,15(2):52-55
地面沉降是环渤海地区主要环境地质灾害之一。发生面积广泛、沉降速率显著加快是本区这一灾害的两大突出特点。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对经济建设的危害 ,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受到淹水条件的影响,因此淹水被认为是影响湿地植物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因子。湿地植物为适应淹水环境会对其做出不同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湿地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特性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响应。详细阐述了淹水环境对湿地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特性的影响,并从碳水化合物、激素类和光合特性的角度探讨了湿地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对淹水环境的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湿地植物耐水淹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厄尔尼诺灾害的地球动力学解释以及与地质科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毅 《灾害学》1992,7(3):84-87
本文从地质力学的理论基础出发,详细地叙述了对厄尔尼诺这一大尺度气象灾害的机制所作的探讨。指出对于地球上任何大尺度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时,都不应忽视地球自转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还将海气相互作用与构造体系进行了联系并对全世界地质学与环境生态学界普遍关注的全球海平面变化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根据沈阳市地震局近年来贯彻国家防震减灾战略目标,努力促进地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实践,探讨了构建防震减灾"预、防、救"三大工作体系的途径和做法,概括阐述了"环境、务实、创新、开放"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震风险评估中灾害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凡  汪明  刘宁 《灾害学》2012,(2):109-113
介绍了以美国地震灾害模型为例的地震风险评估在金融保险业和土木工程两大领域的应用,回顾了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发展的历史背景,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模型更测重于对历史理赔数据的分析,土木工程业的模型则注重于对工程结构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评估模型中地震灾害部分的建立,其中包括致灾因子模块及孕灾环境模块。针对建模中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等的关键要素,如地震源及震级、地震衰减方式、场地土壤土质条件、地震复发率等,作了分析及归纳总结,并系统地介绍了所涉及要素的数据信息获取过程及对应的建模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相应的风险量化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徐嵩  王鹤  孔维东 《灾害学》2021,(2):118-123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优化对改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轻区域典型灾害负面影响等有重要作用。该文以京津冀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区域山洪灾害背景下运用灾害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引入山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过程。通过借助GIS技术平台分析了研究区基于MCR模型建立的生态网络,构建了由斑块、生态廊道、基质镶嵌的区域生态化网络格局。针对分析结果,重点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措施,主要包括生态约束条件下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和区域尺度的山区生态修复,以期为维持山区生态安全、国土综合整治以及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的活动深刻地改变着自然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成为现代生态环境的常态,而人类对于自身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自然灾害的释义学角度入手,结合对灾害不同认识的理论背景,分析了自然灾害的人为致因,依据客观的灾害史,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功利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罪责,并提出应从生态伦理学探讨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文化根源,借助对理性主义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继而。结合现代生态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乐清湾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以2007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赋权法,从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3方面着手,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并对温州乐清湾湿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大面积围垦湿地、地质灾害频发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该项研究可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系统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城市群存在着巨大的生态赤字,生态系统安全性脆弱,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其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能力.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还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损失。文章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玛纳斯河流域是中国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三大生态系统表现出的区域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状况有所分异,所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流域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数据库,在生态经济功能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流域不同分区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选取相应的17个生态风险评估指标,建立了生态-经济风险性评价模型,对流域各个生态经济功能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Ⅰ1,Ⅱ1,Ⅱ2,Ⅱ3,Ⅲ1,Ⅲ2和Ⅲ3亚区的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在增大,说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而Ⅰ1和Ⅱ4亚区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存在波动;Ⅰ,Ⅱ和Ⅲ三个大区中生态问题潜在的风险性指数最高的分别是Ⅰ1,Ⅱ1和Ⅲ1亚区。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对流域可能出现的灾害性的环境问题及由此引起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7.
渭河水环境问题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王敏捷 《灾害学》2000,15(1):47-50
对渭河水环境的状况进行了讨论 ,认为近年来 ,渭河径流量减少、水质污染、河床淤积抬升、地下水危害加剧。据此 ,提出了水环境治理的对策 ,应节、蓄、引并举 ,大搞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水污染防治 ,减沙清淤 ,固堤防洪 ,变害为利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汪锋  朱晓东  李杨帆 《灾害学》2006,21(4):103-107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安全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命脉。本文基于生态安全特点和城市生命线系统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生命线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评价生命线系统易损性、协调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关系、利用GIS和DSS等技术构建城市生命线系统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城市生命线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分别以东部沿海典型城市厦门和连云港为例,从政策、规划、机构、管理、科研等层面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西关中地区水文气候状况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华  胡小晖  程燕 《灾害学》2002,17(2):37-41
利用1953-1999年陕西关中地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永量和同期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资料,分析对比关中地区近50年气温变化与周期中国气温变化、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退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及其气候干暖化趋势。关中地区未来气候将更趋干暖化,生态环境将更加脆弱。建议在西部大开发当中,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地理生态环境对磨盘山水库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气候背景和地理环境对磨盘山水库区域降水的影响,解释了磨盘山地区多雨的主要原因,同时论述了磨盘山水库区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及水库水量、水质的影响.为确保水库饮用水的安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