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3年环境空气监测资料和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常州市灰霾天气的时间变化特征,对灰霾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常州市灰霾天气频发,12月灰霾天数最多,发生重度灰霾天气的频率最高。不同空气质量级别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灰霾天气,以轻度污染发生频次最高。灰霾在各时次均可能发生,07:00-09:00出现频率最高,15:00-18:00出现频率最低,灰霾高发的冬季,日变化特征不明显。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向下、地面24 h正变温时,霾的发生几率更大,相对湿度在75%~80%时,灰霾发生概率最大,此后随相对湿度减小而降低。灰霾天气下,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能见度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最低仅0.7 km。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0年春季,北京市先后出现12次沙尘暴天气.本研究捕捉到2次沙尘暴天气,分析了沙尘暴天气和非沙尘暴天气TSP、PM10的质量浓度、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沙尘暴时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水平极高,同时其酸度相对较低,对酸化有非常强的缓冲能力,因此沙尘暴天气时产生的大气气溶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酸性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雾霾天气成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静风、逆温天气、能源结构、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和秸秆焚烧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应积极探讨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减小雾霾天气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利用WPS粒子谱仪对内蒙古朱日和背景天气及沙尘天气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观测,研究了不同天气背景下沙尘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在背景天气和沙尘天气下,0.010~0.020,0.021~0.100,0.101~1.000,1.001~2.500 μm等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差别较大;沙尘天气对各粒径段,尤其是大于1.0 μm的气溶胶数浓度影响较大,沙尘暴过程中1.001~2.500 μm粒径段的气溶胶数浓度约为背景天气的35倍;各粒径段气溶胶数浓度在不同天气背景下的日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大. 对沙尘气溶胶谱分布的分析可知,沙尘暴发生前后1 h的沙尘气溶胶谱型均符合Lorentz分布,背景天气下同时段的沙尘气溶胶谱型也符合Lorentz分布;沙尘天气下沙尘气溶胶谱型在沙尘暴发生前1 h的主峰值比背景天气高1个数量级,沙尘暴发生后1 h的峰值半径明显移向大粒子.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10):124-128
本文以化德县2008年3-5月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及气象因素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分析沙尘天气状况,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TSP浓度与各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沙尘天气分级标准,化德县2008年3-5月共发生8次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天气发生了4次,占50%;扬沙天气发生3次,占37.5%;沙尘暴只发生了1次,占12.5%。从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来看,5月最高,3月次之,4月最低。TSP浓度与气压和降水量呈负相关,与气温和风速呈正相关,且与气压和风速的相关性显著。3月和5月的TSP浓度主要受气温影响,4月受风速和降水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及其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京地区1954~2001年气象台站的天气现象的观测资料以及最近几年20多个台站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一年中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季(3~6月份),其中4月份的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约占所有沙尘暴的50%;北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现象发生的频次有减少的趋势;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北京地区主要是以扬沙天气为主,占总沙尘天气的74.15%,其次是浮尘天气(18.09%)和沙尘暴(7.76%);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现象与天气气候背景、周边和本地地表生态系统、本地建筑工地以及裸露地等有密切的关系;沙尘天气对北京重污染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灰霾过程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通过分析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浦东新区灰霾天气出现的特征,并以2008年12月19日至2008年12月21日一次典型的灰霾天气过程为例,利用激光雷达(Light 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数据资料反演得到气溶胶消光系数及其强度图和廓线图,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灰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一年的观测资料表明,上海地区冬季和春季易产生灰霾天气,冬季出现重度霾最多,秋季和夏季灰霾天气较少.较弱的太阳辐射以及静风、小风是导致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且高湿度的霾天气对能见度影响更大.大气边界层(以下简称边界层)高度变化决定着灰霾天气发生的强度,当边界层高度在1km左右时,易发生轻微霾天气,当边界层高度降至600m左右时,易发生中度、重度霾天气,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决定着边界层高度的变化.轻微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垂直分布最强消光值约为0.15km-1,而重霾天气下可达0.30km-1以上.本次霾过程还受地面颗粒物排放的影响,主要是PM1和PM2.5,且在消光作用中散射性气溶胶的贡献大于吸收性气溶胶.轻微霾天气下PM2.5浓度为50μg·m-3,黑碳浓度为5000ng·m-3,浊度为200Mm-1,而重度霾时则分别达到200μg·m-3、24000ng·m-3和1400Mm-1.随着此次霾的出现,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nm)不断增加,在重度霾时达到0.6左右,Angstrom指数在重度霾时显著降低,表明有大颗粒物导入,说明此次重度霾天气的发生还与气溶胶的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8.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环境科学》2006,27(6):1046-1051
利用1971~2000年北京及其沙尘过往路径典型站点日能见度和各种沙尘天气发生日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频率与能见度方差的关系.发现当沙尘天气频率减少(增加)1次时,能见度方差就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对日能见度变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风速的高频变率实现的,当风速变率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时,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强(减弱)约30%,近地面风场的高频变率影响了沙尘天气的产生,从而影响日能见度方差的波动.异常低能见度事件(日能见度距平<-2σ,σ为各站各日能见度距平的标准差)频次与能见度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风速距平频次增加,使得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增加,从而导致低能见度事件频次上升;反之,异常低能见度事件下降.浮尘、沙尘暴和扬沙与低能见度事件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南京地区秋冬季的2次典型霾污染过程,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对这2次霾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期间的天气环境、天气条件进行观测、分析。该文还通过HYSPLIT-4观察2次污染气团的来源,并利用CALIPSO分析2次污染期间气溶胶组分,发现由南京及周边地区形成、并在局地停留发展壮大的污染气团容易形成重大霾污染事件,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工厂、交通、建筑等;由北方携带大量污染物的气团入侵到南京地区,容易造成南京的霾污染天气,并且污染物组分以灰尘、污染性灰尘为主。由于天气条件的不同,2次污染发生期间的污染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通过文章研究,发现稳定的气象条件容易发生霾天气,特别是当近地层风速较弱、混合层高度低、出现强逆温以及产生弱上升运动时,容易发生严重性霾污染天气。研究还发现各气象要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霾污染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植被覆盖对沙尘天气滞后性影响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兴奎  王小桃  张凤 《环境科学》2009,30(2):322-327
1982~2000年卫星和335个气象台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相关分析显示,中国区域沙尘天气年发生频次与植被覆盖率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源地,夏季植被的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后期冬春两季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而这种影响机制却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准地转正压模式,从3个摩擦量级分析了上述现象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在大气与水面摩擦系数量级,最高可在72 h内使边界层大气风速平均下降90%;在大气与裸土摩擦量级,18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最高可下降100%;在大气与植被摩擦量级,1 h内边界层大气平均风速就可以下降100%.观测事实和模拟结果证实,地表植被残存的根茎,是影响冬春两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残留根茎对大气的摩擦阻挡作用,是夏季植被对沙尘天气产生滞后性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不仅对人们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增加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本文对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现状展开讨论,重点分析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的实施措施。这种方式能够对我国重污染天气问题展开有效控制,提升我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实施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用EP/TOMS遥感资料分析我国上空沙尘天气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并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影响我国典型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定义了使用EP/TOMS气溶胶指数定量描述沙尘天气强度的指标体系,并对1998年3-4月间发生的沙尘天气的强度及其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EP/TOMS 气溶胶指数并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可以对大规模的沙尘天气进行及时判别、监视,并预报影响范围及传输路径;同时,利用TOMS气溶胶指数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可以半定量化地描述沙尘暴天气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3.
北京低能见度污染天气发生频率与成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能见度污染天气(LVPW)是气象条件与大气污染耦合形成的能见度<1000m且空气质量在3级以上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谷耿搜索获取的资料作为样本观测值进行了统计,空气质量3级以上LVPW对污染日数的发生频率达4.7%,对样本总体的发生频率迭1.45%.与上世纪末相比,北京沙尘型污染天气相对活跃,但静稳型LVPW发生频率是沙尘型LVPW发生频率的3倍还多.北京LVPW的时空特征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绿洲为研究区域,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全球气象要素数据,将和田绿洲西北部的墨玉县城作为模拟受点(79.72°E,37.26°N),对2004—2018年墨玉县发生的2 891次沙尘天气进行36 h的后向轨迹模拟,并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定量分析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传输路径及气象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8年,研究区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变化幅度不大,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年内沙尘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3—7月),占全年沙尘天气总数的70.23%,5、6月是强沙尘暴最活跃期。在沙尘天气期间气流的移动高度和轨迹相差较大,按照气流的起源地和到达墨玉县的方向将沙尘暴分为NW-W簇、N-N簇、NE-E簇和E-ES簇4簇轨迹类型,其发生天数占比分别为18.9%、12.3%、60.1%和7.8%。由东向西的沙尘天气发生天数占比最高(60.1%),但主要以浮尘天气为主;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沙尘发生频率不高,但移动速度最快,强沙尘暴和扬沙主要来自西北和西部方向;由北向南的沙尘暴速度最慢(1.36 m/s),空气湿度最低(26.4%),但气温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瑞典地区1961~2000年极端日降水量的空间尺度、区域变化和与之相关的天气类型.根据30km滞后距离计算的统计相关图估计年平均降水量、日降水量的99%分位值和平均年最大日雨量变化的空间尺度分别为100km、60~100km和40~70km.采用最大相似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82个站点极端降水量的区域相关.并发现有11个因子可以提供给最佳因子解决方案.极端事件发生时的天气类型是根据以逐日海平面气压为基础的客观系统划分的,并经过主观(包括锋面)修正.总体来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63%在气旋类天气,32%在锋面类天气,3%在定向类天气,2%在反气旋类天气.然而,极端事件各种天气类型的发生频次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细粒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可形成灰霾天气致使能见度下降.2010年3月17-23日,在珠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同期20日左右,中亚、蒙古国与我国北方发生了当年沙尘天气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冷...  相似文献   

17.
沙尘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不仅对于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危害,可谓是现今最重大的气象和环境灾害之一。锡林郭勒盟是遭受沙尘危害的重灾区,通过对2006-2010年期间的沙尘天气的发生情况的研究,总结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依据近40年的气象资料,对西宝高速公路沿线大雾、降雨、降雪、雷暴、低温、高温、沙尘等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沿线各种灾害性天气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分析了这些灾害性天气对高速交通的影响程度,指出西宝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的关键期,提出了避免不良天气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西-宝"高速公路不良气象条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40年的气象资料,对西宝高速公路沿线大雾、降雨、降雪、雷暴、低温、高温、沙尘等灾害性天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沿线各种灾害性天气特征,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分析了这些灾害性天气对高速交通的影响程度,指出西宝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的关键期,提出了避免不良天气造成交通事故发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灰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利用在线源解析的仪器对镇江市秋季典型天气下每类污染源实时的贡献比例的变化趋势解析,初步摸清镇江市典型天气下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来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发生的五次污染成因有所不同,但大多与机动车尾气源相关.入秋后,大气边界层高度降低,在静稳天气下,近地面排放的尾气源颗粒物极易累积集聚,造成或加剧污染的发生.此外,随着秋收季节的到来,秸秆焚烧现象有所抬头,生物质燃烧源对大气造成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